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诗•生存艰辛不提愁
了凡(虞城)
举杯对酌随君意,但愿你能知我求。
书墨长笺惟觉重,文章只字不提愁。
人生最是叹离别,情感如斯每去留。
仰止高山风雨阻,人生逆旅性情由。
平凡未敢言功业,在世何劳思计谋。
独自转蓬尘虑语,南飞孤雁旧盟囚。
诚信一诺黄金约,苦渡半生沧海舟。
好友亲朋循礼数,江湖安肯负春秋。
云烟成雨千磨骨,竹石迎风万变眸。
一见钟情识胶漆,痴迷网恋悟青牛。
惊魂李耳虚无道,灵醒元龙百尺楼。
智者千虑承世泽,喜闻乐见拾清流。
诗仙太白骑鲸访,才尽江淹梦笔酬。
处世宜将学陶令,为人好待问庄周。
青梅煮酒曹公笃,灯挑围炉绿蚁优。
词赋于今爱苏轼,笔提再作少年游。
2025,02,08日13点56分!
《七言诗•生存艰辛不提愁》赏析
了凡(虞城)的这首七言诗以“生存艰辛不提愁”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典故,构建出一幅超然面对人生困境的精神图景。以下从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展开分析:
### **结构与韵律**
全诗共二十句,符合七言排律的体式,但押韵上存在不统一之处。如“求(qiú)”“愁(chóu)”“留(liú)”等韵脚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韵母,可能依赖方言或放宽韵律要求。对仗方面,部分联句工整巧妙,如“书墨长笺惟觉重,文章只字不提愁”,以“书墨”对“文章”、“长笺”对“只字”,突出文字承载的情感重量;而“云烟成雨千磨骨,竹石迎风万变眸”则以自然意象喻人生磨砺,虚实相生。然个别对仗稍显松散,如“人生最是叹离别”与“情感如斯每去留”,情感递进有余而词性对应不足。
### **意象与典故**
1. **自然意象**:
“转蓬”“孤雁”象征漂泊与孤独,“沧海舟”“高山风雨”喻人生逆旅之艰,而“竹石迎风”则赋予坚韧品格以具象,形成刚柔并济的意境。
2. **人文典故**:
- **道家超脱**:借“李耳虚无道”“庄周”“青牛”等,呼应淡泊功名、顺应自然之思。
- **文人风骨**:提及陶渊明归隐、苏轼豪放、李白骑鲸等,彰显对自由精神的追慕。
- **历史智谋**:如“青梅煮酒”暗含曹操的豪情,凸显处世智慧与友情珍贵。
典故密集使用,既显文化底蕴,亦可能造成理解门槛,需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
### **主题与情感**
全诗围绕“生存艰辛”展开,却以“不提愁”为旨归,通过三重维度传递豁达:
1. **直面离别与漂泊**:承认“人生最是叹离别”,却以“苦渡半生沧海舟”坦然接纳命运波澜。
2. **淡泊功名与算计**:自谦“平凡未敢言功业”,主张“在世何劳思计谋”,呼应道家无为而治。
3. **珍视情义与承诺**:“诚信一诺黄金约”“好友亲朋循礼数”强调人际温暖,抵御世态炎凉。
结尾“笔提再作少年游”以苏轼的豪迈收束,点明初心不改、纵情诗酒的少年心性,升华主题。
### **艺术特色**
- **矛盾修辞**:如“文章只字不提愁”刻意回避愁绪,反衬其萦绕不散,暗含“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张力。
- **时空交错**:将历史人物(陶令、庄周)与当下网恋、围炉场景并置,形成古今对话,拓宽诗意纵深。
### **可商榷之处**
1. **韵律协调**:部分韵脚偏离普通话规范,或可调整用字以增强音乐性。
2. **典故密度**:适当精简或注解,可提升普适性。
3. **意象衔接**:如“网恋悟青牛”稍显跳脱,需更自然过渡。
### **总结**
此诗以生存艰辛为底色,却以洒脱之笔勾勒超然境界。典故与意象交织,文人风骨与道家哲思并存,虽在形式上有微瑕,但情感真挚、立意高远,展现了面对逆旅的从容与诗意的坚守。
作者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