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佳的家乡美食——馇粥
杨宇峰
“正月十三喝顿馇,银的钱儿,往家爬”,也说“正月十五喝顿馇,银的钱儿,往家爬。”这是家乡上拔剑村乃至峰峰、磁县、武安一带流传很久的一句饮食俗语。
“馇”即馇粥。旧时从元宵节前两天的正月十三开始,直至十六,是必备的早餐。也就是说要连续喝上四天早餐馇。在我们家乡,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早晨也要喝馇,这天恰是义井村(以前是乡政府、公社所在地,改革开放后改为镇政府)庙会,在上拔剑村南仅一里多地,村民都要去赶会走亲戚,有句风趣地顺口溜:“喝了馇,去赶会,转个遍,也不累。”
不知从啥时候开始,喝馇已经成为家乡过元宵和义井二月二庙会的一种饮食习俗。
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家乡就开始为元宵节做准备了。武术班热身,文艺队演练跑早船、跑竹马、踩高饶等节目,上了年纪的男人们张罗搭犁耧耙灯彩楼,布置灯地、点焰火的事情,妇女们则分片集中几个地方,支上大锅,烧上柴火,开始炒馇面。
馇面的原料最早是小米面,后来又用上了玉米面也能炒。两种馇面味道略有不同,却都很香。
炒馇面,大家互相帮忙,一家一家轮着炒。既要密切配合,还是一项细心的技术活。
首先是用新谷米碾成的米面(陈谷子米面失去了鲜香味,一般不用),放在大锅里的米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火的温度要适中,一个人专门添柴,炒馇一般是两个人,各拿一柄木铲左右翻炒,可以轮班替换。炒一锅大约需要二十分左右,炒好的馇面,颜色不能深也不能浅,成焦黄色为宜,没出锅就已香气扑鼻。
其次是,将炒好的热馇面,盛到自家的簸箩里,用一个木铲不停的翻晾,直到变凉,不凉就会热捂磈块板结。
炒馇面是家乡炊烟、馇香、笑语交织在一起的一道鲜活灵动的风景。是一缕古朴淳厚的乡愁。是迸发炽热感情,红红火火闹元宵的前奏!
正月十二炒馇面结束后,晚上便是各家各户炸麻糖、炸豆腐,这是十三开始喝馇粥时搭配的必备食物。馇中配花生米、黄豆、炸豆腐条、海带丝、青菜、葱花、麻糖等,吃起来喷香可口,是当地一种绝佳的特色美食。
因为不误正月十三喝馇,义井镇当地还留下来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年正月十二,三个人各赶着驴车结伴去安阳城一家瓷器店送砂锅、罐子、罗汉碗、盐臼等陶瓷。下午4点到店铺卸货后,店老板说:“现资金紧张,我让小伙计去催要货款,晚上才能回来,你们等等,要回帐来付你们的款,晚上就在我这里吃饭,天迟了就住下来明天走。”
三人说:“那你先欠着吧,我们不等了,下次再送货时,一并结算,我们还要急着往回赶嘞。”其实是想赶回去喝正月十三早晨的馇。可见这馇是多么的诱人。
谷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且较耐早的农作物。适宜在我国北方生长,峰、磁、武一带是主要产区之一。从磁山遗址出土的谷物遗存来看,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谷米性温,口感清香。先人选择其面粉,加工炒馇,香味愈浓,加之配上可口佐料,成为绝佳美食当之无愧!
有关馇的名称,有一种称呼叫“茶”,茶是众所周知的茶叶,其功用是泡茶品饮。古代有以茶沫作为一种原料,配上葱、姜,枣等煮成茶羹或茶粥喝,叫“吃茶”,显然与用米面炒的馇,风马牛不相及,说馇是演变成的“茶粥”,此说欠妥。无非是借馇的谐音叫成“茶”而已,并非“馇”的本意。馇字,词典上解释为熬(粥)。所以说乡民称馇粥是有道理的。
政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了,到企业打工挣钱的,有男有女,个体商业户、养殖户等大多是夫妻合办,当保姆的妇女也越来越多,工作忙了,生活节奏快了,元宵前炒馇习俗渐渐谈化。为了省事,人们在正月十三喝豆沫替代了喝馇,一些商店开始卖现成的豆沫面粉,花几元钱买回去,配些花生米、豆腐条、菠菜、芝麻等,就可做成豆沫,再买些油条,便是一顿快捷的美味可口的元宵早餐。
馇粥虽然似乎离我们远去,但仍有个别农户在正月十二还照样炒馇面,正月十三至十五喝馇粥,保留着这种传统的饮食习俗。
我想,若有人将馇粥,做为早餐经营店,再将喝馇的传统习俗简要制成宣传板,挂在墙上,最好打出“早晨喝碗馇,银的钱儿往家爬”的广告语,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午宴并非唯酒美,早餐更是有馇香”横披“绝佳美味”。加之经营诚信,服务热情,一定会顾客爆满,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也一定会成为坚守和弘扬这一传统特色美食的“功臣”。
美食之馇,传承愈久,弥香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