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渡江战役(13辙新韵)
张金坦
1949.4.2 1,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江面上,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天堑防线,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等江南城市,结束了蒋家王朝独裁统治集团妄图"隔江而治"的幻想!使半壁河山回到人民怀抱!继而解放全国,成立了新中国!76年过去了,想到渡江战役,仍然心情澎拜!今特赋诗纪念!
雄师百万大江横,半壁山河归众生。
炮火连天摧堑阵,旗云蔽日捣金陵。
人民向助千帆竞,蒋匪惊寒一鼓平。
兴替从来循正道,新中立统北京城。
2025.2.14于宅中
后注: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6月2日)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战略决战的重大战役,直接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以下从战役范围、战果及历史意义三方面进:
一、战役范围
1. 地理范围
渡江战役主战场横跨长江中下游,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全长约500公里。参战部队包括:
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指挥):负责西段(湖口至安庆);
第三野战军(陈毅、粟裕指挥):负责东段(安庆至江阴);
第四野战军一部配合进攻武汉地区(白崇禧集团)。
战役后期,解放军向南推进至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2. 战略纵深
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后,迅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战略要地,并控制苏南、皖南、浙北及赣东北地区,彻底瓦解国民党长江防御体系。
二、主要战果
1. 歼灭敌军
战役期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含起义、投诚约15万人),击溃汤恩伯、白崇禧两大军事集团主力,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2. 解放城市
南京4月23日解放,标志国民党政权覆灭;
上海:5月27日解放,通过“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术减少城市破坏;
武汉:5月16-17日解放,切断华中敌军退路;
另解放杭州、南昌、镇江等180余座城市。
3. 起义与投诚
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起义,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加速了战役进程。
三、重大历史意义
1. 终结国民党统治
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政权法统崩溃,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中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
2. 加速全国解放进程
渡江战役后,解放军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向南推进,为后续解放华南、西南奠定基础,解放战争从相持阶段转入全面追击。
3. 展示解放军现代化作战能力
战役中解放军首次实施大规模多兵种协同作战(陆军、炮兵、工兵及起义海军),突破“不可逾越”的长江天险,标志其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型。
4. 政治与经济意义
接管上海、武汉等经济中心,为新中国恢复生产提供基础;
打破英美等国对国民党政权的幻想(如“紫石英号事件”迫使英国承认中共实力);
极大鼓舞解放区军民士气,凝聚全国统一共识。
5. 历史象征性
毛泽东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成为战役精神写照,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势不可挡。
总结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最具决定性的一役,其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旧政权更替的完成,直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进程。战役中体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