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度元宵七律二首
龚 剑 新
(2025年2月12日)
其一 张灯结彩 难忘今宵
自古元宵望太平,张灯结彩映天明。
千街璀璨香浮夜,万铺繁华众拥城。
玉漏催传歌舞起,琼花撒落管弦鸣。
人间共此团圆乐,难忘今宵总是情。
其二 千门万户 盛世欢歌
元夜长街胜画描,人潮如涌汇虹桥。
千门焕彩迎春色,万户悬灯庆岁饶。
号管声随星斗转,酒楼影伴舞衣飘。
今宵共赴婵娟约,盛世欢歌彻九霄。
【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意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与古代天文历法、宗教祭祀有关。
又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为与民同乐日。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用于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之神)。东汉佛教传入后,与佛教“燃灯供佛”习俗结合,逐渐形成观灯传统。
元宵节风俗习惯和民间活动丰富,如赏花灯,象征光明与希望;北方吃元宵(南方称汤圆),喻意团圆美满;竞猜灯谜,将趣味性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舞龙舞狮、放烟花,驱邪纳福添喜庆,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走百病,妇女结伴夜游,祈求健康;踩高跷、划旱船等地方特色民俗表演。
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情人节。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平日难得出门,元宵节赏灯成为青年男女难得的相遇契机,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描写此景。2008年,元宵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会、传统手工艺(如灯笼制作)等得到保护与创新。
元宵节融合了古代信仰、民俗艺术和人文情感,既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龚剑新,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党校四级调研员、原副校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思想、理论专家”,巜世界汉语文学》、《当代新文学》顾问,国家高级书法师,CCTV《艺术传承》栏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骨干教师;专著《圆梦--红色诗歌颂》作者,《素雅人生》主编,《大国书画》副主编,《世纪百年书画》编委;中外知名作家、书法家、爱国主义诗人,荣获“长沙好人、身边雷锋”、“长沙最美基层宣讲员”、第三十四届中华大地之光“中国文化思想奉献精神特等奖”、“奥运文化大使”、“人民艺术家”、“2023年全球百强榜艺术家”、【2024年书画颂两会·艺术铸丰碑】全国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法作品(润格30000-50000元/平尺),得到国际友人喜爱和国内专家充分好评。
龚剑新同志近年撰写的论文和调研报告获奖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诗词260余篇(首),荣获全国理论征文一等奖8篇(次)。完成省、市课题6个。备课20余课,开展“送课进基层宣讲”320余场次,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