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乡,遇见乡村振兴的答卷
文/李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漂泊在外的日子里,这句诗就像一把钥匙,轻易打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锁。故乡,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印记,是疲惫时渴望回归的温暖港湾。2025 年寒假,我怀着雀跃又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归乡的旅程,满心想着去探寻故乡在时光长河里的新模样。
刚踏入故乡的土地,那股熟悉而又亲切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像是一位坚毅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故乡的沧桑巨变。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向村子走去,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放慢了脚步。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如今大多已被崭新的砖瓦房所取代,白墙红瓦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仿佛在诉说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巨大进步。
走进村子,我发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健身器材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则坐在一旁的长椅上晒太阳、唠家常。广场中央,几位年轻人正拿着手机进行直播,面前摆放着各种包装精美的农产品。我好奇地凑过去,只见手机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信息。其中一位年轻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他们是一群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从他们自信的笑容和专注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也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村里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村里的果园实现了增产增收。曾经只能在本地销售的苹果、花椒等农产品,如今借助发达的物流网络,远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位果农兴奋地告诉我,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他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几番。看着他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由衷地为故乡的发展感到高兴。
除了产业发展,故乡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随意丢弃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分类垃圾桶和定期清理的垃圾车。村里还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山坡上、道路旁种满了各种树木,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如今披上了绿装。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淌,溪边的垂柳随风摇曳,仿佛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据了解,为了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故乡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更加舒适惬意。
春节期间,故乡的传统习俗依然热闹非凡,但也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舞龙舞狮、社火表演等活动不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观赏。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村里还修建了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传统农具、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时候常见的石磨、纺车等农具,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故乡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与家人的团聚中,我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曾经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如今纷纷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村里的教育、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村民们看病就医也更加方便。家庭聚会上,大家谈论最多的不再是外出打工的艰辛,而是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美好前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自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回顾这次回乡之旅,我心中感慨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像一条光明大道,引领着故乡走向繁荣富强。在这条道路上,故乡的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生活更加富裕。故乡的每一处变化,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这句诗,正是我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故乡,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故乡一定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未来的故乡,必将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让我们共同期待故乡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
李展,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在读硕士,热爱文学。近年来主要以“乡村振兴”为题,记录我国在农村发展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