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荟萃的梅加村“神社火”
文/秃山情
座落在化隆县昂思多河谷下游的梅加村,现居住着藏、汉、回等民族共计365户1500多人。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是县、地、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每当年末岁初,这里将会上演一场精心筹备、声势浩大的视觉盛宴——梅加关帝庙百年“神社火”表演。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通过年复一年的社火表演,承接的是梅加古老先民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祭祀和祈愿,体现出朴素的是非善恶观。祈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福纳祥、国泰民安,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驰心向望和强烈追求。
一 、源远流长,深蕴美好
梅加关帝庙“神社火”通过上百年的演绎、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保留着农耕文明的雏形轮廓,深蕴丰富的内涵,寄托美好的愿望。
从装扮的形式上看有神仙队、锣鼓队、专门唱神曲的秧歌队、彩旗队、中郎队、男扮女装的“姑娘”队、舞狮队、还有纯少女装扮的过去叫“腊花姐”的仙子队以及羔袄客、胖婆娘、旱船和牧人牦牛等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如果你细细考究就会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多元文化交融、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深蕴的美好寓意。
“神仙队”取材于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装扮的形象有八洞神仙、福禄寿禧财五路财神、唐僧四徒弟以及佛、佘太君、八贤王和笔者还不敢确定其内涵的相传与我村关帝庙齐寿、头戴高尖毡帽、身穿长袍的号称“棒棒神”的四个角色。装扮这些“神体”除了祈求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外,更深的寓意是颂扬英雄们的神通广大和仁爱孝悌、笃信宽厚、共克时艰、勇往直前之美德。表达的是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们朴素的是非善恶观,通过视觉形象来教化民众。
独树一帜、百听不厌、悠扬婉转、名闻遐迩的梅加关帝庙社火演唱神曲的“秧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祈愿和祝福两种。一般在庙里祭祀时颂唱的主要是祈愿的内容。如“一张黄纸四四方,化在神灵的莲台前。恶风暴雨沿山走,清风细雨川下落”;再如“一柱香来两柱香,三柱香插在香炉里。香烟迷住南天门,老佛爷保佑庄稼成”等。具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特征以及蕴含农耕基础之脆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在农户家接社火时颂唱的内容多为祝福为主。如“x掌柜听来×掌柜听,x掌柜庄廓一座城。前院里有个金钱树,后院里有个聚宝盆。金钱树上金鸡娃叫,聚宝盆上灵芝草”。再如“x掌柜听来x掌柜听,×掌柜身穿绫罗缎。你骑的白马踩银镫,一等一等往上升”等等。家家户户接社火时非常注重颂唱神曲的内容,希望通过祝福颂语带来岁岁无虞,昭昭如愿。
排在社火队伍最前的四十多面牙条绣边、龙凤呈祥、虎麟相瑞的猎猎旌旗队伍中,最鲜艳、最夺目的莫过于黑白相间、中间绣着斗大的“令旗”二字的前旗。这是梅加关
帝庙的战旗和化身,是胜利的象征。在上百年的演变中赋予了驱邪除恶、降祥赐福、护国佑民的功能。其它的具有三种颜色组成的各种杂色旗,灿若云锦,绚烂夺目,字图相映,气象万千。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梅加关帝庙供奉的三位福神。五彩斑斓的彩旗队展现的是古时行军打仗和巡游时的壮观场景及浩大声势。
一手拿着花束灯笼,一手拿着牦牛尾巴“弹子”道具的中郎队,和彩旗队一样是梅加关帝庙社火中最重要的方队之一。过去用白纸、彩纸做成的灯笼空间处或书写“四季发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或用“二龙戏珠”、“喜鹊探梅”、“春燕剪柳”等剪纸予以装饰。晚上点上焟烛根据鼓点进行跳跃时,就像两条巨龙在蜿蜒盘旋,奔腾翻飞,流光溢彩,争奇斗艳。根据老一辈口口相传,我村社火表演又叫关帝庙“灯景会”。而“灯景会”这一盛景从历史角度看,始于汉而兴于唐,鼎于宋而流行于明、清。古代长安、汴京的元宵灯节盛会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具有浓墨重彩的描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唐·崔液的“谁家见月能闲做,何处闻灯不来看”;亦如唐·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城”;再如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可见当时正月十五赏花灯时万人空巷,声势浩大,人山人海,闻名遐迩的盛况。据此推测河湟社火队伍中的灯笼很可能来自于官方着力主办,民间推崇备至、震古烁今的元宵节赏灯猜谜和西北地区的“九曲黄河彩灯”、“湟源排灯”等民俗活动。
笔者听父辈们讲,梅加关帝庙社火过去唯一能让女子装扮的角色就是穿花衣花裤、扎着两条羊角辫、脸蛋涂成高原红、头戴一枝鲜花的号称“腊花姐”的少女仙子,又称“花仙”。而“花仙”在民间认为是因故被贬凡间、带有福气的花仙子。通过这一清水芙蓉香、天然去雕饰角色的装扮,希望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和养成玉洁松贞的良好品行。现慢慢演变成穿红着绿、古风新韵的少女方队了。
二、多元荟萃,兼容并蓄
流行于青海河湟地区的传统社火除个别地区特别精典、非常别致的表演、装扮方式外,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人有我有,梅加关帝庙社火也不例外。从装扮、表演的方式上看,队伍庞大,内容丰富,留有多种文化踫蹱、交融、发展的痕迹。
与南方文化的交融。梅加社火从过去装扮的旱船、船娘娘和演唱的搬船调——《南海》以及拿着天堂伞带有古典美的伞舞来看,明显带有南方文化的特征。还有演唱的小调《织手中》、《绣荷包》等词描绘的生活场景都具有南方特点。
与古羌戎文化的交融。青海历史上属古羌人的主要发祥地。我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曾经说过“在河湟地区社火中,有很多古羌人巫舞和祭祀的遗风,如满脸涂黑的哑巴,反穿皮袄的老秧歌等”。从这点讲,梅加社火也有反穿皮袄的“羔袄客”,满脸涂成各种颜色、神态极为夸张、滑稽的“胖婆娘”等,带有明显的古羌人文化的元素。
与西域文化的交融。化隆社火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的村庄,有一个角色是装扮成牧区人员、领着一个或一对牦牛叫做“阿卡着哈”(藏语,意为牧区的叔叔)的藏族汉子。笔者还清楚地记得过去六、七十年代以前梅加社火领狮子的人员也都是以藏族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身着藏袍,头戴狐皮帽子,腰跨藏刀,脚蹬藏靴,口吐“藏地莲花”(藏语),显得威风凛凛,原始古朴。想当年到藏族同胞接社火的场地,当进行到领狮子和牦牛进场环节时,全场偃旗息鼓,侧耳倾听领舞人员用藏语边唱边舞祝福曲,边领狮子、牦牛进场,唱毕后全场不分民族、年龄、性别高声喊叫“得然、得然”(藏语,意为惊讶、赞叹)进行喝彩。至今我村社火里仍然将领狮子和牦牛的人都亲切地称作“阿卡着哈”。从中可看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道教与佛教明显交融在一起的现象。
古今文化的交融。梅加关帝庙神社火自古就有男扮女装的“姑娘”,这一角色具有典型的汉、唐风韵。“她们”的服饰色彩鲜艳,简约大方,姿态娴淑端庄,仪态万方。其中俗称“箍箍”的头套相传来自于汉朝王昭君出塞时所戴,史称“昭君套”。还有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甫田》一文“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为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祀我士女”的叙述来看,古人的这种祭社祀火的方式与我庙宇出社火的情形如出一辙。可见传承之久远,历史之悠久。
以北方文化为主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村关帝庙社火中最火曝的节目叫做“眉户戏”的一种地方传统戏曲。其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唱词诙谐幽默、琅琅上口。其中《牧童放牛》、《张良卖布》、《小姑贤》、《三娘教子》等脍炙人口、颂声遍野、妙趣横生又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曲目深爱乡亲们的喜爱。而这些曲目具有明显的北方特色。据说“眉户”一词的来源有两种。其一是来源于陕西的眉县和户县,各取一字而得名;另一种来源于晋南的蒲州、临津的地方戏。不管怎样,河湟地区的社火主要还是深受晋、陕、甘文化的影响。还有舞狮带有典型的中国北方的特征,鼓声铿锵,节奏感极强,动作敏捷,刚毅威猛,形象逼真。
由此可见,梅加社火是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之集锦,是民间祭祀敬神的一种方式和自娱自乐活动。观其盛景,就像在浩瀚无垠的天地间,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气象万千,多元荟萃,兼容并蓄,成为民族瑰宝,体现了儒家学说的“中庸”思想。
三、曲目繁多,雅俗共赏
梅加关帝庙百年“神社火”演唱的歌词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难以尽叙。凡祭祀敬神、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民俗风情、颂古论今、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爱情故事、酒歌欢宴、自然景物等皆可入咏唱之题材,而咏唱多以赞颂、叙事为主,真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梅加关帝庙敬神祈愿的“歌”主要唱《太平秧歌》,还有《十柱香》、《上香》等。届时庙里上呼下应,千人齐唱,声振庙宇,响遏行云,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表达了庄稼汉们对这方高天厚土特有的情缘和对上天的敬畏、尊崇。
以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为主,歌颂英雄们见义勇为、为民请命、深明大义、刚正不阿的伟大情怀。如《十盏灯》、《八洞神仙》、《九九歌》、《十二月开花》等。通过演唱曲折地表达了祈盼风清气正,吏治廉明,君圣臣贤的太平盛世能长长久久的朴素情怀,也盼望世世代代出现心系民众的伟人能福瑞天下,泽被众生。
反映生产生活,节令节气,劝耕勤勉的歌词有《庄嫁人十二个月》、《农家十二个月》、《摘花椒》、《王哥放羊》等。反映了西北农村十二个月庄稼人从事的不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充满浓郁的原始生活情调。劝课农桑,不误农时,使民勤于田地,勤于桑园,以勤致富,以俭养家。
教育人们修身养性,和谐相处,重视家教,敬老爱幼,远离毒品、赌博等不良习气的歌词有《劝化人心》、《劝女出嫁学贤良》、《大烟鬼》等。这些曲目不仅源远流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当前政府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孝敬老人、勤俭持家、诚信友善等极为吻合。
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失去人身自由、一年四季辛苦劳作以及控诉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歌词有《孟姜女》、《兰玉莲》、《挑上个媒人说姑娘》等。反映了旧时代女人的悲惨命运,不幸婚姻带给女人的无尽创伤以及战争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巨大痛苦,真可谓声声泪、字字血。从中可以窥视到古代妇女的无尽悲哀和命运的无常,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致用“歌”的形式代代相传。
而演唱内容和曲调最多是表达男女两情相悦、才子佳人相互爱慕的歌词,如《浪花灯》、《四季歌》、《送情郎》、《书生哥》等。有的曲调欢快,音律和鸣;有的悠长婉转,动人心弦;有的节奏明快,哀而不伤。内容诙谐有趣、直抒胸臆、生活情景浓郁,表现了大胆热烈、激情四射、娱乐嬉戏的青年男女主人公形象。
还有通过描写风花雪月的自然景观来展示河湟地区独树一帜的民俗和一年四季不同的风光。如四月的庙会、九月的菊花、冬月的大雪等,还有头九的结冰、五九的严寒、七九的春回。代表作有《十二月开花》、《九九歌》、《十二月联唱》等。 充满江南情趣,表达非常细致、典雅、委婉、流畅的歌词有《绣荷包》、《织手巾》、《搬船调》、《茉莉花》等。
通过深情款款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还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和祝福的《彩绣门楼》;讥讽不讲卫生、不务劳家事的《懒大嫂》;反映新婚快乐美满的《闹五更》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多元荟萃、民族瑰宝的梅加关帝庙“神社火”在人们的祈盼声里如约而至。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体现浓烈节日气氛的同时让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之精髓。她不仅是古今民俗的一次集中展演和回顾,更是一种精神和古老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寄托,展现着这片贫瘠黄土地的独特魅力!
202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