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三开灯日
——汕尾海丰民俗风情记
蔡爱丹
中国春节登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座,并被联合国定为法定假日。这个充满喜庆的节日在全球华人社区绽放着奇异的光彩。
在春节丰富多彩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汕尾海丰的“十三开灯”日尤为引人注目。正如民谣所唱到“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这一民俗最初源于闽南,后流传至潮汕地区。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些地方是用“摔圣杯”之方法来确定十三前哪一日为开灯之日,十五后那一日为圆灯之时。不同地域的习俗虽有差异,却同样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丁财兴旺。
海丰的正月十三开灯日,是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盛宴。这个习俗寓意着“添丁发财”和“丁财两旺”,在闽南语系中,“灯”与“丁”谐音相同,因此添灯也象征着家族的繁衍与兴旺。
在开灯日的清晨,随着吉时的到来,祖祠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彩旗飘扬,麒麟舞动,一派喜庆祥和。迎灯的队伍井然有序,那些家中去年添了男丁的家庭成员,举着走马灯,捧着亲友赠送的男童新衣,持着香烛,提着肉、酒、水果、糕点等“四式礼”物品,虔诚地步入祠堂,点亮油灯或电灯,祈求祖先的庇佑。
彩灯高悬于祖祠中厅,后厅也挂满了族人从各地喜添男孙的灯盏。一些身在异乡的游子,如果当年喜得男丁,也会遵循这一传统文化,赶回家乡举行添灯的民俗仪式。
拜祭之时,村中的祭师会念着男丁们的姓名为其祈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将来学习进步事业有成。同时祝愿其家族香火旺盛、添丁发财、平安顺遂。
有“开灯”就有“圆灯”,“圆灯”的时间在正月十五后,也是“摔圣杯”择日。圆灯是在祠堂把灯取下挂回家中,其间也少不了拜祭祈祷,这预示着从年头到年尾平平安安、圆圆满满。想得子嗣的妇女在正月十五晚上,会来到神灯下绕行一圈,悄悄摘取一两条灯穗,紧握手中带回家放在神位上,祈祷来年能够添丁发财。
拜祭祖先仪式完成后,邀请亲戚朋友享用“开灯茶”,也称为菜茶,这是汕尾地区唯一独特的习俗。
煮制菜茶对食材的选择非常讲究。首先要将浸泡好的香菇切成细段,腊肠切成丁状,鱿鱼干切成丝,铁脯(一种鱼干)需在火上烤至焦香后擂成麸末。同时还需准备虾米、瑶柱,菜脯丁,还有将粉丝烫熟后过凉水切碎,再把茼蒿、菠菜、芹菜、生菜、芫茜、大葱、蒜苗、荷兰豆洗净切碎。其次,将各类食材分类断生炒制,炒菜时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火候太生容易引发肠胃炎,而火候过熟则会有损食材原本的鲜味及其口感。最后,将各种食材混合翻炒片刻,使其味道相互交融,起锅后放在大铜盘里摊开,让微风轻轻吹拂,然后盛入每只碗里,撒上白花花的炒米、红彤彤的花生仁、黑乎乎的芝麻,淋上高汤,高汤可以是猪骨或鸡肉熬成的,或将茶叶擂成泥用水过滤汁冲泡,一碗香气扑鼻的汕尾菜茶便呈现在眼前,味道美妙绝伦。
这些菜不仅美味,还有象征性意义,葱寓意着聪明,蒜代表擅长算术,芹菜意味着勤快,生菜象征生财……
关于炒菜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的春节期间,一位和尚来到一户财主家门前化缘。女主人用筷子夹起饭桌上的各种菜肴放入钵中,撒上炒米、花生仁、芝麻,再泡上滚烫的茶水递给和尚充饥。和尚感激之余,询问女主人有何愿望。女主人泪眼汪汪地说出自己婚后一直未有子嗣的心事。和尚双手合十,恭敬地向女主人行礼,口中念道:“会有的、会有的,南无阿弥陀佛!”说完便转身离去。女主人茫然地望着和尚的背影消失于夜幕之中,也双手合十,恭敬地朝着天作揖,口中念道:“会有的、会有的,南无阿弥陀佛。”结果在来年开春的正月十三,女主人便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而后开枝散叶儿孙满堂。女主人为感恩,就在正月十三那天炒菜茶招呼亲戚朋友。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也在每年的正月家家户户都炒菜茶,祈求人丁兴旺,并将正月十三称之为吃“开丁茶”。
煮菜茶时,邻里之间相互邀请,从菜茶中品出不同的味道,彼此分享心得和夸奖对方,祝福吉祥如意、财丁两旺,这充分体现出人们热情、好客、睦邻友好的融洽氛围,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盼望。后来蔓延到寿宴、入伙、节日等大办喜事之时乃至平常,也会煮菜茶来宴请亲朋好友。
汕尾菜茶曾荣获央视《中国味道》栏目金筷子奖,如今也被列入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蔡爱丹:祖籍潮汕,在广州出生生活和工作。现任黄埔区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主编和总纂《黄埔侨志》。文章散见于多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