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常识
文/潘安兴
赋是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的,也是最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文化之一。它取材广阔,细大不拒;讽颂兼及,朝野咸宜;用途广泛,无所不包。体制不同,各有擅长。历代文人无不从赋中吸取养分。赋既见文采,又呈现学识。在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而独特地位。
一、赋体概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各种体式中,赋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韵体文学。它亦诗亦文,既有诗的整齐句式,音韵和谐,又有文的杂散式和行文气势;它又非诗非文,既不像诗那样含蓄简练,又不像文那样纵横无拘和非关吟诵。妙处就在诗与文字间,不允许以诗代赋,辞赋必须押韵。
(一)形体要素
其一,以设辞问答方式展开内容,安排素材。虚拟人物问答,先由提问,继而作答,就事论事,对所述事物作进一步猜测与发挥,最终揭示描述的对象。
其二,以韵散相间的句式。散句用以叙事,引启转折和归结;韵语用以描写内容,铺陈主体。各司其职,配合使用。
其三,赋中对偶。对偶句是骈体赋文的基本句式。对偶句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字数相等,即上下句字数完全相等,上句几字,下句几字。如“独角兽”对“比目鱼”;“桂林无瘴气”对“柏署有清风”。二是意义相关:上句与下句意义相关联,但不能相同,如“满岷峡之巨浸,导洞庭之洪波。【明*任家相《黄鹤楼赋》】”;三是词性相同。上下两句各个位置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四是平仄相对。上句为平或仄,那么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就用仄或平。如“晨飞绝壑,暮起长汀,【唐*杜甫《雕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虽自负,去若无形(同上)。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以对仗工整,句子整练的四六言形式,讲求骈四俪六。故必须讲求格律,对仗。虚对虚,实对实。典雅工丽,不允许加入俗词俚句,不能写成鼓儿词、快板和顺口溜。
(二)艺术特点
一是不歌而诵。赋虽不歌,不能被管弦和形诸舞荣,却保留了诗、辞的用韵和音节,尤其适合于诵读,并给人以听觉享受。
二是铺陈其事。赋的铺陈兼及时间与空间,能如一张大网,能笼罩表现对象的各个方面。
三是注重体物。所谓体物,就是描写,再现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追求文采,取诗之长,又为所制。
四是句式不限篇幅长短不限,形式自由,可记叙议论,写景抒情。
五是贵在虚设,驰骋想象,以无为有,虚构情节,引人入胜。有言外言、味外味,收到一唱三叹之艺术效果。
(三)音韵特点
一是韵脚灵活,随文而定。可一段一韵,也可以一段几段或一韵到底,灵活变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语助词。用“兮”的最多,亦有用“些,只,猗,也”等助词的。
二是韵不一定在句末,多在虚字煞尾之前押韵。
三是与诗一样,通篇原则上不能重韵。
四是讲究平仄。在押韵上,要用平韵与仄韵分押。骈赋用对偶句,偶句平韵,奇句仄收;偶句仄韵,则奇句平收。奇偶句押韵不能同平同仄,必须平仄错落。强调音节浏亮,语言流畅。
(四)赋的结构
一是有的赋前有序,赋后有乱。乱者,总结篇中的中心思想,相当于文章的结束语。后之赋,多无序,无乱,但仍分三部分,开头、主体和结尾。
二是强调气势,讲究气势贯通,韵味盎然,章法严谨,描写细腻,紧紧围绕中心组织内容,说理性强 ,精于遣词造句,层次分明,过度自然,为中心服务。
二、赋的沿革
(一)先秦是我国辞赋的发轫期,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据《汉书*艺文志》载,这一时期辞赋家有四人,辞赋作品五十五篇,其中屈原二十五篇,唐勒四篇,宋玉十六篇,孙(荀)卿十篇。南国幻境,楚地巫声。运用神话题材与夸张手法,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先秦辞赋的一大特征。屈原的《离骚》被举世公认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汉代是我国辞赋的发展期,汉赋又称为“一代文学”,是两汉文学的总代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杨雄的《长扬赋》都代表汉大赋,确立了铺张扬厉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写作传统,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汉代名赋还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班彪的《北征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都对当时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丑恶现实进行揭露批评,颇具感染力。稍后弥衡的《鹦鹉赋》,则开创抒情言志,写景咏物之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的转变期。也是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的六人及曹氏兄弟都有赋作传世,杨修,繁钦、丁仪、何晏、卞兰均活跃于当时赋坛。推动了当时抒情小赋的繁荣,标志着由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完成。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潘岳《藉田赋》、成公绥《天地赋》、付玄《元是朝会赋》、阮籍《东平赋》、《大人先生传》、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陆机《叹逝赋》、《吊魏武帝文》、庾阐《扬都赋》、《涉江赋》、使咏物抒怀成为赋家创作主体之一。南北朝时期,傅亮《感物赋》、《片思赋》、谢灵运《盛时赋》、《归途》、《伤己赋》、鲍照《芜城赋》、《伤逝赋》、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真情实感,在风格题材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开拓,使辞赋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生命力。
(四)唐宋为我国辞赋的高峰期,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代。据《全唐文》统计,有辞赋流传的作家达五百四十四人,作品数量超过二千篇,在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唐赋的繁荣。唐代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日臻完善,并出现了许多律赋作家。唐赋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鸿篇巨制卢肇《海潮赋》、李庾《西都赋》、《东都赋》,也有短如四言八句,李商隐的《虱赋》、《蝎赋》,柳宗元引入檄文写法的《骂尸虫文》。唐赋的语言丰富多彩。杜甫的《三大礼赋》颇具古韵,骆宾王《荡子从军赋》,王勃《春思赋》语言绮丽,王绩《游北山赋》以白描见长。岑参《招北客文》则是山川形胜的佳作。经过骈赋律赋之后,唐赋又转而散文方向发展,形成不同汉代大赋的新散体赋,即文赋。宋赋在唐人的起点上,做了多方面尝试。在体制上也有新的发展,语言上也有了创新。出现了大量的说理为主,寓意深刻的作品,大都以议论为主,抒发作者感慨,寄托个人情趣。张咏的《声赋》、狄遵度的《凿两江赋》、崔伯易的《感山赋》、苏轼的《屈原庙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属于此类。而司马光的《交趾献奇曾赋》、邵雍的《洛阳怀古赋》、王回的《爱人赋》则更接近了韵语论文。宋赋在题材上,对楼台亭阁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范仲淹的《秋香亭赋》就是早期代表。宋赋朝着内容重理趣,语言重平易,对偶用长联及散文方向发展。而律赋写得较好的作品,只有秦观的《郭子仪单骑却虏赋》这样的凤毛麟角。
(五)元明清辞赋的发展,仍然呈现一定特征,也出现过若干创作高潮,更值得一观的代表作。据光绪十四年(1888)年鸿宝斋主人所辑《赋海大观》,收赋二万篇,其中明以前赋约五千篇,清赋则在七千篇以上,总数超过此前各代赋作数量总和。《历代赋汇》就录有元代一百二十八位赋作家,三百二十三篇作品,明代三百六十九位赋作家,七百三十五篇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能上都有创新。直到清季金应麟的《哀江南赋》、章炳麟的《哀韩赋》、《哀山东赋》、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写得惊心动魄。而清代律赋用韵方而苦心经营,甚至以数字相对,构思争奇斗巧,出奇制胜。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