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一之朝廷(下)
【原文】尊帝父曰:太上逍遥,颂国母曰:女中尧舜。
【注释】太上:即太上皇,皇帝父亲的尊号。也特指把皇位让给太子而自己退位的皇帝。
逍遥:亦作“逍摇”。优游自得;安闲自在。
国母:帝王的母亲。
女中尧舜:妇女中的贤明人物。古代多称颂执政的女王
【译文】太上皇是对皇帝父亲的尊称;国母是古称太子的母亲尊称。
【原文】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称;帝婿非正驾之车,故有驸马之职。
【注释】公侯:公爵与侯爵。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
驸马:副车之马;驾辕之外的马。三国魏何晏始以公主丈夫拜驸马都尉,后代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因以指皇帝的女婿。
【译文】皇帝的女儿出嫁时,都是由公侯主婚的,所以有公主的称呼;皇帝的女婿是掌副车的,所以有驸马的官称。
【原文】县主、乡君,侈言宗女之贵;仪宾、郡马,艶称戚里之荣。
【注释】县主:皇族女子的封号。
乡君:古代妇女的封号。
侈言:犹详述。
宗女:君主同宗的女儿。即宗室之女。
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
郡马:郡主的丈夫。
艳称:谓以容色艳美著称。
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
【译文】县主、乡君是指极为尊贵的皇族女子;仪宾、郡马称艳是戚党乡里的光荣。
【原文】试观人世繁华,谁似皇家富贵。
【注释】繁华:繁荣美盛。
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
【译文】试看人世间的繁华,哪及得上皇家的富贵。
【原文】德奉三无,功安九有。
【注释】三无,指“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明无私照”。
九有:即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一般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译文】最高的德行莫过于三项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明无私照。最大的功绩是安定九州这广袤的地域。
【原文】陈桥驿军兵欲变,独日重轮;舂陵城圣哲诞生,一禾九穗。
【注释】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舂陵城:舂陵故城,坐落在今湖南宁远县北30公里的柏家坪与柏家之间。《汉书》载:“长沙王发第十三子买,封于舂陵乡,属长沙郡,后属零陵郡之泠道。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时,仁乞封避瘴毒,治迁南阳。”刘仁迁至南阳白水乡,重建舂陵城池,仍为舂陵侯,而东汉光武帝刘秀乃刘买五世孙,起生命于此,名曰舂陵君。
【译文】陈桥驿,是宋太祖发迹的地方,军士要拥戴太祖,遂以黄袍加身,连天空的一轮红日竟然也出现两重光环。舂陵城,是汉光武出生的地方,那圣哲初生的时候,一株禾苗,居然长出了九个稻穗。
【原文】祥钟汉代,禁中卧柳生枝;瑞蔼宋廷,榻下灵芝生叶。
【注释】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
卧柳生枝:汉昭帝时上林苑有柳树卧于地下,一日忽立起,生枝叶,叶上有文(一说有虫蛀食树叶,蛀成文字)说:“公孙病己立”(病己,汉宣帝之名)。后汉宣帝果然继位;
灵芝生叶:宋仁宗母亲卧榻下生灵芝42叶,后生仁宗有天下,在位四十二年。榻:坐卧用具。瑞:祥瑞。古人认为自然界出现某些现象是吉祥之兆。蔼:笼罩;布满。
【译文】汉朝昭帝时候,上林有柳树倒卧在地,一天忽然立起并生枝叶,有虫子吃叶,叶上出现“公孙病已立”的字样,这是祥瑞聚集在汉宣帝身上的表现。宋朝仁宗皇帝的母亲,卧榻的下面生灵芝四十二叶,这是一个吉兆,后来生仁宗统治天下四十二年。
【原文】设鼓悬钟,千古仰夏王之乐善;释旄结袜,万年钦西伯之尊贤。
【注释】设鼓悬钟:即设悬。设置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架子。
夏王:夏禹王,治水十三年,三经家门而不入。将天下分为九州。
释旄结袜:谓结袜王生。指张释之为老人王生结袜之事。后以“结袜王生”比喻藐视权贵或尊敬长者。
西伯:指周文王。
【译文】设立谏鼓悬挂金钟,这是夏禹王乐闻善言,千古以来,人人都景仰他;亲为贤人释旄结袜,这是周文王尊重贤才,万年之后也受钦佩。
【原文】信天命攸归,驰王骤帝;知人心爱戴,冠道履仁。
【注释】天命攸归:天命:上天的意志。攸:所。归:归宿。旧指上天预先安排好的归宿。因常指改朝换代,将有新君主出现。亦作“天命有归”。
冠道履仁:头上戴的是道德,脚下穿的是仁义。
【译文】真是天命所归,三王也要向他驰来,五帝也要向他骤集;知道人心都爱戴我,仿佛头上戴的都是道德,足下踩的都是仁义。
【原文】帝尧用心,哀孺子,又哀妇人;武王伐暴,廉货财,还廉女色。
【注释】哀孺子,哀妇人:《庄子》载:“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衰妇人,此吾所以用心也’”。哀:怜悯、怜爱、同情。
孺子:幼儿,儿童。
廉货财,廉女色:《史记》载:武王克商,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
【译文】尧帝关心人民,对小孩、对妇女都十分关怀和怜悯,这是根据《庄子》的记载,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说:“我对顽民也要教诲,对于贫穷的庶民和苦死者,也要给予恩惠,还要嘉勉小孩子而同情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所在”。周武王讨伐暴虐的商纣,既不贪图财货,也不贪图女色,这是根据《史记》的记载,武王克商,上堂见玉,曰:“此诸侯之玉”,取而归之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此诸侯之女。”取而归之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
【原文】六宫无丽服,玄宗罢织锦之坊;万姓有余粮,周祖建绘农之阁。
【注释】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礼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郑玄注:“天子六寝,而六宫在后,六官在前,所以承副施外内之政也。”因用以称后妃或其所居之地。
罢织锦坊:据史书载:开元二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欶:“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资治通鉴》:同时,还罢两京织锦坊。他还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遵简俭,凡送终物品,均不得以金银器为饰。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
周祖: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建绘农阁:《资治通鉴》载:后周世宗诏令左散骑常侍须城人艾颍等三十四人分别视察各州,按地多少均衡确定田租。庚子(二十三日),诏令各州合并乡村,一般以百户为一团,每团设置年老的团长三人。世宗留意农事,用木头刻成耕田农夫、养蚕农妇,安放在宫殿庭院中。
【译文】六宫里没有华丽的服饰,这是由于唐玄宗开元初年,诏后妃以下皆无得服珠玉锦绣,于是罢两京织锦之坊;万姓都有盈余的粮米,这是因为周世宗留心农事,曾经建造阁台并绘农夫蚕女像于阁中,诏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分行诸郡,均定田租。
【原文】宋仁味淡而撤蟹,晋武尚朴而焚裘。
【注释】宋仁:宋仁宗,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
撤蟹:宋仁宗提倡节俭,由于新蟹价钱昂贵,而借辞味淡,令人把蟹撤去。从此厨师不敢上蟹。据史书记载:宋仁宗一生节俭,有天内宴,端上蛤蜊28只,在得知食一只蛤蜊要一千钱,竟不忍下箸。
晋武:晋武帝司马炎。
焚裘:指晋武帝焚雉头裘之事。后用作称赞帝王抵制奢侈的典实。
【译文】宋仁宗提倡节约,主张品味淡泊,因新蟹价昂贵,所以撤掉不吃了;晋武帝崇尚俭朴,因程璩qu2献雉头裘,遂命人焚烧于殿前,诏告天下不得献异服。
【原文】汉文除肉刑,仁昭法外;周武分宝玉,恩溢伦中。
【注释】汉文帝废肉刑: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开始进行刑制改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刑制改革。
周武分宝玉:《尚书》曰:太保召公说:呜呼!明白的君王要谨慎得到的东西,四周民族都来归服。不论远近,他们都贡献各地方产物,有衣服食物器皿用品等。君王于是昭示得到的都分赐给异姓诸侯邦国,使他们不要荒废职事;另外分赐一些珠宝玉器给同姓诸侯邦国,因时时需要展示亲情。人不能改变物,但能得到物。
【译文】汉文帝除去肉刑,使仁厚之心昭示于法律之外;周武王分宝玉于伯叔之国,使恩泽布施于五伦中间。
【原文】更知唐主颂成功,舞扬七德;且仰汉高颁令典,约法三章。
【注释】唐主:唐太宗李世民。
舞扬七德:《左传》:所谓禁暴、戢ji2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
汉高:汉高祖刘邦。
约法三章:《史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译文】更需知道唐太宗用秦王破阵乐曲,修改歌词,更名为七德之舞,颂扬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等七种功德;还要敬仰汉高祖颁布律令法典,立下三条章程: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