原创:徐皓
江门历史悠久,江门人源自古越族之一少数族群部落,秦朝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古称海邑,至今具有二千多年历史。
江门河北有蓬莱山,河南有烟墩山,犹似二扇大门。石龙在河底,恰似门槛。有门有门槛,故称江门。
江门文化底蕴深厚,是海洋文化、岭南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汇的江海门户。
江门,俗称五邑,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侨都”,设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下辖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祖籍江门的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超530万人。
江门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如新会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和台山的腰鼓新村沙丘遗址等。
江门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台山上下川岛、乌猪岛等是中西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
江门是世界观察中国,中国瞭望世界的重要窗口;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的所在地,还有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荷塘纱龙等大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门人才辈出,素有“岭南儒都”美誉,诞生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国叔”陈少白、“国宝”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岭南名宿卢乔根、享誉中外的34位院士等名人名家,并孕育了100多位遐迩闻名的演艺明星及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家,历史悠久的江门还有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名镇,如素有岭南名镇美誉的大鳌镇,就是因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闻名遐迩。
说到大鳌镇,首先说说“大鳌”二字含义吧。大鳌,与巨鳌含义相同。巨鳌,又名龙龟,是海中龙首龟身的巨龟。唐宋时,皇宫台阶上刻有龙龟浮雕,故皇宫又被称为“鳌宫”。科举最后一轮为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完毕后,夺得第一名的状元将在鳌头处迎榜,所以古人称状元为“独占鳌头”。在中国文化中,龙龟(巨鳌)是一个代表身份尊贵、吉祥如意、旗开得胜的符号;故以“大鳌”二字作地名:响亮、大气,催人振奋。
大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关于大鳌得名,在《水乡大鳌》一书中记载的“大鳌的传说”与“龙的传奇”两则传说是最好的注脚,两则传说记述了远古的大鳌是一片叫太平湖的浅海域,相传东海一只巨大无比的海龟(即巨鳌)与一条巨龙,畅游于此,流连忘返而羽化为陆地,陆地形似龙龟巨鳌,故名:大鳌。传说美丽神奇,令人掩卷遐思……
大鳌镇位于广东省江门新会最东部,由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冲积而成的两个江心岛(大鳌岛和红卫岛)组成,东与中山市,南与珠海市斗门区,西与睦洲镇,北与外海镇相隔,属低沙田地区,面积52.51平方千米,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也是广东省集装箱制造专业镇,素来有“岭南名镇”“新会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誉。
大鳌人一贯以“大鳌”、“巨鳌”为豪,豪迈自信,昂扬奋发……
1.历史沿革:
明天启二年(1622年),始成村落。清代属沙村司寿宁乡潮居都。
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1951年,分属新会县第四、第八区。后经历多次区划调整,1964年5月,大鳌岛东部的中山县特沙乡,也就是岭南名宿卢乔根先生的故乡划归新会属大鳌辖。
2.文化底蕴:
大鳌之地古为浅海时期,俗称:太平湖,明初逐渐成陆地。因地形似“龙龟区鳌”而得名。清朝时已有丰富的行政管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特沙村开村之前俗称:沙仔;开村时,有识之士试以“特立独行、珪璋特达、英特迈往”等成语与“聚沙成塔”相配搭,掇取其意而命村名,村中长老却以:“特立独行,沙聚塔成”者为上,故名曰:特沙,期望本村人才辈出;成为品德高尚,才华卓越,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人物萃荟之地。
据记载,1925年(民国十四年),梁殿芬主政特沙乡,顺应乡民要求,时代潮流,成立了由梁殿芬、黄发远、吴维德、吴善堂、卢广金等13人组成的筹建特沙学校董事会,并向中山县教育局备案,当年年青的岭南画派大家林介如先生以《汉.封龙山颂碑》隶书笔意,题写:“特沙小学校”五字作校名。
1927年春,时任中山县县长的张惠长题写了两面镜屏:第一幅是“博爱”二字;第二幅是“诚朴、勇毅”四字,由中山县教育局派员送到特沙小学。第一幅是勉励教师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爱生如子;第二幅是校训。
当年招收小学1至4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约80人,教师5人。正式开学时,除一级学生外,其余的学近60人,皆从原有的特沙学堂及附近的几家蒙馆招来的,也说明了1925年成立特沙学校之前,特沙乡已有学堂及多家蒙馆了。严格来说,特沙乡的私塾教育的源头可追溯到清朝初,开村时期。
卢姜白,字广金。是筹建特沙学校校董会成员之一;是岭南画派书画大家卢乔根的父亲,卢姜白积极推行平民教育,为本乡农家子弟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而鼓与呼,与孔夫子肇发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相一致的,早在1925年,卢姜白便延请了晚清名画家居廉的弟子麦绮云任特沙学校美术教师,卢姜白这一开明的美术教育思想及举措,被美术界誉为广东乡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通过卢姜白等同仁的努力,不仅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卢乔根等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的事迹在大鳌镇乃至更广泛的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文重教的特沙乡,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物,更荟萃了众多能人名士。
1909年(清.宣统元年),特沙乡洪圣大王庙竣工建成,规模浩大,美仑美奂,朝拜者众,香火鼎盛。庙门前的花岗岩石柱上赫然刻写着楹联:
追源黄木之湾一脉遥通地接波流灵宇豁;
引领特沙而上万家馨祷缘分香火下情深。
上联中的“黄木之湾”指的是:黄埔,引申为黄埔南海神庙,即广利洪圣大王古庙。
“黄木之湾有凤至埔”这一说法并非直接出自某一经典文献或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但可以从相关的历史记载和地名由来中找到一些线索。
地名由来:
黄埔古称“黄木之湾”,因黄埔港而得名。
“黄木”一词在古文献中多次出现,如唐代韩愈的《南海神庙碑》中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记述。
相关传说和记载:
黄埔邨内林木葱茏,生气茂盛。堪舆学认为,善观山者观其气;气足则肤肌丰盛,容色充悦。黄埔邨并非一般的中国乡邨模式,而是古城镇的格局,至今仍保留过往的街、坊、里、巷的建置名称。
“凤至埔”可能是指黄埔邨因传说凤凰飞临而得名“凤蒲”或“凰洲”的历史记载。
上述所说的对联原石柱,1996年第一石灵安殿重建时,搬迁于此,作了灵安殿的门联,门口两侧还挂一对由卢乔根创作并书写的楹联:
三神造化;
一石通灵。
三神,是指洪圣大王,财帛星君,危危财神。
一石,是指地名:第一石。
因传意义上是没有“危危财神”、“危危大神”及“危危大王”等神祗的,所以其来历是值得考证的。
其一、“危危大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神话信仰中的神祇,而是与农历中的“危日”相关的一种说法。以下是对“危危大神”的详细解释:
危日的定义与含义
危日:在农历中,“危日”是指与本月支顺行第八支相当的日子。例如,子月的危日是未日,丑月的危日是申日,寅月的危日是酉日。
危日的吉凶影响
根据传统观念,危日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谨慎行事的日子。具体来说,危日宜缓不宜急,做事需要三思而后行,因为这一天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二、在传统信仰和民间传说中,并没有特指“危危财神”这一神祇。然而,根据财神的广泛认知,以下是一些与财神相关的信息:
财神爷的种类
正财神:通常指赵公明,他主掌中路财源,形象威武,能驱邪辟邪,护佑家宅平安,招财进宝。
武财神:主要有关羽和赵公明。关羽以忠诚义气著称,被尊奉为武财之神,掌管西方财运。赵公明也同时被视为武财神和正财神。
文财神:主要有比干和范蠡。比干因公正无私被尊奉为文财神,掌管东方财运。范蠡以经商成巨富而闻名,也被视为文财神。
偏财神:指姚少司,他主管市场贸易,保护商人利益。
准财神:通常指刘海蟾,他是一位撒钱济贫的善神。
回顾历史,放眼当下。特沙乡可圈点的人物有:筹建特沙学校的十三位董事会成员;教育界名人吴锦堂、黄丽生、黄文斌、吴擎芝等;书画名家卢乔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县龙山中学而成一时佳话的吴稷辰;1950年考入中山师范的,就有品学兼优的冯容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考入清华大学而名扬遐迩的谭北华;二十世六十年代考入华南理工学院的李华胜;名医朱北就、苏兴桂;著名运动员李金胜;著名旅港乡贤黄北华;著名民歌手李凤连等数百人以上;
特沙乡还荟萃了外地来工作生活文教、卫生界的优秀人物陈然晃、李子健、黄广安、莫来锴、林能异、邱汉明、何天源、文石辉、张丽明、林亦权、林玉娴、李章娴、何天源、谭龙成、阮家骅、蔡锦石、林日江、朱华裕、廖德恩、黄松汉、苏海尧、叶佛言、冯卓然、容宏新、张煜锋等。
历史上,特沙乡既崇文,又尚武。特沙乡聚安源社的义勇祠是为纪念在清同治年间英勇善战,抗击清兵而牺牲的本乡武林中人关文彰、关保、关天佑父子三人而建的;义勇祠一立,尚武之风更盛。
1931年秋,特沙乡成立鸿胜馆联义堂,是一个以醒狮武术为主的武术堂会,创会时成员有:卢丁友、卢福海、吴金胜、王容根、卢结朝、冯华养、冯福林、梁华胜等30多人,自那时开始,培养一批又一批习武的年青人。
崇文尚武的特沙乡:武学传乡久,诗书继世长。
乾隆年间,百顷滩涂围垦竣工后,来自南海、顺德、番禺等地参加围垦而落籍于此的农户安居乐业,开垦种植甘蔗、香蕉、蔬菜、水稻等,从远处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颇富诗意,从那时开始百顷村便流传“百顷人家,万卷诗书”的谚语;百顷村应包括上百顷、下百顷两个部分,即包括现在的新一村、红星村、南沙村、深滘村、新地村等。果然这一谚语今天竟成了现实,这一带就出了擅诗书画的陈洽、吴坤仪、冯长玲、冯永洪、冯健梅、梁志华、梁志云、卢金洪、郭家澎等;
十围村,是孙才会、孙才球昆仲的故乡,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十围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村里一口鱼塘的塘基上种下了四棵笔直的红棉树,成活了三棵。喻意水塘作墨砚;红棉比作文笔,寄意此地将来文风兴盛,人才辈出。
不久,十围村果然就出了孙尚文、冯胜和梁日升三位能书善画,通晓天文地理的文人雅士。1958年前后,村民因制农具,而砍掉两棵,至今一棵仅存了。或许当年那位长老寄意真的灵验吧,而今该村又出了一位叫孙才球书法名家。孙才球因擅书画、书法刻字而扬名海内外。
大鳌,条条村庄都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更彰显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3.人才荟萃:
今天大鳌镇,在交通发达的背景下,已不再是一片孤岛了,其实,真正的大鳌镇无论是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还是娱乐游玩、餐饮美食,都极具本土特色,真可谓四时宜游,欢欣满途。大鳌镇,一个充满魅力的好地方,更是一方人才萃荟的热土。
卢乔根(1915—2008),幼承家学,及长师承高奇峰、林介如等岭南画派名家,擅金石书画、茅龙书法、精研猎碣兼及油画、壁画、制笔等;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杰出代表及茅龙书法名师。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是:陶淑性灵,慰藉人生;成教化,助人伦。艺术是卢乔根的人生追求,更是他的家国情怀。此外,卢乔根还能得心应手地演奏多种乐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在省运会上荣获过掷铅球及一百米短跑赛冠军。
卢冠英,新会区大鳌镇特沙乡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书法,在红棉树下开馆写字,服务社群,有“岭南红棉”或“最走红书法家”美誉。
谭龙成(1935—2016)广东罗定人,与著名画家梁坚同窗。谭龙成先生平生大部分时间在大鳌任美术教师,平时勤于绘事,时值农历马年,谭龙成先生专事画马,被众师生誉为“大鳌的徐悲鸿”。
卢彦之,新会区大鳌镇深滘村人,早年以优秀成绩考入江门一中,江门一中毕业后,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农业院校深造。参加工作后,历任斗门县财政局局长、珠海市东区副区长等职,在任期间,廉洁勤恳,政绩突出;卢彦之先生还乐于扶掖后进,热爱乡梓,深受乡亲及社会各界好评。
孙才球,新会区大鳌镇十围村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会美术协会副会长,创办孙才球书画艺术馆、中国茅龙书刻艺术馆,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等,是一位兼书法、国画、油画、雕刻、版画、水彩、设计等于一身的青年书画家。
冯长玲,新会大鳌人,曾任大鳌镇党委书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冯长玲先生,擅诗词楹联,治学严谨,他与诗友梁志华先生等,曾以大量的史实,考证了:大鳌接近百分之百的土著人,是从中原历经多次迁徙之后,到达大鳌岛围恳造田而定居于此的,从而得出了“大鳌人本非蛋民,大鳌的蛋家人少于千分之一”的结论,受到学术界的支持与肯定。冯长玲、梁志华等诗人,并提出了大鳌人是“红棉精神”的化身;在大鳌人身上更体现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的博大情怀。
冯永洪,新会大鳌人,擅诗词,名重当代。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梁志华,新会区大鳌镇深滘村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著名诗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卢林枝,新会大鳌人,擅诗书画。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会诗词学会监事长。
梁志云,新会区大鳌镇深滘村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会区人大代表。
张煜锋,新会人,大鳌美术教师,擅诗书画。现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中国画学会会员,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新会诗词学会秘书长,江门市新会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新会区小学美术兼职教研员,师从著名画家梁坚先生,张煜锋的书画作品和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成果多次获省、市、区级奖项。
自2011年以来,在张煜锋的推动下,特沙小学的美育建设蒸蒸日上。他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自编了《水墨飘香》《墨彩飞扬》两本校本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在教学中,他尤其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教学生画慈姑、荷花、莲藕、木棉花、渔船、小桥流水等在大鳌镇可见可观的景色景物。
冯健梅,新会大鳌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擅诗词楹联。
孙才会,新会区大鳌镇十围村人,擅诗书画,现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郭家澎,新会区大鳌镇深滘村人。早年师承梁坚先生,2018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詹庚西工作室学习中国画。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新会美协副秘书长。
吴汉琅,新会区大鳌镇特沙乡人,毕业于新会师范。早年师从梁坚、邹文远等老师,现为鳌江诗书画社社长,擅诗书画。
或擅诗书画者之一的大鳌人还有:吴坤仪、李吟新、陈志荣、黄润伍、黄北焕、李汉生、罗金焕、钟杰祥、冯有明等。
“百顷三冯”:指冯长玲、冯永洪、冯健梅三位诗人,他们勤于诗词楹联创作,常有佳作发表,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
其他行业的名人或文化名人还有:梁显朋、黄社根、吴祝林、卢彦之、吴昆、冯文举、胡敦尧、李保仔、郭华英……
大鳌岛西部的大鳌乡也荟莘大批来自外地的教育界精英人物,如黎华、甘康泰、郑耀霜、郑景达、欧国雄、欧继泉、张视仁、张永夫、陈素芝、廖中文、李向东、梁新茂、余竞适等。
这些文化名人、教育界名师及诗书画人才对大鳌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红棉树下出英豪
红卫岛是大鳌镇辖下的一个社区,也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江心独立小岛,面积1.597平方公里,以前的红卫岛,旧称:大屿。以农业为主,无大型工业,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四面环水,是一个水乡小岛。这里采用无公害种养,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加上适宜的气候吸引了更多的燕子在这里筑窝、繁衍。
在大屿岛上,有一棵树龄300多年的木棉树,人称“大屿神木”,被誉为江门五邑最美木棉树;大鳌因此为“最美的木棉之乡”;相传玉皇大帝下凡所植。
植此木棉树是为护佑大屿岛居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或许木棉树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民间流传着它有保佑苍生、消灾辟邪的神力。凡在大屿神木树下许愿者,皆鸿运当头,得偿所愿,十分灵验。
2004年3月24日,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曾慕名到大屿岛上采风,专为木棉树拍照。坊间传说她采风此日精神特别爽快,回京后似年青了十多岁……
木棉树下出英豪。生长在木棉神木树下的大鳌人,以木棉为豪,颇具英豪之气,纯朴爽朗;或许当地的人吸纳木棉树精华的缘故而人才辈出吧,因此而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大鳌,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以其独特的人文风采而著称于世,不愧是岭南名镇。
(*注:1.大鳌镇优秀人物,不胜枚举,希望有识之士补充;2.欢迎您转发到各友群及朋友圈)
【作者简介】徐皓,研究员,客座教授。现为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