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箍 窑
文/王银学

我的老家在渭北高原东北部的农村,这里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为了适应这一地理及气候特征,先辈们创造了被誉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我们的世代祖辈住在窑洞,睡在土炕,赓续血脉,延续乡愁。
老家的窑洞,有别于在黄土崖壁上挖掘出的土窑洞。它是在平地用砖块箍起来的窑洞,是砖窑洞。
我们村以前是东西向双边槐院,南北整齐排列着两排窑洞,清一色是用蓝砖箍起来的。坐北向南的是向阳窑,坐南向北的是背阴窑。这些窑洞相对独立,一孔或两孔用土墙围成一个小院,住着一户或两户人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岁月的四季轮回中,拥抱太阳,让生命生生不息。

我们家住的是背阴窑。从我记事起,全家七口人蜗居在一孔窑洞内,挤睡在一个土炕上,生活起居,极为不便。后来哥哥到了成家的年龄,实在没办法,东拼西凑,才买了与我相邻,已闲置多年的、原生产队用作集体大食堂时的一孔窑洞。
这些窑洞年代久远,看起来普遍老旧,也比较窄小。我曾经问过父亲,我们家居住的窑洞是那年、谁手箍的?父亲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我的伯父,他也不清楚。可见,这些窑洞有相当的窑龄了!
箍窑是庄户人家中的一件大事。过去在生产队,几乎没有人家申请庄基地箍新窑。那时,政府对土地管控的很严,一般是不会批准庄基用地的;同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也特别爱惜土地;加之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农家日子普遍过的紧巴,也没有力气箍新窑。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自家院子里箍上几孔小窑或盖上几间厦房,以解决住房急需。
改革开放后,乡亲们的生活富裕了,那些家庭住房比较紧张的住户,才陆续申请批庄基地箍新窑。也许是受到“有钱没钱,庄基向南”的影响,这个时期箍的窑,都是向阳窑,且较以前的窑洞要宽敞的多。如我堂兄家就箍了两孔新窑,每孔宽度达到了一丈三尺五,长度是两丈九尺,高度为一丈二尺五,一孔窑洞的实际使用面积就达到了40多平方米。

以前常听长辈们说:你把修盖看了个淡!这说明箍窑修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申请庄基用地,理由一定要充分。一般是多口之家,一家人挤在一孔窑洞里,才够申请条件。申请时,社员大会要一致通过,而后大队审核,报公社批准。
庄基地审批后,接着就是准备。好在箍窑修建主要准备的材料有两种:砖和黄土。黄土,到处都是,一般是就地取土;而砖就得买或烧。那时侯虽然一千块砖,只需要百十块钱,但大多家庭为了省点钱,自己倒砖烧窑。往往是全家老少齐上阵,有平场子的、有筛沙子的、有和泥的、有端砖斗子的,还要拾砖坯、整砖坯、摞砖坯,忙的不亦乐乎。
对于倒砖来说,天气越热,砖坯散发水分越快,定型也快,质量就好,倒砖者的干劲也更足。你看那汗流浃背、端斗子的小伙,下蹲、挖泥、装斗、刮平,动作娴熟,干净利索,端起斗子来脚下生风,来回往返于倒砖场地。半晌的功夫,三、四百块砖坯就排成整齐的队列,犹如庄严列阵的士兵在等待检阅一般,让人不禁心生赞叹。

烧砖的过程说起来简单,倒砖、装窑、烧窑、出窑,除烧窑外,哪一个环节拼的都是力气,既苦又累,而装窑和烧窑又是技术活,需要在有技术和经验的烧窑匠指导下进行。砖烧好了,箍窑的准备工作也就基本就绪了。
以前,人们在箍窑前要看地形、定方向、择吉日,现在位置和方向由生产队确定,所以选一个吉日,就开始准备箍窑了。
箍窑前要挖地基、打帮、打窑后背墙。一般箍两个窑洞,中间是连腿子,两边要各打一个与窑洞长度相等,宽度为七尺,高度为两米的土帮,这样把窑洞夹在中间,窑洞才稳固。两边的土帮及窑背墙打好后,下来就是箍窑了。
箍窑是个技术活,需要有技术和经验的箍窑匠来完成。首先要立腿子,也就是用黄土泥,把砖一层一层的垒成2米高的墙,类似拱形的桥墩,而后在此墩之上,用窑楦子和楦板由后向前,在楦板上垒砖分段箍。窑楦子是用厚木板做成的半圆形,所以箍出来的窑就是圆拱形了。这种结构能够更均匀地分散窑顶部的压力,使得窑洞在力学上更加稳定。为了夹实窑顶部分砖之间的缝隙,一般用瓷瓦片填塞、砸实,并用泥浆浇灌。有经验的窑匠箍出来的窑砖面平整,泥缝均匀,横平竖直,上下错缝,接槎牢固,美观漂亮。

正午时分,随着窑顶正中口砖的合龙,窑洞的主体就完成了。主人欢天喜地,一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为了表示感谢,主家设宴款待工匠、帮忙的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等,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贺窑洞圆满合龙。
那时候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乡亲们勤劳善良,互帮互助。谁家娶媳妇盖房子,左邻右舍自然会不请自来帮忙,不要报酬,不求回报,让人怀念,永生难忘。
接下来,就是给窑顶上土和缠窑帮。上土要由前向后,一层一层的均匀上,以防窑洞被压偏走形,要边填土边踩实,上土的厚度一般为两尺;缠窑帮如打土墙,就是沿土帮及窑顶周边,用椽帮、垫土,一层一层的用杵子把土夯实,直至与窑顶所上土层持平。这样,土层更瓷实,窑洞就被黄土包裹起来。
当窑洞晾干后,就开始着手做窑面子。有做外窑面子的,也有做里撑子的,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及喜好而定。但无论做那种,窑面子上都装有门、天窗和底窗,以方便出入及通风和采光。窑面做好后,箍窑也就大功告成。

由此不难看出,窑洞为什么会冬暖夏凉?因为土壤本身是一种良好的保温隔热材料,它的导热率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地阻挡热量的传递,窑洞周围被厚厚的黄土层包裹着,起到了类似保温层的作用,减少了窑洞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同时,窑洞的圆拱形结构,也有利于空气的自然对流和循环。在夏季,热空气上升并从天窗排出,而较凉爽的空气则从门及底窗进入窑洞,形成自然通风,从而达到降温效果。而在冬季,由于窑洞内部空间相对封闭,热空气不易散失,能够保持较为温暖的环境。
窑洞也有它固有的不足,如通风不尽人意,背阴窑采光不佳,若遇连阴雨,窑顶容易渗漏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开始翻新改造自家的老房子。如将旧门窗更换为保温隔热性能更好的铝合金门窗或塑钢门窗;在窑背墙上装后窗;对窑内墙面用环保健康的乳胶漆进行粉刷;地面也铺上了耐磨易打理的瓷砖;在窑顶土层上面覆盖了一层耐腐、耐候、轻质高强度、绿色环保的纳米彩钢瓦等。不仅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温性能,还能有效隔绝噪音,有利于采光和通风,有效防止了渗漏,既美观又实用。
如今,乡亲们过着更加殷实和富足的生活,对居住环境和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许多人希望通过改善住房条件来提升生活质量。宽敞舒适的住房,良好的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等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虽然前多年,有人盖起了平房或楼房,但目前乡亲们的居住形式仍然以窑洞为主。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依然对窑洞情有独钟。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