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天一视界
在交城的农村,到了正月十三,社火就点亮了整个村庄,也真正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年味。“社”这个古老而温暖的存在,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村民们紧紧相连,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社火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充满了敬畏与恐惧。他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神灵主宰,土地神掌管着庄稼的丰歉,火神决定着生活的安宁,于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人们便自发地组织起祭祀活动。
早期的祭祀仪式十分简单,人们身着朴素的衣物,带着自家收获的粮食、蔬果,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聚集在村落的空地上,向想象中的神灵献上祭品。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的庇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人们开始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这便是社火最初的雏形,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质朴的歌声。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为社火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时,民间的娱乐活动日益丰富,社火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在祭祀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表演元素,如杂技、武术、杂耍等。这些表演不仅增加了社火的观赏性,也让它成为了人们在农闲时期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的山西农村,每逢重要节日,各个村落都会组织起盛大的社火表演。表演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各种道具,在锣鼓声中尽情表演。社火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火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
在唐代,社火表演已经成为了宫廷宴会和民间节日不可或缺的节目。每逢元宵节,长安城内都会举行盛大的社火游行,各种表演队伍绵延数里,热闹非凡。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中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火表演的壮观场面。
到了宋代,社火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社火表演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杂技、武术、杂耍外,还出现了戏曲、竹马、旱船等新的表演形式。人们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社火中的许多表演元素都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耕地、播种、收割等动作被巧妙地融入到舞蹈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社火还与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紧密结合。

图片来源于天一视界
让我们从历史的书卷落在搭社社的这一刻,欢声笑语折腾得平日里宁静的村落瞬间热闹非凡了。
一切都在无声的默契中进行着,遵循着代代相传的传统。选领头人,是开启这场热闹盛宴的第一步。大家不约而同地推举出那位在村里声望颇高、德高望重的人。同街的邻居们,无论贫富,纷纷慷慨解囊,有力的就挽起袖子出份力。这时候,没有斤斤计较,没有私心杂念,只有为了办好社火的那份热忱与纯粹。等到元宵节过后,领头人会精心挑选毛笔字写得漂亮的村民,在梅红纸上郑重地将收支明细一一记录,然后公示出来。这简单的举动,却蕴含着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也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清清楚楚地了解社火筹备的每一笔花销,大家心里都踏实、敞亮。
坛场,是社火的灵魂所在。在各条街道上,总能看到那略显神秘的社房。这些社房,不管是新修建的,还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都是村民们齐心协力集资建成的,位置精心选在靠大街的地方,为的就是取用方便。走进社房,里面摆放着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这些物品见证了村里无数的红白喜事,为邻里间的互助提供了便利。社房的钥匙,由大家推选的领头人保管,一年一换。正月十三,新老交接,看似平常的交接仪式,却象征着社火传承的延续,也拉开了新一年社火活动的大幕。
正月十三当天,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各家各户就主动派出家中的劳动力。大家聚在一起,如同一个紧密协作的大家庭,齐心协力地搭建坛场。每个社都鼓足了劲,绞尽脑汁地想要让自家坛场与众不同。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这里便成了坛场的热门选址。坛场里,悬挂着彩绘的十王爷,上面十代阎君的威严和下面十八层地狱受刑的恐怖场景,让人看后不禁心生敬畏。而在其他墙壁上,彩绘的佛教故事,如曲突徙薪、刘全送瓜等,又以生动的画面传递着与人为善的道理,威慑与劝道并行,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受到心灵的洗礼。
有神像的地方,就有虔诚的供奉。那些年代久远的坛场,抬出的长条供案,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岁月的痕迹让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与匠心。主供的面蒸莲花大供,洁白如玉,造型精美,宛如一朵盛开在人间的圣花。周围摆放着新鲜的水果、香脆的干果,色彩斑斓,果香四溢。点烛烧香,青烟袅袅升腾,弥漫在坛场的每一个角落。香烧几柱,都有着严格的讲究,都是街道上的老人们早早地细心掰开放好,为的就是让大家使用起来方便。酒与黄裱也一应俱全,在这烟雾与酒气交织的氛围里,人们仿佛与神灵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在心中默默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
图片来源于天一视界
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社火里,还有一个趣味十足的习俗。那些盼望着来年添丁进口的人,在虔诚跪拜之余,会悄悄“顺走”一些核桃和枣。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一是不能让吃的人知晓,要在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吃下这份“希望”;二是吃的选择也有讲究,想要男孩就拿核桃,想要女孩就选枣。我结婚两年,妻子一直没有身孕,朋友好心提醒我可以在晚上游社火时“偷”颗核桃回去。我自幼接受圣贤教育,深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可一想到对孩子的渴望,还是决定试一试。初次做这种事,心里慌得如同小鹿乱撞,手也抖个不停。好不容易摸了两枚核桃放进口袋,便匆匆忙忙地磕了头,心跳剧烈地站起身来,低着头快步往家走。一路上,但凡遇到熟人,脸瞬间就红透了,仿佛做了什么天大的错事。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别人未必知道我“偷”了核桃,只是自己内心的道德观念在激烈交锋,一边是对新生命的期待,一边是从小秉持的道德准则。
或许有人会好奇,那些枣和核桃从何而来?其实,坛场就像一个神奇的“爱心银行”。生了孩子的人家,第二年都会怀着感恩之心,以十倍甚至二十倍的数量奉还。这份感恩之情,比任何高额的利息都要珍贵。而像我这样偷了核桃却没如愿的,自然也就不用归还。这看似简单的一来一往,却蕴含着村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传统习俗的敬畏。
倘若真的应验了,那报恩是必不可少的。正月十五天还未破晓,得带着早已备好的莲花大供、纸烛香炮,还有满满一袋核桃或枣去还愿。临出门,家中长辈总会反复叮嘱:“动作快点,脚步再快点……一定要抢到第一炷香,别忘了许愿,保佑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到了坛场,先从篮子里取出崭新的白羊肚毛巾,庄重地包在头上。一人负责在坛场内虔诚祭拜,一人则在坛场外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在向神灵宣告感恩之心。守社的人时不时敲一下锣,清脆的锣声传遍四方,宣告又有人来还愿了,整个坛场都沉浸在一片感恩与祥和的氛围之中。
图片来源于天一视界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对社火的好奇与日俱增,总是缠着一向喜静的我带他们去看。于是,每到坛场搭建完毕,月亮悄悄爬上枝头的时候,我和爱人便会带着儿女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启游社火之旅。女儿对悬挂的彩绘情有独钟,我便耐心地给他们讲述着一个个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可孩子们还是会被那些血腥的画面吓得不轻,只能捂着眼睛,从指缝间偷偷张望。我便带着他们去烤塔塔火,坛场里的莲花大供,可以切一片放在火上烤。老人们说,吃了这烤过的莲花供能祛病延年。我虽对此将信将疑,但孩子们却觉得新奇无比,一个个争着抢着烤,烤得外皮金黄后,咬上一口,里面松松软软,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别样的美味体验。

孩子们最热衷的,当属灯谜了。有一种说法,哪个坛场在元宵节期间去的人多,就意味着把不好的东西都踩没了,能给这个社的人家带来好运。所以,每个坛场都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吸引看客。有个社坛每年都会扎一些生肖灯笼,上面写着精心准备的谜面,谁要是猜对了,就能得到一份小奖励。因为参与的孩子居多,奖品也都是些简单却充满童趣的小玩意儿,像一支铅笔、一把小刀、一块橡皮之类的。可孩子们得到奖品时那兴奋的模样,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谁家孩子得到的奖品多,大家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家长们也会感到无比自豪,心里乐开了花。我女儿聪慧过人,能猜出很多灯谜,可她生性胆小,不敢上前去领奖。儿子便沾了光,拿着谜底兴高采烈地跑到领奖处,抱回满满一怀的奖品,一路上昂首挺胸,得意洋洋。我看着他那副有些骄傲过头的样子,心里难免有些担忧,可爱人却笑着说:“难得一家人这么开心,你就别总是一脸严肃地教训人了。”儿子哪里听得进去这些,早就一溜烟跑着拐过巷口,被另一个社的锣鼓声吸引过去了。
时代的车轮从不停歇,坛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大部分坛场都增添了现代化的彩灯,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坛场,也照亮了人们的脸庞。坛场里的画面也紧跟时代步伐,那些曾经让人胆战心惊的血腥画面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宣传党的政策的画面,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能源的新认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塔塔火也换成了声光电模拟的,虽然看起来更加逼真、炫酷,但总觉得少了些以前围着火堆的那份温暖和亲近。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年味又渐渐浓郁起来,各村的社火再度热闹非凡。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便是社火最热闹的时刻。看着孩子们在社火中嬉笑玩耍、奔跑追逐,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我深深明白,这传承多年的社火,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是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年味,是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交城人的情感桥梁,是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珍惜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图片来源于天一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