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炊烟
文/谢圣冬
事先回家,没有跟父母亲说一声(打个电话,怕打扰老人家),就携妻带子忽然间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安徽省濉溪县四铺镇。
父母亲高兴得不得了。母亲兴奋地说:“我得赶紧去做饭了!”。一会儿工夫,就听母亲大声喊:“吃饭了!”,父亲紧接着就摆上了一小桌子丰盛的午宴。我顿时有点疑惑了:母亲那么快就做好饭了,才多大会呀?我泡的一杯热茶还没有喝完呢!再说,锅屋(厨房)那原来高高的烟囱也没有冒出直冲云霄的“黑龙(黑烟)”呀?母亲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急忙笑着说:“傻孩子,你还觉得像你小时候那样烟熏火燎地做饭呀,现如今哪,咱庄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叫啥……的气啦!”。“天然气”,侄子补充了一句。噢,怪不得那么快呢,我恍然大悟!看到母亲那饱经沧桑的笑脸,我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的童年。
那是令我神往的、一年一度的除夕姗姗来迟的时候,村子上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袅袅的炊烟升起,笼罩着带有年味的大地。那炊烟给农家带来了丰收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遐想;那炊烟是报喜的使者,它让千家万户为了庆祝一年的辛勤劳作,期盼着明年有一个好收成,忙碌起来了:纷纷备起了年货、请财神、写春联等(不识字的人家,请人代写)。在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的当儿,就给孩子们(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多岁)派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就是到庄前园后捡拾干柴禾,什么干树枝子、棍棒等的都要,或到自家的场地上蚂蚁搬家似的来来回回地搬运柴禾,堆放在家门口不碍事的地方或院子的角落处,以备蒸年馍、炸丸子、熬糖稀、做年饭、烤火御寒、驱鬼辟邪之用。
走进村子里,挨家挨户门前或院子里都有大大小小的、高矮参差不齐的柴禾垛,俨然成了庆贺除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进入农历腊月的时候,特别是除夕之夜的前几天,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大人们谈论一年来丰收的喜悦声,家庭主妇忙碌的欢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混合着噼里啪啦不断的鞭炮声,奏响了一曲特定年代感人而又难忘的乐章。白天,千家万户的烟囱也都不约而同地升起了缕缕的青烟,慢慢地交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藏青色的幔帐笼罩在村子的上头,遮挡了柔和的阳光,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了。聪明的孩子们却手舞足蹈地叫喊着,狂欢乱跳地打着“疯狗”,因为他(她)们知道,这青烟给他(她)们带来了一年的期盼和喜悦,带来了一年中最丰富的除夕宴。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吃到一次鸡、鱼、牛、羊、猪肉、蛋类等平生没有吃过的、让人见着眼馋、流口水的、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可以放开心地、肆无忌惮地、撕开肚皮似的饱吃海喝一顿;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不被大人们训斥;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吃上一次终生难忘的、让人解馋的“红烧肉”!夜幕降临了,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煤油灯,在那时看来发出特别明亮的、耀眼的光芒,灶膛里的柴禾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通红的火苗子窜出灶膛,照得满屋子发亮,孩子们燃放烟花爆竹的星星火光也与它们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光的世界,火的海洋。这时,代表着富有的炊烟(有东西吃才能生火做饭,没有东西吃就无法生火做饭,锅灶也就不能冒烟,所以说那个年代“炊烟”代表着“富有”)渐渐地隐去了,只能闻到家家户户油炸丸子等散发出来的、诱人的油烟香味和孩子们燃放鞭炮烟花的刺鼻的火药味。在孩子们的眼里,炊烟就是能够吃上丰盛大餐的希望,就是富有的象征!虽然烧火做饭,烟熏火燎的,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眼泪鼻涕横流的,但孩子们还是万分得喜欢那呛人的炊烟带来的浓浓的饭香。
而今天,炊烟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模糊了,也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的空间,也已经不再是富有的标志了,也更不再是孩子们饱吃“红烧肉”的梦想了.......
现在,我的家乡已经纳入了淮北市南部新城次中心建设的规划之中了。随着工程的进展,村子里先前的雨天蹚水过、旱天翻坑过的大路、小路都摇身一变,成了平坦、光滑、见光就发亮的水泥路面了,两旁像仪仗队士兵一样站着整齐划一的绿色太阳能照明灯。在村子的东头,一条直达濉溪县城仅需二十分钟的、宽宽的高速通道横贯南北;北边,像骏马一样飞驰跨越豫、皖、苏三省的许四高速疾驰而过;南面,水深约6至7米、宽约30米的新汴河支流——界洪河水运码头,来来往往穿梭着不少的小货船,有的停留,有的一晃即过。
村子的中央,一处5亩多地的干涸水塘,经过综合治理,建成了近3000平方的高标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广场,大屏幕、音响、灯光、舞台、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每当华灯初放的时候,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年轻的俊男靓女们牵着手优雅地跳起了交谊舞,有的还对起了情歌;年少的小媳妇们也不甘示弱,扭着腰肢、卖弄着风韵犹存迷人的身姿,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地跳起了广场舞;一边眼红的大娘大爷们,也忍不住歪歪斜斜地扭起了秧歌;淘气的小孩子们也时不时地撩开俊俏小媳妇们的衣裙,玩起了捉迷藏,凑起了热闹。
村子的西头,一座占地约七、八亩的闲置小学校舍,也被充分利用,改扩建成了一座近4000平方的老年公寓——万寿楼。它集休闲、娱乐、健身、疗养、餐饮、养老于一体,设置了疗养区、娱乐活动区、健身锻炼区、居住养老区、餐饮服务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能容纳近800位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呢!
村子里,家家户户原先低矮的、不成规则的、下雨天又漏水的茅草土坯房,也脱胎换骨,变成了拔地而起、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幢幢楼房。安装上了太阳能楼顶发电板,装上了新能源节能灯;使用上了水冲式、毫无异味的公厕;吃上了洁净、卫生、健康的自来水;用上了做饭仅需几分钟的天然气,再也没有往日的浓烟滚滚了,也告别了那种呛人喘不过气来、鼻涕、眼泪一起流的时代了。
村子里农闲的时光,年轻力壮的人们,开着小轿子来回于濉溪县城开发区的企业里,额外挣得每月三四千元的务工费呢。一些上了年纪的、身体硬朗的、闲不住的人们,骑着电瓶车到离家门口不远的、被原农业部命名的四铺镇道口村万亩“隋园蜜”西瓜生态种植基地做零活,当帮工,除草、施肥、点花授粉等。一天不紧不慢地、悠闲自得地也能挣个百把几十块吧,既活动了筋骨,又赚得了外块,其乐融融也!一日三餐的鸡、鱼、牛、羊、红烧肉等也成了家常便饭,一些“三高”的人群也把它们抛出了厨房,忘却了脑后,不屑一顾了。而那种“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的世外桃源也变成了当下人们竞相追逐的时髦生活了。
蓦然回首,村子里已经没有了往日吃饭信号的“炊烟”了,再也没有了孩子们期盼“炊烟”的饥饿眼馋的目光了,它们都已像朦胧的晨雾渐渐地散去了、远去了……
留下的,只是一个无垠的美好的童年记忆!
当下,更是一个美丽和谐文明富裕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谢圣冬,男,文学爱好者,淮北市烈山区作协会员,喜欢用散文随笔来记录生活,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