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麦一起过年
作者:陈 晔
“我们是跟着太阳走,天明下地。”
北方已是腊月根子,而三亚的小麦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郭进考却是夏天的装扮,戴草帽穿防晒衣,蹲在地里,一株一株拔麦,小心翼翼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
“麦收后,过春节,要赶紧回河北下种。”
一步一环!郭进考今年又要在海南过年了。
春节正是海南育种试验基地麦黄时,炙热的太阳让“南繁”的麦子实现了一年二种二熟,这样原本需要十年培育的麦种可以提前五年定型。
去海南前,郭进考病了,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病刚好就带着药到海南了。时令不等人。麦子熟了,他得到现场。收麦时,人手少,怕下雨,忙不过来,老伴心疼他,还要和他一起下地干活儿。
两亩地的麦三天就收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三天,晒三天,整理时间要长。他要给每株麦子“号脉”,挑选出优秀“种子选手”再回北方种下,选出良种。
从住地到麦地有二三里,郭进考和他的团队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骑电三轮的骑电三轮。他骑自行车,海南天热,得趁凉快进到地里干活儿。电三轮是运输工具,从地里把麦子运回住地。
这位全国有名的小麦育种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好人”,像农民一样骑自行车下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呵!
早饭是老伴做的馒头小米粥。5点,他雷打不动起来在外边散散步,一路上,他小声哼着京剧,尽管声音不大,但还是引起了同事们注意。
“郭老每天乐呵呵。”
他听见了,微微一笑:“咱们过年,小麦也过年,想起春节包的团圆饺子面粉是咱们培育的小麦,心里咋不高兴?”
小麦育种、播种、收获的全程,他们跟着太阳走。太阳“起床”,他也起床,甚至比太阳还早。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小麦是属于太阳的。
海南太阳直杠杠哩,必须在天亮前下地,这时候凉快。干到中午11点收工。下午3点再去地里。傍晚6点北方天已黑,我打电话采访郭进考时,他正在地里收麦。
记不清,这是他在海南过的第十几个春节了。来海南不是度假,这里距离海边远,他们吃住在试验基地。为了加快小麦品种培育,每年小麦要在北方收获一季后,在南方再种一次,这样可以缩短小麦育种时间,为国家多培育新麦种。收麦不用镰刀割,是用手拔,要给每株小麦编号、数穗、晒干、烤种、编种植计划书,从中选出优秀株作为种子再种到地里,反复优选,直到培养出良种。
他的手上被麦子勒出印来。
“这是新品种。好种子种不好也不会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融合,依靠传统农民达不到高产,需要新农人,同样的地块和种子,新农人种就达到高产。”新课题在郭进考心中诞生。
在海南过年,他和老伴准备了年货,去超市买了肉馅,来海南时带了家乡的干萝卜条儿。春节请在海南的团队在一起吃团圆饺子、看春晚。高兴了,他会给大家唱一段京剧活跃气氛。
眼下,他的第一要事是把选好晒干的麦种送回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种下,他在试验基地接着做收场收尾、写书稿。新的一年,很多事要做,他还计划在马兰农场再开一次全国小麦大会,把全国的小麦专家请到一起,为国家小麦的高产出谋划策……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陈 晔 作家、诗人。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团成员 。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获河北省文学排行榜,多次入选人民日报作品精选。作品选入课本、中高考试卷、百度题库。新闻作品在新华社等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