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彼此彼此”
李俭,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这一优良传统似乎被少数党员干部淡忘了,认为大家都“彼此彼此,谁也不要说谁”。在党内生活中,这些人常常以此为由“多栽花少栽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批评从不沾边,甘当“老好人”。殊不知,“彼此彼此”之言犹如惰性气体,很有点熄灭批评之火的情势,甚至会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众所周知,金无足亦,人无完人。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了缺点、错误不可怕,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正错误、完善自身,才能不断进步。
纵观党的历史,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进行革命实践中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而勇于修正错误,在接受经验教训中不断前进,是践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清涧县一位农妇的丈夫不幸被雷电击中而亡。她一边悲痛,一边大骂“世道不好”“毛泽东领导官僚横行”等。毛泽东同志得知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制裁这位农妇,还让人把她带来谈话。在会客室里,毛泽东与她聊天拉家常,倾听她的批评建议,而后才有了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农民负担减轻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密切了。这一党史佳话,不仅展现了我们党虚心接受批评的胸怀,更是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大力弘扬。
试想,在党内生活中,如果大家都抱着“彼此彼此,谁也不要说谁”的态度,丢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那就只能是一团和气。到头来,个人身上的毛病、缺点乃至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不说,长此以往,这些缺点错误还可能会愈加严重,小毛病、小缺点可能会发展成违纪的错误,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成为阶下囚。一位落网“老虎”在忏悔录中曾这样说:当初哪怕有一位领导敲打我一下,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般地步。
其实,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抱着“彼此彼此,谁也不要说谁”的态度,往往因为怕得罪领导、怕影响同志关系、怕毁了自己的名声,以至于批评别人时躲躲闪闪,自我批评时轻描淡写,面对批评时心有不甘,于是便以“彼此彼此”的态度淡化甚至逃避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此看来,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实在不足取。
清朝思想家颜习斋曾说过:“人立志前进,必期自全,故乐人指其阙,恐有阙也。人无志不前,不乐人破其全,恶闻其阙也。” 我们党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党员干部也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洗涤自己、清理自己,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目的。立志前进之人必“乐人指其阙”的道理,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借鉴。
原载:前线客户端
作者:李俭,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编辑:铭漪
槛外人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