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济宁声远太极研究中心”主任步伟光先生
王长鹰
明显感到,这个“蛇年”赛道更新,这个“蛇年”脚步更紧,也更急……
“蛇年”初九晚,刚刚参加完一个朋友雅集,正值酒酣,便收到著名武术家、济宁声远太极研究中心主任步伟光先生的微信:
蛇年大吉!
王编辑您好!
我最近一有时间就整理书稿,写了近五年了,这可是个大事,我想证求一下您的看法~书名《山东纪沟红色革命斗争史》(我个人觉得书名有点大且过于正规怕抬不起来,什么书名更有新意、更可概括?),而后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篇《红色记忆》,是关于红色武装斗争中的几十个小故事,真人真事真时间真地点;第二篇《红色文武》,有关步家拳谱、传人、太极拳及文化方面的。
年前想不好,年后也没想好……一写文章就想韩总(玉琢),心里格外难过,功夫没练到位!请您帮忙斟酌!
另外,您从一开始写的都市头条或党报头条中有关我的报道,请您麻烦打印出来(A4纸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在书的第二篇中重新拍照、集中出版,如何?请帮忙斟酌,如若饮酒面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静候!
见字如晤……未曾想一心为弘扬中国“红色武术”与“红色太极”事业的步伟光先生,还深怀着“著书立说”的雄心与壮志,令人心生敬慕……笔者未敢稍有耽搁,立复道:
步兄,下周若不太忙可见个面商讨一下!
此等搪塞,一向做事认真心无旁骛的步伟光先生,显然并不满意,似乎早已有了自定的答案,紧接着回复道:
最好是明天,我炖个鸡,咱俩啦啦,如何?打的费我报!
给您留了一瓶好酒!
后天我准备好材料后,就于大后天返部队,所以下周没有时间了,如果明天不啦啦,下周又划走了……
在笔者的印记中,步伟光先生至情至性,武高德韶,从不打妄语,虽年前在韩玉琢兄的祭奠仪式上匆匆握别,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兄弟之情,高谊,还是令笔者颇为动容,于是立复道:
步兄,明天见,不见不散!
都说今年是个暖冬,直到初六立春也没怎么冷,但初九“北风卷地百草折”的一夜强冷空气的袭扰,把初十清晨的气温,一下子打到了零下10摄氏度……就在这个最冷的清晨,笔者踏上了与步伟光先生的重逢之约!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这个“立春”后的最冷的“清晨”,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又或许是笔者对著名武术家步伟光先生“蛇年赛道”的近距离聚焦……
在往年的赛道上,他的主要精力与方向是“传武修身立德”,而今年“新且更急”的赛道,却明显有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新理念,不仅要把往年往日的“习武岁月”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升级,似乎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赛道”与“武术理论赛道”,正像他言之凿凿所描述的那样:
习武一生,从小到大,原先是“谨遵师命”,“无过雷池一步”,走得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训诂之道……
现如今,习着习着,练着练着,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太极拳,忽然醍醐灌顶般有了“武中有我”“我中有武”的统一感,从“武术与太极”的表象中,渐渐步入了“神与魂”的凝聚与合一,陡然顿悟:一样的拳,一样的太极,古人练的是古道,今人练的是今道,男人练的是英雄之道,女人练的是母仪之道……天得天道,地得地道,人得人道,天地万物,各得其道,各享其趣,各成其志!
作为一位武术家,步伟光先生对武术如此这般的感悟,笔者有理由深信,他似乎劈开了“武术的骨骼”,目睹了“武术的精髓”,因而他似乎比更多习武者率先打开了“武道的天眼”,让他率先领受到了“武术与太极”,所分享给少数孤独者的大美与风华!
极冷的天气与极热的期待,似乎形成了一种互补,笔者赶到位于济宁太白湖新区“水运雅居”社区办公楼四楼他的工作室时,他尚未忙完手头的杂事,只得请女儿帮忙迎着冷风从宿舍跑来为我打开工作室,这么冷的天,难为她大老远跑一趟,真的劳顿她了……
未多久,步伟光先生便到了……他那奔放有力的大手向我伸过来,如此寒冷的天气中,他的手竟还是热的,笔者猜想,他始终在忙着,而且忙得不轻……简单的寒喧,热腾腾地沏上茶,坐而论道的时刻,也就直逼而来了……
他拿出厚厚的书稿,将排在前面的《前言》、《写给家人的信》、十余篇精彩的红色故事一一读给笔者听……
开初,他一本正经,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而后,渐入佳镜,时而斩钉截铁,时而抑扬顿挫;至后,他完全物我两忘,人文合一……由于都是发生在老家邹鲁大地“纪沟村”的真人真事,又都是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被鲜血染红了的“红色传奇”,他难免不身临其境,又怎样不热泪横流?!以至于泣不成声……
可以断言:步伟光先生的这部血泪之作,是一部好书,一则可以为那些远去的英雄树碑立传,二则可以让老家的后人读到一部真正的正史,三则为波澜壮阔的中国红色革命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是来自于老家的,来自于邹鲁大地的!
笔者也深深被步伟光先生笔下的“红色故事”所点燃,也瞬间热血沸腾,思绪万千,脑海中忽而飘出两个若有若无的书名:一为《红色纪沟》,一为《红色纪沟传奇》,但不知可堪大用?!
只能请步伟光先生慧眼定夺了……
202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