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背景音乐:秋江夜泊(洞箫)
·
当代赋作之弊:
情韵凋零与精神贫血
·
【张先军】
·
近读当代赋作,常觉如入枯木之林,满目槁色。当赋体文学在当代重焕新生之际,诸多作品却陷入"文胜质则史"的窠臼,其病灶不在技法之拙,而在情韵之衰。若将赋体比作游龙,则辞藻为鳞,格律为骨,惟有情志方能化其为活物,腾跃于天地之间。赋体之魂,非尽在铺采摛文之巧、体物浏亮之工。司马相如《上林》逞才,班固《两都》炫学,然传世者必以情韵相济。观历代名赋,皆在才、情、识三维间寻得平衡。
·

·
赋中真情,当具三重境界:一曰个性锋芒。如《秋声赋》中欧阳修独坐夜读的孤诣,《滕王阁序》里王勃"时运不济"的郁勃,皆是文人骨相的自然流露。二曰时代体温。杜甫《雕赋》借鹰扬写盛唐气度,袁枚《秋兰赋》以幽芳喻士人风骨,俱是时代精神在个体心弦上的震颤。三曰永恒追索。张衡《思玄》探宇宙之谜,庾信《哀江南》诉家国之痛,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叩问,恰是辞赋最动人的精神刻度。
观《岳阳楼记》之妙,非独在其"衔远山,吞长江"的雄奇笔力,更在于范仲淹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为青铜鼎彝。当洞庭波涌激荡至"忧谗畏讥"处,恰似琴弦骤紧;及至"先忧后乐"之论,又如黄钟大吕破空而来。此等情思,乃以心血淬炼而成,非堆砌典故而能至。《赤壁赋》之绝,亦不在"白露横江"的工笔细描,而在苏轼将宇宙意识与生命悲悯编织成哲学经纬。"哀吾生之须臾"的叩问,实为人类亘古之痛,而"物与我皆无尽"的顿悟,则如暗夜举炬,照彻千年迷雾。
当代赋坛之困,首在情志的集体性失语。部分创作者沉迷于仿古拟态的泥淖,或如提线木偶般搬演旧典,或以浮夸辞藻编织空洞的修辞迷宫。更堪忧者,当属"文化献媚"之风的盛行——某些应制之作沦为商业附庸,以骈四俪六包装现代消费符号,恰似古鼎烹制快餐,既失青铜器之庄重,又无珍馐之真味。某地新修商厦,竟有《XX广场赋》通篇罗列商铺名录,其状若市井叫卖披挂汉服,不伦不类至极。此类赋体解说词纵合骈俪,不过着锦之偶人,终缺血脉温度。反观范仲淹作楼记未见其楼,苏轼赋赤壁不囿于战,皆因胸中块垒不吐不快,遂成千古绝唱。
情韵之重生,当溯源于三个维度:其一,须破"代圣人立言"之桎梏,让个体生命体验在赋体中自由舒展。如《秋声赋》之动人,正在欧阳修将中年况味化作簌簌秋声;其二,当铸时代精神于传统形制,若王勃作《滕王阁序》,非仅摹写雕梁画栋,更将初唐气象注入"穷且益坚"的铮铮风骨;其三,需寻得情感表达的现代语法,正如洛神宓妃在曹植笔下,既是楚辞传统的精魂,亦是诗人理想人格的镜像。
今人作赋,不必苦寻生僻典故,无须强效秦汉体制。可效东坡"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自然书写,在高铁穿云的现代图景里捕捉乡愁,于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思索人性。让楚辞血脉流淌在5G信号的河道,使汉赋气韵激荡于元宇宙的苍穹。与其汲汲于复原汉唐衣冠,不如效古人"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创作真谛。当我们重读《登楼赋》中"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的沉吟,当知真正的不朽之作,必是作者将生命刻入竹简、将热血渗入墨痕的产物。当代赋体若欲超迈前贤,不在辞采之丰,而在情志之诚——须知最动人的骈俪对仗,永远是心灵震颤的共鸣。(2025年2月6日)
·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
【作家简介】张先军,作家、评论家、诗词学者。笔名张五龙,湖南省绥宁县人,现居邵阳市,大学教师,高级职称。诗词作品在全国赛事中多有获奖。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记得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