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王新民

我是医疗战线的一位老兵,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正高级职称,中国优秀医疗专家。至今虽已退休,为发挥余热仍挂牌行医为百姓医病疗伤。几十年的学医从医路程,一路奋进一路高歌,历经了风风雨雨,饱尝了酸甜苦辣,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生在农村,长在那个生活艰辛,缺医少药的年代。听母亲说,我三岁时脊背上出了一个火毒疮(当时在我外婆家居住),由于没有药物治疗,致使痈疮越长.越大,不见好转;父亲又在外地教书,母亲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就背着我到六里以外的三乡卫生院去看医生。不巧的是,外科的陈大夫休息回家了。无奈之下,母亲就询问了陈大夫老家的地址,又背着我来到了十里以外的医生家里,经过大夫的清创包扎,吃了几天药,疮面才慢慢的愈合起来。
记得1975年的11月份,我的小弟新江患了急性小儿腹泻,上吐下泻,大便如米泔水样,每日十余次,口服药物乏效,已经出现了中重度脱水,病情十分危急,当时在高村卫生院又扎不上针,不能迅速补液,值班医生说:“患儿的病情非常严重,危在旦夕,因条件所限,必须立即转院治疗”。那时候的交通极不方便,卫生院也没有救护车,父母焦急万分,幸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公路边拦截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师傅的热心照顾下,才顺利的把父母和小弟转送到了20里以外的韩城卫生院。经过值班医生的急诊检查,就马上安排护士先把液体配好给小弟输上,然后再做抽血化验;待检验结果出来后,发现血象很高,电解质严重紊乱,于是医生就采取了紧急的救护措施,使用两路管子补液,经过一个晚上的紧张施救,才使我弟转危为安,继续在医院输液五天,最后痊愈出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上两件事情的发生,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艰辛和无奈;曾几何时,我也时常看到农村有许多看不起病的群众,患了重病,不是去医院住院治疗,而是呆在家里等死。为此在恢复高考以后,我就立志想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不仅能够方便家人亲朋,而且还能够为更多的山区群众看病治病,以解除疾病给他们带来的极大痛苦和精神折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1978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出乎预料的被河南省中医学徒班(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录取。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瞬间,仿佛就是我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当时的我欣喜若狂,心跳声如擂鼓般一样在胸中不由自主的回荡,胜利的彼岸已在眼前,欢呼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当打开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犹如喝了一瓶可口可乐一样,兴奋的气泡从心底咕嘟咕嘟的直往外冒,根本就停不下来。
终于等到了开学的这一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煮了饺子,给我和父亲每人盛了一碗,吃完饭后,我就和母亲拥抱告别,和父亲一起背着被褥,背着一个父亲在外地教学时用过的小木箱,就踏上了入学报到的征途。我们先在高村坐上了通往渑池的客车,到渑池县汽车站下车后,径直来到渑池火车站,换乘通往学校的火车。下午从火车站出站,又乘坐学校接待新生的中巴车,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校园。父亲陪我办完报到手续后,很快就找到了我的宿舍和床位,父亲帮我把床位铺好,我就和父亲一起来到学生餐厅吃了晚饭,饭后又陪父亲在校园外转了一会儿,由于一天坐车的颠击和劳累,就和父亲一起洗漱了一下,让父亲睡在我的床上。
第二天在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下决心,学出个模样来,将来当一名好大夫,好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服务”。吃完饭后,父亲就和我告别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在学院举行开学典礼之前,有幸遇见了来自我们宜阳籍的其他五位同学,他们分别是来自柳泉乡的王笑珂、石陵乡的张海深、张留生,韩城乡的杜杨林和张午乡的刘武汉,我来自高村乡;我们六个老乡聚在一起,相互做了自我介绍,因为我们在学校是初次相遇,以前又素不相识,所以彼此都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学校里,更是如此。
记得在开学典礼大会上,省卫生厅的领导在讲话中讲了创建我们这个班的由来,经过十年动乱,全省中医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和断档现象,好多地方就没有中医大夫,因此,省厅领导就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这个严重问题,省委省政府经过审时度势和慎重考虑,及时向教育部和国务院领导打报告反映这个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领导批复同意后,省委省政府就立即做出了重大决定:在河南省参加1978年高考的考生中录取500名中医学徒(五年制本科),毕业后充实到全省各个地区和县以上医院,以此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严重局面。省厅领导还和学校领导分别讲述了有关中医是国之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及如何传承中医,弘扬中医,发展中医的重大意义,并鼓励我们说,“你们中医学这个专业可是个香饽饽,是一个让人们非常羡慕的好专业,在大学里其它的专业虽然都是铁饭碗,但你们中医学这个专业确是个橡皮饭碗,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一辈子都不会失业,而且是越老越吃香。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传承中医,弘扬中医,振兴中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辜负各级领导对你们的期望”。
为此,从开学典礼的这一天起,我仿佛就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吸引,下定决心要在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以圆自己当一名好中医和好大夫的梦想。于是我就暗自立下誓言,不仅要把中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学习好,而且还要把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技能学扎实,掌握牢,为将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中医、好大夫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每天讲的都是什么“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经络循行路线”,“针灸腧穴与主治”和“中药学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由于自己从来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自己就好像听天书一样,一头雾水,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为自己是理科生,平时擅长背公式,记定理,推理计算和证明等,不善于长篇背诵;不像文科生那样,喜欢背书,学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所以每逢礼拜天,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认真复习,重点背诵,加强记忆,生怕自己掉队。为了增强记忆,我就想了一个妙招,准备了好几个小笔记本,每个小本上面都记录着当天学过的知识要点,一有闲暇时间,就见缝插针,拿出来多瞟几眼。于是,不管是在排队吃饭,午间休息和晚上睡觉之前,还是在等公交,电影开演之前,甚至在蹲厕所时,都会拿出小本本浏览几页或背诵几段。

在那段时间里,我惜时如金,爱时如命,学习劲头十足,非常珍惜每天的每一分每一秒。我每天早上5:30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就到校外长跑25分钟,6点10分进教室阅读、复习或背书,一直到7点钟开饭,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始终坚持如一。
在大二第一学期,可能是由于学习太过用功,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使脾失健运,胃不受纳,而逐渐出现了纳差,恶心呕吐,体倦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曾多次到校卫生室就医未果,上课总是萎靡不振,后被任课老师周浩庭发现,看我面色萎黄,精神较差,就带领我到市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确诊为混合性贫血,因恐其造血功能障碍,回校后,周老师即向学校领导反映,经校领导同意,下午就有班主任任德华老师带领我到黄河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在住院的那些日子里,虽然我没有正常上课,但我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除了每天打针,吃药外,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各门功课,晚上总是坚持学习到十点钟才休息,住院五周后痊愈出院。返校后即面临春节前期末考试,校领导秦继章老师找我谈话说:“你住院时间较长,刚出院,期末考试就不要参加了,待春节过后开学补考一下就行了”。若按秦老师说的方法去做,这个春节我肯定过不好,因为思想上压力巨大,于是我就对秦老师说,我还是参加考试吧,若各门功课考试能及格,就以考试成绩为准,若不及格,待年后再补考好吧,秦老师看我信心满满,答应了我的请求,结果在期末考试的四门课程中,《伤寒论》我考了97分,在全班考了第二名,《金匮要略》考了95分,排全班第四,《生理学》考了97分,排全班第三,《政治经济学》考了86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期末考试,使任课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我也去掉了后顾之忧,放假后就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过个好年。当时还有不少同学调侃我说,你一个多月没上课,考试成绩还比我们照常上课的考的好,你是咋学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过两年多的持之以恒和不懈努力,终于在学习结业的20多门课程中,考试成绩在全班50名同学之中始终能够保持在前8以内,甚至还有好几门功课在全班考了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为此有不少同学都为我点起了大拇指。
在大二第二学期,学校安排我们班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临床见习,我和杜杨林,闫新华两位同学被分到了渑池县人民医院,跟随豫西名医董耀南,渑池名中医贺虎亭、聂世杰老师学习。经过一个月的跟师学习和学术研讨,初步掌握了董老师在治疗脾胃、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初步掌握了贺老师在治疗肝胆、胃肠及结石病和聂老师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经验。尽管临床见习时间短暂,我们只学到了三位老师宝贵经验的皮毛, 但我们已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三位老师临床经验的精华以及他们热情待患,平易近人,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高尚情操和医德医风,使我们这次临床见习活动收效颇丰,不虚此行。
根据省卫生厅和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从大三开始,我们就要跟师学习了,我和杜杨林同学首站被分在了宜阳县人民医院,跟随宜阳名中医郭富曾、郭灵石、温士义、习灵彦四位老师学习。依据医院安排,每位老师带教六个月,让我跟随郭富曾和郭灵石老师学习。从跟师学习的第一天起,我就每天提前来到诊室打扫卫生,搽洗桌椅,然后迎接两位老师到岗;开始上班后,我就坐在老师身边,侍诊左右,细心观察两位老师如何望诊,怎样闻诊和问诊,如何做各种体格检查以及怎么切脉,三部九侯如何定位,浮沉迟数怎样辨别区分等;再看老师如何进行四诊合参,怎样进行辨证施治和如何排兵布阵,遣方用药,最后再帮老师抄写处方交给病人。有时还经常在老师不忙的情况下,与两位老师探讨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譬如: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问题,有些病人为什么诊断相同,处方用药确不同?为什么有些病人诊断不同,却用同一个方剂进行治疗,又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老师在给病人检查肝脏大小,质硬与否,检查肝脏和胆囊有没有叩击痛;肺炎和哮喘如何听诊,怎样辨别呼吸音,哮鸣音,湿啰音;心脏病如何听诊,怎样辨别心脏各种杂音,如何辨别房颤,心律不齐;什么是急腹症的压痛,反跳痛,板状腹?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急性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如何辨别?怎样根据便血的颜色来辨别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以及痔疮,肛裂,直肠癌等出血。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两位老师请教,直到把问题搞明白为止。经过一年的跟师学习和临床观察,基本掌握了两位郭老师在诊断治疗中医内科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肝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大叶性肺炎,哮喘,精神抑郁症,焦虑失眠,腰痛和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病,关节炎和阳痿早泄等和中医妇科的经带胎产诸症及部分疑难杂症方面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的精神,热情待患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医风,治学严谨的作风,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在大四这一年,也就是跟师学习的第二站,我和同窗杜杨林又一起来到了孟津县中医院。根据医院安排,前半年让我在住院部,跟随孟津西医名师宋中欣(1963年兰州医学院毕业,后任中医院院长)和知名西医谢景一(1964年河南医学院毕业,病房内科主任)两位老师,重点学习西医的急救知识。每天早上总是提前来到病房,熟悉相关病历内容,等开完早会后,就紧跟老师左右,和老师一起查房,仔细观察老师怎样询问病情和怎样做体格检查,如何书写住院大病历和病程记录,特别是遇到有新入院的急诊病人时,就马上跟随老师来到病人床前,看老师怎样问诊,如何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又需要和那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需要开具哪些检查单和化验单,问老师为什么要开这些检查单?看老师怎样开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如何选用药物以及首次病程记录怎么书写等,所有这些,我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印在脑子里;通过半年的学习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逐步掌握了运用视、触、叩、听,体格检查以及各种仪器检查和临床检验的方法对西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学会了液体配置的规范、原则和配伍禁忌;学会了怎样看化验单、B超单、心电图和X光报告单以及怎样阅读X光片子;学会了各种穿刺的方法,学会了对急危重症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肺心病合并心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胃肠炎、急性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肾炎、重症肝炎等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方法;使我收获多多,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下半年我主要跟随该院老院长,豫西知名老中医谢西土老先生学习他的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恩师德高望重,年已七旬,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每天找他看病的人,每每排起长队,络绎不绝。谢老坐诊,热情待患,平易近人,不论官员百姓,都能同等看待;谢老看病,长于望诊,善于察言观色,细辨舌质舌苔,谢老常说: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善于闻诊,侧重听声音辨气味;巧于问诊,善抓重点,抓大放小;重于脉诊,详辨各种不同脉象,区分虚实表里。恩师由于功底深厚,技术过硬,总能一语中的,抓住要害,诊断准确。谢老治病,胆大心细,处方独特,他常说:“打仗要派精锐部队奔赴前线,治病和打仗一样,用药如用兵,也需要派效果最佳的药物冲锋陷阵,才能直达病所,取得最佳疗效;谢老组方强调君、臣、佐、使,每张处方很少超过13味中药。谢老常说:“药过十三,大夫不沾”,“用药不在多而贵在于精”。谢老看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少使用贵重药,恩师常说“贵重药价格不菲,能加重病家的经济负担,群众大多用不起,因此常用便宜一点的药物做替代”。总之,谢老治病的最大特点就是:“简、便、廉、验”,一个处方就那十味八味药,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确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谢老治疗新生儿黄疸,仅用“茵陈,栀子,大黄,大枣”四味药,适量配伍,通过煎煮以后,用棉签沾药液往患儿嘴里点滴,一日多次,再用药棉沾药液在患儿前胸后背,腋窝,腘窝,腹股沟,脚心等处搽洗,两天以后,小儿的黄疸就退了。再如:谢老治疗急性中耳炎,就用“盐知母,盐黄柏,石菖蒲,郁金”四味药,经过适量配伍,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就能豁然而愈。又如谢老治疗流感发热病人,常用新加白虎汤(夏枯草、菊花、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栀子、公英等药),疗效显著;诸如此例,不胜枚举。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谢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慈父一样对待学生,生怕学生学的少,记不牢,还把自己行医50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编成了一本临床经验集锦,名曰:《西土医话》,赠给我们跟师学习的每一个学生,从不保守,谢老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都70多岁了,看了一辈子病,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这些东西我死了也带不走一点,还不如传给我的弟子们,让你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孟津县中医院跟师学习的这一年,使我收获最大的一年,也是我的中西医知识取得双重进步的一年,为自己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我们顺利完成了两年集中学理论,两年分散跟师学经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
在 1983年4月初,学校通知我们各个实习小组返回学校,进行集中复习,迎接毕业考试。根据省厅和学院规定:每个学生可以任选一门专业课作为自己的毕业考试科目,我本着知难而进的态度和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医内科学》这门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病种复杂的课程作为自己的毕业考试科目。从返校的第二天起,我就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进行认真的复习,把一个病一个病的定义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背的滚瓜烂熟,6月底在省厅组织的毕业会考中,我的专业课考出了96分的好成绩,技能实践课测试成绩为优,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的各项考核,于1983年7月出师毕业,获得本科学历。
同年8月份被组织上分配到宜阳县中医院工作。9月份到医院报到上班后,由于病房床位少,医生多,医院暂时把我安排在门诊部中医科工作,一方面坐诊看病,一方面带教卫校中医班学生的《方剂学》课程,等课程讲完后,才把我调入住院部内科病房,让我分管10张病床。在病房工作的十年里,使我首创了“四管(鼻胃管、静脉管、直肠滴入管、氧气管)同施,开窍通腑并进,配合涤痰熄风,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方法治疗出血性中风”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疑难病特色疗法研讨会”,我撰写的论文《采用四管法治疗出血性中风115例》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好评;此项中医技术还于1993年8月入选有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学者联合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医绝技荟萃》一书;该论文还分别在《中医杂志》1995年增刊和《美国中华医药杂志》1999年第5卷第5期上发表。
在从医实践中,我率先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典型病例:武某,男,60岁。因肺心病合并心衰、呼衰在某医院用西药抢救10天,不见好转,于1987年2月25日下午5时转入我院治疗,刻诊: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喘胸闷,心悸气短,口唇、肢端紫黯,喉间痰鸣,体瘦,双下肢中度浮肿,按之凹陷,语声低微,畏寒怕冷,舌质紫黯,苔白厚,脉沉细无力,查体:T:35.8℃,P:136次/分,R: 48次/分,BP:11/7kPa,胸呈桶状,肋间饱满,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136次/分,律不齐,剑突下可闻及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wbC14X10/L.N0.85 L0.15,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中医辨证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水气凌心射肺。治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泻肺平喘。拟方:西洋参(另炖)20g,黄芪30g,制附子10g,桂枝1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5g,茯苓60g,冬瓜皮30g,苏子15g,桑白皮30g,荨芳子30g,水煎服,日2剂。每剂煎药取汁400ml,每2小时服100ml,另给可拉明、洛贝林各1支每4~6小时交替注射,青霉素640万、地塞米松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利多卡因100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推,速尿20mg肌注,并给低流量氧气吸入等处理,1天后症状缓解,2天后心衰纠正,呼吸平稳,精神好转,夜能入寐,即停用西药与吸氧,守方加减治疗20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而出院,随访五年未复发。

我在从医实践中撰写的论文《中药为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63例》在《中国中医急症》1993年第2卷第4期发表;《参附注射液合中药汤剂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57例》在《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2卷第1期发表,并荣获编辑部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方面也获得了显著效果。论文《自拟降糖止泻方治疗老年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观察》,2001年9月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第13卷第10期上发表,同年12月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上,荣获“国际医学交流优秀成果金杯奖”。
1993年元月,组织上把我调到县卫生局医政股,任副股长并主持医政股工作;1994年8月任县卫生局首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纪检办公室主任。 1996年9月调入宜阳县人民医院,任医院副书记兼中医科主任、负责医院门诊医疗、药品管理和党务等工作,每周坚持坐两天门诊,同年12月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年1月被《中华临床医药杂志》聘为特邀编委;2003年4月和10月分别参加了全省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外语和专业课考试及论文答辩,顺利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创全县卫生系统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先河,并载入《宜阳县志》 。2003年5月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同年9月被《中华临床医药学会、世界华医研究联合会核心期刊》聘为特邀编委;2004年11月被《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聘为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2005年6月被《中华临床医药协会核心期刊》聘为特邀编委:2006年6月被洛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6月在洛阳市中医学会首届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常务委员;2008年11月被“南京聚杰医药科技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2008年底退居二线后,待医院搬迁至新院区后,全天候在中医科门诊坐诊。 从事内科临床治疗和研究46年来,能熟练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原则与西医内科学辨病施治的方法巧妙的结合起来,在内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独树一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中医辩证施治各种疑难杂症,在治疗脑梗、脑出血后遗症,各种(甲状腺、乳腺、肝、肺)结节,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急慢性肝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精神抑郁,焦虑失眠,各种脱发、女性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及肿瘤术后恢复等方面经验丰富,造诣颇深。
在40多年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我既推崇古方、经方,又吸取历代名医名方,结合现代医学实践,融会贯通,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疑难杂症的特效方法。例如:(1)、所研制的中风系列方药,治疗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效果显著;(2)、研制的消溃灵系列方药治疗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肠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3)研制的疏肝健脾,解毒祛湿,消痞除满的方药治疗各种肝炎,胆囊炎效果确切;(4)、采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瘀、降气祛痰、利水消肿的方法治疗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屡用屡验:(5)、采用疏肝健脾,温阳化湿,活血祛瘀、祛痰散结等方法治疗各种结节效果明显;(6)、运用补肾填精,壮阳起痿的方法治疗男性阳痿早泄疗效显著;(7)、运用提壶揭盖、升降结合、祛瘀消积,活血利尿的方法治疗前列腺肥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8)在糖尿病肾病和肿瘤术后扶正祛邪,恢复元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先后在《中国中医急症》、《中医杂志》、《中国特色医药杂志》、《中国临床研究》、《美国中华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浙江中医》、《湖北中医》、《河南中医》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以上专业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著《悬壶医案解》一书,近期将与读者见面;参与编写《疑难杂症治验》和《现代中医急诊学》两部专著,分别任内科病主编和副主编。









多年来,因专业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宜阳县十大优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优秀医学专家,洛阳市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市中医学会,亚健康研究会,民间中医研究会理事,中医学会首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并入选《中国科技专家库(河南卷)》成员(县委组织部确定),《中华名医列传-当代卷》 , 《当代中国优秀医疗专家》等殊荣,被县委和县政府分别给予记功和记大功奖励,享受政府津贴。 2017年7月底正式退休,为了发挥余热,继续为宜阳的父老乡亲服务,2018年10月我申请在宜阳锦屏镇文兴水尚小区开办“宜阳王新民中医诊所”,从2019年3月开业以来,前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病人不仅来之本县各乡镇和周边县如栾川、嵩县、汝阳、伊川、孟津、新安、渑池、洛宁以及本省洛阳、三门峡、济源、郑州、安阳、新乡、周口、驻马店、许昌;还有外省如陕西西安、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黑龙江黑河、四川宜宾、广元、湖北老河口、十堰、孝感、广西柳州、南宁、江西南昌、浙江杭州、湖州、绍兴、义乌、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安徽合肥、芜湖、广东东莞等地。在新冠肺炎肆虐流行的三年里,笔者认真研读《温病条辨》,《伤寒杂病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市、县下发的各种文件,结合地域特点和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治愈了数百名感染新冠病毒后遗症的患者,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还为人民群众解除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使命。医者,以仁心仁术济世救人,其道路之漫长,学问之深邃,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因此,“为医之道,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一理念,始终都是我心目中的座右铭。在中医学这个殿堂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踏入医学院校的那一刻起,我们便踏上了这条永无止境的求知之路。书本上的知识,前辈们的经验,临床上的实践,每一项都是我们成长的基石。然而,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医之道,“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不仅是对医学工作者的鞭策,更是对医学精神的传承。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尊重,都是对医学的一次致敬。
为医之道,在于它的不断探索与发现。每一次的医学突破,都是对人类生命的又一次拯救。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医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不懈追求。愿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一理念。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前行,不断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去续写中医学的辉煌与篇章。
(校对:常明光)

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