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欧阳薇荪,笔名:鸥洋,大学中文本科毕业,新闻研究生。
1984年考入杭州日报,从事新闻报道;杭州日报主任记者,爱好文学。现居杭州市,已退休。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特别助理、杭州文学研究院成员。

文学书籍
文学的随想
——文学自由刍议
作者:鸥洋 - 杭州
文学是什么,从概念上讲,文学是一种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形式,往大的方面讲,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让人对文学之精深叹为观止,如要作一些探讨就会没有止境,各人都会从各自的角度来解释,我就谈一点随想吧。
文学是怎么产生的,鲁迅先生大概这样说过,起先并没有什么文学,人们在劳动中“杭唷杭唷“的发声,休息时歌之舞之,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了文学,要说派别,这就是“杭唷杭唷”派。鲁迅先生讲得简明易懂。
从文学的实质和发展看,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它也反映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种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文学的历史也在印证这一点。
茫茫星空下,作为人类的个体总是在寻求内心的诉求和解放,广阔的社会也总是在不断打破有形的和无形的束缚中前进的,而自由,则成为个体和社会前进运动中不断探讨的永恒主题。
从总体上看,文学发展的过程和表现,就是自由与束缚相互矛盾及斗争并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表现。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如山海经,封神榜等,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初期社会中与自然界的抗争和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看先秦以来文学所反映的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爱情,更是自由心灵的映射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人生来是自由的,这是造物主所赋予的一种存在和天性。人心向往自由,是自然的,不变的,文学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从“诗三百”到近现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兴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直到当今诺贝尔文学奖提倡和褒奖的世界性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价值评判标准,无不是基于人类的心灵自由。
由此也可看到,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实质是人类对自由的诉求和向往,换句话说,自由就是文学的本质和特性。
有一种认识是值得探讨的,就是对希腊罗马的认识和看法,希腊罗马为何成为世界历史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心,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因为古希腊包括罗马时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不仅有哲学,艺术和政治理念的发明和建树,而且在文学上也经历过一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文学也表现了人类文明童年期的率真和健康,是人类心灵的返照和光辉。为什么我们喜欢诗经的真实朴素,楚辞的博大浪漫,苏轼的豪放旷达,因为从那里,我们看到了不加修饰的人类心灵的自由表达。
自由的文学常常撼动我们的心魄,在我们心中传递着绵延不绝的余响。但是很不幸的是,文学的自由往往伴随着束缚,因为文学有表现心灵启迪心智的功用,在这一点上往往不为统治者所喜欢,在中国有尽燔诗书以愚黔首的焚书坑儒和历朝历代的文字狱,在欧洲有中世纪的黑暗到希特勒的焚书,鲁迅先生的“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作了深刻的揭示。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反映人们心灵的文学是自由的文学,而文学面对的往往是不自由的现实。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硕鼠““悬貆”是这样,“载驰“是这样,表现爱情追求的也是这样,“我心伤悲,莫知我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少女是这样,“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举身赴清池,自掛东南枝“的焦仲卿夫妻也是这样。
不自由的现实对于文学本质的亵渎还在其次,可悲的是对于文学表现自由的摧残。举例来说,帝俄时期君主的睿知与开放,出现过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诞生了俄国一大批文学大师,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普希金,叶赛宁 和别,车,杜等诸多名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心灵的自由得以释放,因此这些巨匠们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辉,今天读这些作品,仍给我们以人性和人类精绅世界深刻的思考和智慧的启迪。
而标榜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自由的文学“的前苏联时期,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其文学作品,除了“静静的顿河“少数作品外,都要受严格的审查和制掣,作家没有创作的自由,一切以大人物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要求为圭臬 ,生搬硬套,贴标签,喊口号,图解生活,图解文学 ,为政治服务,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尤其是“母亲”,艺术性远逊于黄金白银时代的作家作品,却被捧为必读之书,高踞于殿堂之上,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只是一种历史际会风云的倾向性作品,并没有深度把握与反映人性的认识价值可言,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就是一些大嗡大吼的政治标语口号,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等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清浊高低自见。关键之处在于,两类作品等在反映历史变迁、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世界上,往往是倾向性掩盖了人和人性以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和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思想禁锢于既定的教条之中(当然也有“古拉格群岛”这样的作品,但己经是非主流的离经叛道的作品)。这种文学的衰落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高尔基后来在列宁时期就发出过人性的拷问和自我反思,他拒绝过写一些为斯大林贴金的作品,他的死亡也是一个谜,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受斯大林之邀访问苏联,看到了苏联社会的粉饰现实与不正常现象 并进行过披露,也是源自于不受束缚的心灵自由和创作自由。
苏联作协主席法捷耶夫是青年近卫军的作者,名噪一时,他的自杀,是言不由衷的氛围与分裂的人格的困扰,反映了那个时棚前苏联文学日暮途穷的状况。此后我们看到,前苏联包据俄罗斯再也没有贡献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中国的两千多年的长期封建社会,现在看来应该是奴隶式捆绑的专制社会,鲜有自由精神的文学,遵命,一统,谀颂成为官方文学的主流,以至于杜甫常常以悲秋主义情怀写下抑郁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李白则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愤激诗句。
但中国文学还有其清新质朴的一面的,从屈原楚辞的清丽,宋玉的儒雅,到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诗文,李清照,陆游对大自然的咏,到明清两代知识阶层对“抒写性灵“的追求,无不反映了心灵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形成了与官方文学不同的向往自由的支流。
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促使了中国文学自由思潮的涌起,压抑的人性得到释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文学界冲破封建专制束缚,由提倡白话文开始 ,社会开始追求个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期间由于封建王朝的倒台,社会的宽松和自由度大大扩展,中国出现了大师级人物和经典作品,继首推社会变革的康梁之后,蔡元培,章太炎,鲁迅,胡适,陈独秀,陈寅恪,郭沫若和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众多名师名家,以他们的作品、思想和学术研究,承接历史上欧洲的文艺复兴之风气,并前后遥相呼应,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启。
可惜的是由于中国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初步形成的文学共识即文学的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逐渐消融在历史的风雪深处,战火不断,各种历史剧粉墨登场,主义立场莫衷一是,各取所需的观点应运而生,取而代之的是对希腊罗马精神大相径庭的倾向性的阶级文学,矢口否认普遍人性的存在,连鲁迅也受到阶级性的影响(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对鲁迅的整体评价),某根据地座谈会对文艺服务对象的界定,对言必称希腊的质疑,是对人性的曲解和批判,尤其是对普遍人性的否定,让阶级性升营坐帐,使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越来越深重,形成了一种创作倾向,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一些作家作者和相当数量的读者的头脑;而希腊罗马的文学理念与自由精神飘渺不见,现实主义的反映人类心灵世界和自由意志的作品不复存在,甚至连探讨也成为不可能。
建国后有鲁迅之硬骨头的鲁迅弟子胡风 ,其欲探讨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其出发点原本是正常的,反倒成为第一个被祭刀的文艺评论家,接着就是贴标签虚饰现实与颂圣的文学,建国后那些五四新文化以来的大师级人物也随之分化,变身,遁迹,再也没有拿出过像五四时期那种抒写性灵自由表达直达人心的优秀作品来了;茅盾先生也写不出优秀的文艺评论,巴金先生也不再有写激流三部曲的激情和勇气了,郭沫若先生为文,讨上面的欢心,扬李贬杜,写出了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李白与杜甫”。
从反右到文革,十年浩劫,看不到描写人类精神世界的宏大抒事作品与大师级作品,有的萌芽一出就胎死腹中或被批之为毒草,万花纷谢,万木凋零,文学只有“艳阳天”和“李自成“那样的作品,形影相吊,不堪卒读;那里只有图解人民公社的政治与时代氛围,标签与口号,与描写一种农民造反的一点历史痕迹,对李自成张献忠的由流寇而帝王之梦的肯定,看不到半点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精神的烛照。这是中国文学的历史宿命和时代悲剧。
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文学的本质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世界近代史表明,当着社会变革达到一定阶段束缚不那么严重时,就会有反映心灵自由崇尚人性解放的文学作品出现,文艺复兴时期,帝俄时期的黄金白银时期是这样,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这样,并共同表现了这样一种诉求:文学是自由的。
前不久,我与雨巷文学社朋友去嘉兴参加王蒙老先生的一个文学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文学的可能性。王蒙先生名满天下,著述丰富,讲座内容丰富,有问有答,风趣别致,但对于主题而言,觉得先生还是囿于体制内因素,不能就文学的本质与自由意志展开来讲,甚是遗憾。文学有各种可能性,但就文学的创造和发展来说,文学的自由即作家心灵的自由和创作的自由则是第一位的。
絮叨至此,就谈到这里吧,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诸君指正并帮助。抛传引玉,敬待行家里手雄论宏文 。
2025年2月10日

读书研讨会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5年 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