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作者: 薛有毅(山西)
年味是火红的灯笼、烫金的楹联、殷红的窗花;又是噼里啪啦的爆竹腾空、二脚踢、大烟花映照天空;还是一桌桌团圆饭、一声声的祝福、一句句的期盼与祝愿,更是父母亲翘首期盼游子的归来。
今天的年味,又是儿时的记忆,如今咱们的春节,成了世界非遗……
儿时的年最期盼,最热闹非凡:“腊八”一到,年也悄然而来。缠着小脚的奶奶乐此不疲地招呼儿孙们回家喝“腊八粥”、栽“腊八蒜”、泡“腊八蒜”,喝它个“小团圆”,喝它个“小解馋”,也召唤着“游子”早早归家,“过年了”……!
腊八节一过,长辈们就张罗着置办年货。
二十三“祭灶神”,买糖瓜、供麻糖,送灶君爷爷回娘家,有言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据说:灶君吃了糖瓜,上天汇报天帝人间烟火,会甜言蜜语,尽报好事,让天帝龙颜大喜,福降人间。
而儿时的我们更期望,贡完灶神后,每人能分一点糖瓜、麻糖,分享喜悦!
有首“腊八歌”唱的很形象……
儿时的记忆里,最期待的是母亲点灯熬夜,给我们一家十口人赶制的衣服和鞋袜,早点完工。最眼馋的是父亲购买的各式各样的年货……尽管物资匮乏年代与现在无法相比,但也能勾起眼馋与嘴馋……
按乡俗这些衣物,到除夕夜才能由父母拿出来穿戴,但猴急的孩子们往往会趁大人不注意或不在眼前,偷偷拿出来比划、甚至试穿一下,照照镜子“臭美一番”,过把过年的瘾,享受一下幸福与快乐时光……
还有一个快乐的时光是生产队里杀猪宰羊,放学后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现场观看……
一缕缕肉香扑鼻而来,口水垂涎,相互斗趣、看口水流出来了……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
顺着儿歌“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煮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每日有一个惊喜,但是只能看看闻闻,那个馋呀,至今想起来,既向往又嘴馋……
从我记事起,母亲不知从哪里移回一株枣树,有筷子粗、一尺高,在一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到自已上小学时终于挂果了,但总不舍得吃,要等到过年时蒸花馍时使用,吃花馍时,吃到一颗枣,预示着早发财……那个惬意无与伦比!
三十晚上,年俗吃翻身馅饼,馅是肉的,但只有肉味、鲜少见肉,那个香呀!沁人肺腑,记忆犹新……
除夕接神、迎祖宗仪式十分隆重,也十分期待!
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灯火通明、繁荣昌盛
随着岁月的交融与碰撞
现在,年味淡了,但又有了别样的年味,中央电视台从一九八三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五彩缤纷……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