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9.乙已蛇年正月十二日晚上十时,谭佛佑老师给我发来信息:
再传这篇写黄齐生的长文。近年来,网络中一些文,多有错陋不实,且多一知半解。现传之,请大力宣传。
A 《从学徒到新教育的伟大先驱者——黄齐生先生教育实绩述评》
1946年4月8日,一架由美国机师驾驶,机上载着有关方面的重要人物:王若飞一家、叶挺夫妇、秦邦宪(博古)、邓发等十三人,由重庆飞回延安。途经西安后,因天气突变,竟在山西兴县东南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此事件当时震惊海内,举国哀悼,殉难人员,均被延安党中央追赠为“四八”烈士。
其中竟有一皓首美髯年近古稀的老者,正是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
对黄老先生的悼念,党和全国各界的许多领导名流,尤为深切。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在总的悼念中提到外,其他如:朱德《悼黄齐生先生》:
“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先生是远自戊戌政变起即抱着争取中国民主改革的信念,多年来为此奔走努力不懈。我党成立至今多年中,始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董必武有诗一首悼念黄齐生,诗曰:
“黔中教育茁新芽,人道先生第一家。爱护贤甥终共命,几回忆及总咨嗟。”
陈毅专吟五古长诗一首哀黄齐生先生,现摘录如次:“近代教育家,党化争高位。……惟我黄石公,一心专作对。自愿伴清寒,硬骨傲权贵。……卓育众英才,当局累见罪。……琢美成英材,大名扬海内。……何期黑茶山,甥舅同失坠。惨痛绝人寰,举国嗟玉碎。……最后一哀悼,典型永戴佩。……”
林伯渠有七律《悼黄齐生先生》:
“山尘意趣似髯仙,文教蜚声卅载前。惊座聘谈饶正义,避秦亮节诩时贤。不道巴江人暂别,竟同吾党血相连。清寒文会那堪忆,读罢遗篇一惨然。”
就连郭沫若,也以学生自称,写了一首“新诗”《哭齐老》可谓情真意切,现摘录如下:
齐老,你的牺牲更增加我和人民的沮丧。你是因我而死,我今生今世永不能忘。……我不愿再发牢骚,我只牢记着老师慷慨的词调:“民主如船,民权如水,水涨奚愁船不高?”老师,你安息吧!你的学生永远不能忘记你是因为他的受伤而死。你的学生知道全天下的人受了伤。他应当怎样来实践你的遗志。
黄齐生原名禄祥,又名鲁连,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四十岁后,只以齐生自称。清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初六生于安顺幺铺,祖籍江西临川,入黔至其父已历五代,咸丰间,贵州多匪患,其父以行走贩盐为业,展转至安顺与孀妇彭氏结为夫妻,在幺铺安家生二子一女。因无文化尝自认“一生吃亏不少”,决意将“大儿子(禄贞)拿去读书,小儿子(绿祥)拿去做生意。”其母生性和易且至孝,治家教子有方,闲下即对儿女多讲贤达节烈,《石头记》《水浒传》的故事。抑或亲口教唱一些“屯堡山歌”,如“一张白纸飞过街,哪个读书哪个乖;人人读书想做官,丢下秧苗哪个栽?”齐生八岁发蒙,随兄干夫(禄贞字)受业于舅外祖王紫霑和表兄彭雨生。王精习琴笛歌吟、古今文史,故齐生倍感兴趣,多从其教;而彭为天主教信徒,曾从传教士受生化、格致、算学之教,故其兄干夫亦多从彭学,且潜心修习绘画。兄弟俩于此便打下了各自不同的学术基础。
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齐生十五岁时,在老病父亲强求母亲的同意下,投到安顺东街小十字陈氏“义兴恒”店当学徒。老板性刻薄凶狠,对徒工虐待异常。黄齐生四年的学徒生涯,受尽其打骂侮辱,即使是在“满师”后“帮工”的四年劳作中,仍亦不免受老板的肆意欺凌。在陈氏店内八年有如“囚徒”的生活中,其最大的兴趣是:焚膏继晷地苦读学习。
八年来,有如《四书》《五经》《史记》《通鉴》《楚辞》《庄子》《老子》及至百家文钞,唐诗宋词,《西厢》《水浒》《三国》《红楼》以及多种传奇故事,无不披览,多能成诵。不仅如此,还得读兄长干夫从经世学堂带来的西方新兴的哲学政治书籍《民约论》《天演论》《进化论》等等。
特别是当时康、梁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乃至强学会的书报文章。一方面奠定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根基,同时又得新的民主维新思想的“启蒙”。
“戊戌变法”失败后,贵州的政治空气尤为“沉闷”,士气尤为低落。时有贵阳的新兴商界巨子蔡衡武先生,原从经世学堂的经师雷廷珍学,干练通达而有文才,尤为关心桑梓的时务和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所经营的绸布、书业商号“群明社”为当时贵阳商号之冠。时受李端棻等乡贤维新思想的影响,在贵阳广结各方贤达志士。黄齐生之兄干夫与之最相契投,蔡即邀之为做不投资的伙计。
一次,蔡得见黄齐生给兄长的书信,惊喜异常,即对干夫表态,认为:商界中有如此之奇才,岂能任其淹没。遂书一信,诚恳聘其为群明社的总经理。并赠银五十两,以祝其母寿。黄齐生非常感动,当即接受蔡衡武的聘请,到贵阳群明社任职。就此事并赋诗一首,以示感恩,以抒胸志。诗曰:
“穷途难忘鲍叔恩,识我风尘感蔡伦,邀约经商合伙去,八年奴籍得翻身。”
当清朝放府的第一个新学制《壬寅——癸卯学制》颁行(即1902年至1903年),全国新教育的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程。是时 黄干夫辞去群明社的职务,邀集同仁士凌秋鹗、贾一民、董伯平、聂竹书、刘芷阳等三十余人,借贵阳老忠烈宫后院东厢,始创“算学馆”,由黄为讲师,讲授数学兼理化生物诸学,并与诸同仁砥砺切磋。
时人认为,此一壮举,实为继经世学堂之后开贵州新兴科学文化教育之滥觞。
翊年又联络其他方面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成立“达德书社”,又逾年,由“达德书社”创办“民立小学”。
时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贵州私立学校之创办,是由“民立”始。
学校由黄干夫任校长,凌秋鹗任董事。教师多由原“书社”社员分任,且皆为义务。
学校开办之初,学生多为社员子弟,仅得十余人。
当时,新学初兴,筑中对新学的认识和想往的人士也很有限。
不到一年,一些兼课教师或国事远出,或托故离去,另谋职事。
学校仅由黄干夫、凌秋鹗两先生撑持,似有岌岌可危之势。凌秋鹗不得不亲到群明社,恳请黄齐生出面,力挽学校秃危之势。
黄齐生毅然脱离商界,并婉辞群明社的“恩师”蔡衡武。蔡亦表示理解支持。
1905年正月20日,民立小学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之义,更名为“达德学堂”。
于是黄齐生来到“达德”,毫不犹豫地担起了振兴“达德”的重任。
是时,黄齐生二十五岁,从此豪迈地走入中华民族新教育的“殿堂”,勇往直前,开启了固不自料书写人生旅途事业的新篇章。
黄齐生到“达德”首倡以时代精神严谨治校,以进步思想培育学生。其第一件作为,就是将时年七岁满身疥疮的外甥王运笙(即为其改名“若飞”)接来贵阳,就学“达德”初等预备科(幼稚班),为王若飞以后革命的人生道路开创了一个好头。
接倡办女学。此一在贵阳破天荒的创举,竟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笑骂之声。黄齐生并不畏惧,坚定不移地以“笑骂由他笑骂,风气自我开之”的实干精神,招得十余名女学生,开贵州女子学校新学教育之滥觞。并聘任社员董伯平之妻董德莹为教师,是为贵州最早的女教师之一。
女校开学不久,黄齐生又倡导“天足运动”,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妇女解放。
首先以自己的女儿、侄女以及教师董德莹带头,在贵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运动很快传播,遍及贵阳市区。
是年十月,黄干夫被贵州巡抚林绍年奏准,选派为留日学生并考察学务,“达德”校务又陷困境。
黄齐生除教学事务外,还要兼负杂役看守开关校门之职。同时书社全体社员一致公推其为“达德”的创办人之一,且贵州教育界无不认为是“达德”之开校元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干夫自日考察归国,以“达德”的集资,购回地球仪、放大镜、人体解剖图、各种几何量具等自然科学教学仪器数十箱,陈列于学堂之内公开展出。并举办达德学堂四周年纪念第一次成绩展览大会和破天荒的游艺大会。使学生眼界大开,引起了贵阳市民的极大“轰动”。
七天展期,参观者络绎不绝,已达万余,可谓盛况空前。“达德”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是年学生人数已达五百之多。其中男生三百五十人,女生一百五十人。为贵阳私立学校之冠。
翊年校长黄干夫应提学署实业科任离校。“达德”由凌秋鹗继任校长,黄齐生任董事,全力以佐之。
时值“辛亥革命”前夜,黄齐生犹为仰慕李端棻等当年“要报国要富强,只有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又向往着更高的“教育救国”的人生理想。
1908年3月,贵州提学使柯绍忞设立“改良私塾研究会”于达德学堂内,由黄干夫任会长,凌秋鹗、黄齐生等皆为教习,每逢周日,集合贵阳各私塾先生,讲解新科学知识,研讨新的教学方法。
不久,贵州一些满怀“革命”激情的“先躯者”平刚、张百麟等人商定,准备在达德学堂内设立“历史研究会”,以“研究历史”为名,实则宣传和开展反清的“革命”活动。黄齐生慨然应若,并且亲自担任教习。
稍后还邀集贵阳学界名士,在校内集会,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召开国会。
自此,国内一大批传播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如《民报》《新民丛报》《国粹学报》《黄帝魂》《革命军》等,皆流入贵阳,在达德学堂内传播,师生共相披览。
为适应“辛亥革命”形势日益发展的需要。贵阳女学的发展,更是活跃空前,而女教师尤感空缺。
于是“达德”在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于校内开办女子师范班,专门培训女子小学教师,是为贵阳女子师范之始。
为反对旧教育对学子的禁锢,脱离社会实践,黄齐生于是年七月,引领“达德”师生五十余人,走出校门,到王阳明先生悟道的龙场(修文)阳明洞参观访问,沿途考察民情,纵观人风,教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的各项“政治斗争”。
同时,黄齐生又以贵州乡贤何腾蛟英勇抗清而死节的事迹为题材,编撰改良川剧《大埠桥》,由梨园川剧名演员在达德学堂公演,前后观看达数万之众,引起了贵阳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与共鸣,亦开创贵州戏剧教育之新风。时人有极高的评价:
“世之感人最深者莫如教育。……黄君齐生,以教育名家,夙谙戏曲,以汉族反正之关系,于中华前途甚大也。乃就其平日研究《明史》所得,编《大埠桥》新戏一则,……以感触同胞思汉之心……”是言可谓恳切,评价尤为中肯。
十月十日,辛亥武昌首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
十一月四日,贵州亦兵不血刃宣告独立。
“达德”师生积极参与了贵州首义的革命活动,学校成了贵州辛亥革命的“参谋总部”。
是日晨,黄齐生在校内,面对着全校师生剪去发辫,痛雪了两百多年来大汉民族的耻辱。
贵州军政府成立,凌秋鹗出任财政部坐办,亦任黄齐生为交通部长,黄坚辞不受,甘愿为师,继续任教“达德”。
民国已降,遵部令,达德学堂亦改名达德学校,仍以“智、仁、勇”三字为校训。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黄干夫、凌秋鹗两先生已离校他任。校董会公推黄齐生任校长。
“达德”在黄校长的主理下,各项教学事宜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社会教育方面,更是成就卓异。
在“达德”建校十周年纪念之际,由黄齐生执笔,集体编写了贵州第一部话剧《维新梦》,宣传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的故事,接又编撰《武训兴学》,宣传武训行乞兴办学校,教育清寒子弟的故事。
后又编话剧《丁文诚除奸》,即丁宝桢诛杀太监安德海的故事。
三剧均在达德学校公演,均产生积极良好的社会影响。
民国四年(1915年),黄齐生在“达德”添办了“贫儿部”,招收二十余名贫家子弟,全免费入学,由学校免费赠送课本和课业用品。
此一创举,共办了两年。为提携后进,黄齐生决定辞去校长职务,推荐由“达德”首届高材生聂守微任校长。自任监学全力襄助。
是年五月七日,在反对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卖国的“二十一条”时,黄齐生带领全校师生,参加贵阳各界的示威游行,并亲自大书“勿忘五月七日”,镌碑立于校园,警示后进,不忘国耻。为反对袁世凯妄图复辟称帝的胡作非为,领导开办通俗教育会,编撰并公演“韩国帝制之末路”的《亡国恨》,美国共和成功的借鉴《共和鉴》,以警示教育贵州民众。
是时凌秋鹗已脱离政界回到“达德”,在其倡议下,由黄齐生主持创办《达德周刊》,并任编辑。是为黔省第一个“教育性之专刊”。
《周刊》侧重刊发新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发表时政评论,鼓吹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鼓励出国留学,放眼世界。
黄齐生专门强调学以致用,推崇白话文教学。还特别提倡,在贵州要和“苗夷”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多作沟通交流。这一见解,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实在难能可贵。教学生作文,主张先要打好腹稿,作到胸有成竹。完稿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读书要博闻强记,但切不可好高骛远。
民国六年(1917年)自费留学“风潮”又起。
“达德”在黄齐生的倡议下,由校董会筹资补助,选送龙志澄、何玉书、熊铭青等三人赴日本留学。
是年底又得黔中道尹、大夏大学的创始人王伯群先生倡选送半官费生八人,“达德” 考选王若飞、刘方岳、刘嵩生三人,加其他自费生共二十余人。其中大部分由黄齐生带领,途经上海于次年三月八日抵达日本。
到日后,并与王若飞、刘方岳、侄儿黄寿堂和凌秋鹗的侄儿凌惕安等住在一起,常为其四方奔走,解决生活和学习之困难。课余还给他们讲解国学、历史文化,读书与报国,刻苦学习而为国献身。常带领他们深入实地,考察日本的国民普及教育。
翊年,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的“国耻日”五月七日,日本举国庆典,大大激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愤怒。贵州的全部留学生与其他两千多名留学生,前往中国驻日使馆集合,到东芝公园集会抗议,游行示威。随后留日学生相继返回祖国。
黄齐生于五月八日带领何玉书、熊铭青愤然离开东京,先期回到上海。
紧接着王若飞、刘方岳、凌惕安等三十余人,也相继回国。
当贵州大部分留日学生在上海汇合后,黄齐生将他们组成“贵州教育实业参观团”,一边参加“爱国运动”,发表演说,同时到各地考察教育。
重点在由张謇于清末民初办教育闻名海内的“模范县”南通和由阎锡山于晋中办教育最为成功的“模范省”山西。
同时, 也考察了江苏、山东、河北到山西沿途各地。在北平,通过兄长黄干夫的介绍,结识了胡适先生,畅谈中国之教育,推广白话文等,尤为契投。
于是由胡适先生引荐,会见了正在中国讲学,参与学制改革工作、陶行知先生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先生,对中、西方的教育进行了多方探讨和“论辩”。
胡适与杜威如是之世界名流,不仅没有对黄齐生这个来自“荒服边陲”贵州、没有任何学历资历的教师表示丝毫轻视,反而是格外亲切,倍加尊重。
参观团回到上海,生活之资告罄,只得留住昆山破庙之中。
是时,上海正组识旅欧勤工俭学。黄齐生毅然而起,号召“团员”参与。时有部分团员未能坚持而离去。黄对留者慷慨陈说:
“有国内之穷死,无海外之饿死。愿赴欧洲勤工俭学者,我们一道去!”众人为之感动,纷纷表示愿随。
然川资匮乏,众皆无以为计。
于是黄齐生出面求助于王伯群先生,得一千元助,复到“群明社”蔡衡武先生处,蔡同意将原刘显世存放从袁世凯处“骗”来的“军费”中,每人支助三百元。遂使此次在上海组识旅欧勤工俭学的“壮举”得以成行。
在全团四十余人中,贵州有“达德”校友王若飞、刘方岳、刘嵩生等十余人,在黄齐生的带领下,于1919年10月由沪起程,十二月抵达欧洲,分别于法、英等国求学谋生,书写教育人生的又一部新篇章。
黄齐生带领学生在旅欧的三年中,曾游历英、法、比、德诸国,较全面而深入地考察诸国的文化教育,尤以居法国较久。
初到法国,通过“华法教育会”和使馆,将王若飞等十一名贵州学子先安排在加仑公学补习法文。
当一切学习生活安排妥贴后,接着又赶赴英国伦敦,关怀刘方岳和严溥泉的学习生活。
在伦敦期间,又亲自对英国的高等教育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重点则在考察英国初等教育,考察之余,还坚持读书学习,特别是学习英语,尤为认真努力。
因此王若飞在一次书信中,还将舅父黄齐生称为是“一个特别的学生”。
在离英回到法国后,在考察法国教育的同时,还参与旅欧学生蔡和森、陈延年、赵世炎等人组织的“工学互助社”的活动。特别是通过王若飞结识了周恩来、徐特立、陈毅等一批“党的重要领导人”,并成为莫逆之交。
王若飞在加入周恩来等组建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后不久,得到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代表的帮助,于1923年春转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黄齐生在巴黎与之叙别后,与一批贵州学子也相继回国。组织带领贵州学子旅欧勤工俭学的使命,就此宣告完成。
黄齐生回国抵上海后,时值老友陈筑山主持南洋公学,被陈聘任为教师,参与南洋公学的学制改革活动,亦多所建树。
1925年4月,辞“南洋”教务,回到桑梓“达德”。
是时“达德”创中学部已历时六年之久,仍由凌秋鹗任校长。黄齐生担任语文、历史课的教学,全力襄助校长的工作。
当时周西成在黔北督办“边防”,驻赤水,设招贤馆,笼络人才。经平刚先生荐,周便发请柬邀请黄齐生赤水面叙。
暑假,黄到赤水,周先委以官职,黄坚辞不受,终以“视学”身份,走遍二十余县,深入偏远农村洞察时弊,提出许多良好的建议,帮助周发展黔北、黔西北的教育事业而尽了最大的努力。
次年六月,周西成出任贵州省主席,便委任黄齐生任建设厅厅长一职,黄同样坚辞不受,仅接受省立第三中学(遵义三中)校长职务,继续实践和推行自己教育改革、培养新兴人才的主张。
民国十五年(1926年)暑假,黄齐生带着王景任和袁咨桐,来到遵义三中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革除腐败的积习陋规,建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履行新兴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优良的“校风”。亲自讲授《人生哲学》课程,教育全校师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全完美的“理想人格”。使遵义三中的“校政”“校风”为之一新。亲自在校刊上撰文,提倡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亲自为一对冲破家庭阻力、自由恋爱的青年主婚,此事当时轰动了遵义,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遵义三中播下了科学、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的“种子”。
正是黄齐生的这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引起了一些顽固保守者的不满,进而与县长谗之周西成。
翊年夏,黄校长被周解职。接又以“接近共产嫌疑,主张自由恋爱”的“罪名”被通辑。黄齐生急偕王景任和袁咨桐逃离遵义,途经正安被困,得老友平坝人陈甫斋(正安县长)解救并礼赠盘缠始得入川,后至上海,才免此劫难。
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燕子矶创立“晓庄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实践乡村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是为一伟大创举。黄齐生认为该“创举”与自己一生的教育“主张”,非常契合,往见陶先生,一夕畅谈契投非常。
遂于1929年春,接受陶先生的礼聘,到“晓庄”任教,主讲文史。且举家迁到晓庄附近。同时王景任、袁咨桐等人,也都进入“晓庄”受教。
“晓庄”的师生,必须参加农场、工场的劳动,真正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三月十五日,在“晓庄”建校二周年纪念会上,黄齐生不仅作了热情洋溢实践乡村教育的演讲,并撰联一副,以示祝贺。联曰:
斩棘披荆,万丈高楼平地起;
知难行易,一声长啸破天荒。
陶、黄两先生皆富革命精神,贵州许多向往进步的学子,如孙铭勋、戴世俺、严超俊、汪汝衡等多人,闻风而来,受业门下。后这些学子皆称“陶门弟子”,多学有成,且多闻名于世。
当时“晓庄”的许多师生,积极投身党的“地下活动”,两先生同情有加,且多支持保护。
1930年,“晓庄”部分师生,以“过激”的行动,公开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弊政。结果惨遭“镇压”,袁咨桐、孙铭勋等许多学生被捕入狱,“晓庄”亦被强制解散。陶、黄两先生通过多方营救,孙铭勋获释,而袁咨桐等人却惨遭枪杀于雨花台,英勇就义。
事后,黄齐生应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中华职教社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之聘,担任其创办的“江苏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实验区”总干事,并兼“农村改进讲习所”主任。主讲“政治思想”和“社会教育”等课程。其讲课“条理清楚,生动活泼,语言诚恳,态度谦和,深受学生欢迎”。常参加各项生产劳动,“感乡属见闻之寡,思游学观摩之盛”,组织“讲习所”校友,以“随处生活,随处教育;乐来会享,苦来会受;活泼不可失之放,谨慎不可失之拘”为宗旨,参观访问了苏州、无锡、镇江、南通、南京等许多地区的民众教育、学校教育、农村建设、农事改进、妇女职业、宗教慈善事业等,收获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931年夏,黄齐生结束徐公桥的工作。八月到山东邹平,参观梁漱溟兴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九月一日研究院开学,黄齐生作了《学不厌,教不倦》的讲演。
在此之前,黄齐生就接到平民教育大师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创办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研究中心部主任陈筑山的邀请,于是离邹平赴定县高头村,担任文史教师,参加编写《历史图说》一书。
是年冬,惊闻外甥王若飞在包头被捕入狱,于是丢下定县的教职,冒着塞外风寒,到包头探望,并多方设法营救。及后的两三年一直往来于定县包头之间,一则不废定县之教事,二来又兼顾对王若飞监狱生活的照料,并一直未放弃营救之计。
是时王若飞曾传信,认为舅父年事已高,难耐塞外风寒,劝其南归。直至1934年秋,黄齐生才离定县回到上海,接受黄炎培先生之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漕河泾“农村改进试验区”总干事和“农学团”主任。
在农学团,黄齐生一边主持教学,一边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实践劳动。主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中国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历史人物、事件,唤起学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1936年“抗战”前夜,时局动荡,国是危艰。黄齐生辞去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实验部主任一职,回到贵阳。时任“达德”校长的谢孝思向校董会提议,由黄齐生任校长,自当教务主任。黄齐生坚决不应,并建议校长仍由谢担任,自己全力佐之。
当时学校有“三面向”的计划:由学校教育推广到社会教育;由普通教育推广到职业教育;由城市教育推广到乡村教育。黄齐生全力以赴,积极支持。先后在南郊创办“履三小学”,在校内庭院南边,办刺绣职业班,在忠烈宫前院创办“贵山民众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编写话剧《奢香》在校公演,寓意民族团结,爱国统一。
翊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合作”抗战军兴。黄齐生大声疾呼,号召贵阳各校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成立“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开展各项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时贵阳最为活跃的抗日进步组织“沙鸵话剧社”和“筑光音乐会”都设在达德学校内。
是年八月,王若飞已出狱回到延安。黄齐生闻讯,决定偕夫人和黄、王两家一些子女,遵义三中的两名学生和蔡衡武先生的孤女蔡之璋等一行八人,由贵阳出发,一路辛苦,到达延安后,谒见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备受上宾礼遇。
毛主席赞许黄齐生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共产党最早的一人。
黄齐生在延安对边区的“冬学”“教材”“扫盲”,特别是“抗大”的教学,均作了全面的参观考察。
一次还以老教育家的身份,在抗日救亡几千人的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可谓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黄齐生从延安回筑不久,受黄炎培介绍到云南蒙自垦植局主持草坝蚕业新村的开创工作,任村务处主任。将原先在晓庄、定县、漕河泾等处的经验,带到草坝。注重对农民的识字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还办起冬学和夜校,教学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编演话剧进行“社会教育”。
1940年冬,日寇进占越南河内,云南边境形势吃紧,加之云南当地豪绅的“破坏”。黄齐生只得离任,举家返回贵阳,仍任教于“达德”。
是时“达德”校长谢孝思,应其师吕凤子相招,到四川壁山帮吕长国立艺专兼建校事宜,此事黄齐生亦大力支持。
谢孝思入川不久,黄受贵阳国民党部的“迫害”,愤然于岁暮峭寒时日离开贵阳,偕老妻和十三岁的侄孙晓庄一行三人来到“陪都”重庆。
黄齐生到重庆后,即应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院瞿菊农、汪德亮两先生的邀请,出任该院的文史教授。甫到院,即以“国族精神”为题演讲,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平日除在院内任课外,还兼授当地景慧高小的历史课。以韵文形式,编写了《中国历史朝代歌》,作为教材。
是时,陶行知、黄炎培、江问渔。沈钧儒等先生均在重庆,黄齐生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去重庆一次,与诸先生一起从事方方面面的教育、抗日救亡活动。为实践自己多年来总结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自制了学生《能力测验表》,作为对学生的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不久,有一些“莫名”的“势力”,经常到院内制造事端,总与黄先生为难。黄齐生难以“忍受”,故愤而辞职。
因老友江问渔相招,将应迁入湄潭浙江大学的教授之聘。是时谢孝思在壁山正则艺专工作,顾及其回贵州的“安全”问题,向艺专校长吕凤子先生推荐,聘请为正则艺专的文史教授。
正则艺专坐落在壁山城外之风桥畔,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学风淳厚。黄齐生总算能在辛苦奔波、疲惫劳顿一生的晚年,在清宁优美的环境中,过上一段宁静的生活。在校园里,读书、写作、整理诗文,书信往来,探讨人生……也总算在人生晚年得到的一丝慰藉。
综观黄齐生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始终不渝的理想,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个新时代人”。
在1942年5月8日赠达德学校校友包北弘先生的信和其它有关论述中,作了一个纲领性的总结,具体是:
1、新时代做人的五项标准:生产的技能——富;健康的体魄——强;科学的头脑——真;艺术的兴趣——美;平等博爱的精神——善。
2、理想人格教育的两项主张:律己以“六力”:胆力——冒险犯难;识力——识人识事;学力——科学哲学;才力——能谋善断;体力——生理心理;爱力——爱人爱物。待人六原则:“本之以真,出之以诚,持之以敬,裁之以义,节之以礼,和之以乐。”
3、做人必须注意发挥两项准则:发挥“三近”:“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注重“三力”:“自己的学力,师友的助力,集团的势力。”
以上论述,真可谓是黄齐生先生一个新时代、新教育先驱者的不朽的“箴言”,对当时及至今天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皆有其不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是一份贵州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优秀的宝贵遗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珍视。
( 贵州文史馆 馆员 谭佛佑)
B 《韶山毛氏家训十条》
一、培植心田:一生吃着不尽,中是半点心田。摸摸此处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不看欺瞒等辈,将来堕海沉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便膺帝眷。
二、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神伎俩。
三、孝养父母:终身报答不尽,惟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家孝顺。乌鸟尚知报本,人子应念逮存。若还忤逆悖天伦,只恐将来雷震。
四、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天生羽翼是他。只因娶妇便参差,弄出许多古怪。酒饭交结异姓,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竞分家,百忍千秋佳话。
五、和睦乡邻:风俗何以近古,总在族和邻睦。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啻朱陈。莫恃豪富莫欺贫,有事常相问讯。
六、教训子孙:子孙何为贤知,父兄教训有方。朴归陇亩秀归庠,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为慈祥。教子须如窦十郎,舐犊养成无状。
七、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援之余膳。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
八、婚姻随宜:儿女前生之债,也宜随分还他。一时逞兴务繁华,曾见繁华品谢。韩侯方歌百两,齐姜始咏六珈。大家从俭莫从奢,彼此永称姻娅。
九、奋志芸窗:坐我明窗讲习,几曾挥汗荷锄。驱蚊呵冻志无休,诵读不分昼夜。任他数伏数九,我只索典披图。桂花不上懒人头,刻苦便居人右。
十、勤劳本业:天下有本有末,还须务本为高。百般做作尽糠糟,纵有便宜休讨。有田且勤尔业,一艺亦足自豪。栉风沐雨莫乱劳,安用许多机巧。
韶山毛氏家戒十条
一、游荡:人有耳目,能听能睹。人有手足,能蹈能舞。具此官体,不农不贾。饱食暖衣,逍遥过午。弃尔诗书,荒尔田圃。家计萧条,基业易主。自此嬉游,有玷尔祖。
二、赌博:人惟懒惰,遂交赌友。赌尽家资,一无所有。三五成群,将为盗薮,且引匪徒,钻墙窥牖。外盗即奸,中构亦丑。博棋好饮,不顾父母。不此之戒,祖岂尔佑。
三、争讼:争长竞短,都是客气。讼到公庭,太爹小的。出与人言,扬扬得意。不知当官,吁天抢地。倘或理亏,受刑系累。幸而胜焉,也要破费。莫逞雄心,免贻后悔。
四、攘窃:冥窃暗偷,谓莫予见。一朝败露,捕拿到县。招认受刑,皮穿肉颤。差役起赃,辱及女眷。饱捕亡家,东逃西窜。死不入祠,生有何面。凡我子孙,莫拈钱断。
五、符法:法打包身,摩拳擦掌。打架行凶,强牵强抢。犯法遭刑,捷如影响。为首为从,那个漏网。大则抵伤,小则笞杖。不思肌肤,父母生养。忘身及亲,你去想想。
六、酗酒:世上是非,多起于酒。加以贪杯,愈丧所守。乱语糊言,得非亲友。甚至醉时,胆大如斗。酗酒放风,裂肤碎首。醒后问之,十忘八九。何如节饮,免致献丑。
七、为胥隶:人在乡村,闲言存养,一入衙门,便如魍魉。一票一签,几斤几两。只讲盘子,不思冤枉。少不得意,一索三掌。怒气冲天,报施不爽。快活赚钱,休作此想。
八、为僧道:邪说异端,莫如僧道。高者谈元,卑者应教。昔者昔贤,辟佛辟妙。倘非虚无,何故抹倒。人有五伦,僧归一扫。尽如此辈,人类绝了。邪正两途,各宜分晓。
九、谋风水:既有天文,必有地理。得之有缘,非可妄取。近听术人,动谋风水。他人祖茔,恃强破毁。或牵或骑,连讼不已。死即不安,生何利矣。戒之戒之,牛眠在迩。
十、占产业:凡人产业,各有抵址。窥其唇联,奸谋顿起。得寸进尺,造契造纸。曾不数年,弃如敝屣。向所越占,几能到底。拱手让人,落魄而已。何如守分,免受嗤诋。
韶山冲毛氏宗祠对联
一、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
二、现在之福得于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报,将来之福贻于子孙不可不培培之必昌。
三、学毕致尧舜禹文武周孔孟之道乃为真学,人能修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伦实为完人。
四、太极所生历钟瑞气,华胄之后定有达人。
五、春风南岸留辉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生于盛世享怡伟人之福天地保佑子孙报之
赐我福者心怀难忘诉于后世传承万千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