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荠菜:
岁月深处的芬芳记忆
文/曹丽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一代人独特的记忆与情感。对于从六七十年代踽踽走来的人们而言,荠菜,这看似平凡的野菜,宛如一颗镶嵌在艰苦岁月里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成为他们心底永不磨灭的深刻烙印。
六七十年代,饥饿如影随形,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笼罩着人们的生活。那是一段食不果腹的艰难时光,饥肠辘辘的滋味,如同一把锐利的刻刀,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刻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几乎尝遍了所有能入口的东西。苦涩难咽的葛根面,酸得让人浑身颤抖的酸枣面,甚至连牛马的饲料,都成为了无奈之下的选择。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不得不发挥智慧,探寻各种可以果腹的“副食品”,而野菜,便在此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艰难岁月里的希望之光。
在众多野菜之中,苜蓿堪称美味的上品,然而,它需等到清明前后才会应季而生。所以,开春之际,人们最先采食的便是“满清菜”。在关中方言里,它是前一年种过土菜籽的地里,散落的菜籽自然生长出的菜苗。经过半年的时光沉淀,它们在雨雪和冰霜的洗礼下,褪去了原本的苦涩。开春之时,人们将其连根带叶挖出,用开水煮熟后,无论是凉拌还是热炒,都是充饥的佳品。那一道道野菜菜肴,虽没有精致的烹饪技巧,却饱含着生活的质朴与对生存的渴望。
而麦田里的荠菜,更是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一抹亮色。那时的麦田,还未被除草剂和农药侵蚀,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间,荠菜早早地返青,为这片绿色的田野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人们呼朋唤友,纷纷走进田间,开启挖荠菜之旅。有些人在除草的同时,顺便挖到了荠菜,可谓一举两得。荠菜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一种荠菜,叶子修长,叶梢尖细,口感柔软,仿佛在舌尖上舞动的精灵;还有一种,每个叶片尖端都有一小凹洼,形似一把小勺子,故而被称为“勺勺菜”,其口感较为脆爽,咬上一口,仿佛能听到春天的声音;另外一种叶片呈花状,叶缘犹如波浪线,名为“沙荠荠”菜,口感格外绵柔,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温柔都融入其中。前些年,城里人对“沙荠荠”菜趋之若鹜,纷纷买来包饺子吃,赞其美味至极。殊不知,在过去遭荒年的岁月里,它不过是人们用以充饥的野菜罢了。如今,它竟能登上大雅之堂,也算是为荠菜正了名。无论是哪一种荠菜,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月,无疑都是人们的救命功臣。
一有空闲,人们便纷纷挽起竹篮,捏着小刀子,呼朋引伴地去挖荠菜。从刚会跑的孩童,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野外的田园,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和风轻柔地吹拂着,暖阳慷慨地倾洒着光辉,人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结伴,在田野间穿梭。他们身着色彩各异的衣物,宛如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一边挖着荠菜,一边嬉笑打闹,田野间回荡着欢声笑语。中年妇女们头上苫着一方花花绿绿的手帕,脑后两角系在一起,前边两角随风扬起,这独特的装扮,不仅是为了保护秀发不落灰尘,更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道别样的风景。
挖回来的荠菜,经过凉水的洗礼,再佐以蒜瓣凉拌,入口之际,绵、脆、酸、甜的滋味在舌尖上交融,那独特的野味,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美味佳肴。它还可以与面条一同下锅煮熟,为平淡的面条增添别样的风味;亦或是撒上些许面粉,用蒸笼蒸熟,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仿佛是岁月给予人们的馈赠。
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繁荣,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不再是困扰人们的难题,曾经备受青睐的荠菜,也渐渐无人问津。每年麦子刚出齐苗,除草剂便开始在麦田里喷洒,那些曾经长满杂草的田野,如今变得干干净净,再也看不到荠菜的身影,更看不到人们挖荠菜时热闹的场景。
然而,记忆的丝线总是难以轻易剪断。有一次,我在田埂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小块沙荠荠菜。它们长得又肥又大,叶片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鲜嫩欲滴,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满心欢喜地将它们剜出,带到河边,细细地淘洗干净后带回家,满心期待地让老公下面条时煮上,想要借此解解馋。老公却白了我一眼,说道:“现在谁还吃这个啊!”但看到我失落的神情,他还是将荠菜下到了锅里。煮熟后盛在碗里,那熟悉的模样,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可吃到嘴里,却再也寻觅不到那久违的香甜味。究竟是荠菜变了,还是我们的口味变了?或许,是岁月改变了一切,可那份深藏在心底的对荠菜的情感,却从未褪色。
对于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而言,荠菜不仅仅是一种野菜,它更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者,是生活给予的温暖馈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荠菜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却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给予人们饱腹的满足和精神的慰藉,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支柱。
我们不应忘却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不应忘却那段节衣缩食、饥饿难熬的日子。每一粒粮食,每一份食物,都承载着过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那段岁月的记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让荠菜所代表的坚韧与感恩,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因为,那不仅仅是关于荠菜的记忆,更是我们民族一路走来的历史见证,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珍贵宝藏。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来源网络如侵即删
编 审: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