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年夜饭
文/ 黄正林
自从离开家乡五十余年,回家同亲人们团圆的机会很少,家里来电话催了几次,终于下定决心回老家过个团圆的春节。
当我坐上火车,思亲的念头一直在我脑海中翻腾。今年是老母亲九十岁生日,不知老母亲身体还好吗,弟妹各家生活得怎样,家乡又有什么新变化?随着火车车轮“光将,光将”具有欢快节奏的音乐声,把我带入了梦乡。
快到村头,母亲扶着拐仗快步向我走来“儿呀!是你吗。盼你回来过个年,真难,眼都盼穿了。”“是我,你大儿子回来了。”弟妹、姪子姪女都跑过来围在我的四周,说有多么高兴就有多么高兴,大一点的还认识,小的也分不清是谁的,他们有叫“爷爷”的,有叫“外公”的,我都应着他们。突然有一只手拍在我的肩膀上,“查票啦”,一声吆喝把我惊醒。我慌忙从上衣口袋里拿出车票,递给乘务员。
经过六个小时的火车行程,要再乘长途汽车。汽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两旁的绿化带整齐地向后倒去。当车上了鄱阳湖第二桥时,干涸的草地和中心河床连在一起好似两条纽带伸向远方。雄伟的大桥是建桥工人们的创举,一头连着庐山市,一头连着“东方百慕大”老爷庙,非常壮观。
除夕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习俗。在年夜飯之前,全村的亲属都来到祠堂,摆上各家最富有的贡品,点上最大盘的鞭炮和焰花,举行最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祖在“祖宗保佑,人财兴旺,五谷丰登”的喝彩声告一段落。
年夜饭按照老家的习惯,鸡、肉、鱼、是必不可少的主菜,现在不同的是过去的豆腐、蕃薯粉等菜肴己由甲鱼、对虾、海鲜、银鱼所代替。歺桌上的变更说明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人外出务工赚回来的钱为家乡面貌的改观确实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在小弟家过的年,全家十多口人围着大圆桌坐定,老母亲照样坐上席。弟弟掌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香甜可口的家肴摆满了一大桌。中间为大桂鱼,上为红烧肉,下为清蒸鸡,右有大对虾,左有红烧甲鱼,高档的菜摆在中间位置,四周摆满了各种甜食,小炒肉、肉圆子、银鱼羹、炒青椒等蔬菜。大姪子倒上了天之蓝白酒,小姪子递上了大中华香姻。随着开席鞭炮烟花响起,大家开席吃菜喝酒,特别是一群可爱活泼的小家伙专找好吃的,最喜欢吃的菜吃,把个团圆饭闹得天翻地覆。
过年图得就是高兴,图得就是全家人的幸福美满。老母亲喝了两杯自已做的美酒,酒过三巡,她开始给五个曾孙曾孙女发压岁钱,每人一个百元红包,当然这些钱也是儿子、孙子孝敬给她的,她高兴地发给第三代是她的福份,四世同堂,何乐不为。她盼的就是大团圆,因为大家为了事业在全国各地奔波奋斗,为的就是这个大家庭,为的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的大团圆。我们也纷纷举杯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有娘就有家,祖辈传下来的思想深深扎在儿女们的心中。无论你工作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娘的身边,这个家永远是幸福美满的。
2025年2月5日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