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与诸位一起参加杨亚贵先生"天籁堂"挂匾和《受雪》座谈活动并发表讲话。
首先向杨亚贵先生及其夫人李芳婷女士表示热烈的祝贺。
汉武挥鞭,青山半接三川秀,昌龄驰马,古原中分二水流。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地方。
东边的原叫八里原,古称风凉原,取名远自西周平王采木之时,被西汉的《循甲开山图》特称为福地。川道则称为皇甫川,北魏以前称为狗枷川,唐代称为嘉川,明清时称黄甫里。
风凉原和皇甫川于西周时,为上林苑的一部分,汉武帝曾驰马经过,原上曾有汉武帝祠。唐代的时候,王昌龄曾于风凉原隐居,留下了《风凉原上作》的诗作。唐末唐昭宗避难,也曾路过本川,驻跸于原东的石门镇。
因其历史悠久,所以人才辈出。清代时,史家寨村出过岳翰林,侯家村出过杨举人,都有史可查。
这里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肖坡村是有名的秦腔和社火之村,蕊子远近闻名。史家寨村的高桡(本地称柳木腿)斐名周边。从民国以来,秦腔名演员辈出。出身易俗社的有肖家坡的肖润华、史家寨村的施学易、出身三意社的有柿园子的杨文华,等等。
今天出席参加活动的,都是本川当代的文化精英。其中刘建才先生,对唐诗颇有研究。肖虎章先生,在书法及其教育上颇有造诣。李耀锋先生,乡村教育贡献突出。陈新建先生,西安市著名的新闻人。肖平先生,西安市著名的媒体人,报道过江泽民同志的活动。王建章先生,蓝田著名的摄影家。龚宝年先生,经常在《西安晚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杨亚贵先生,则是皇甫川写作群里最优秀的代表。
亚贵先生,出身农家,从小喜欢写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中毕业以后,种过地,作过木匠,干过建筑,但他心中的文学梦想之火始终不灭。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后,便又拿起了笔,耕耘不辍,成果斐然,于是便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文集《受雪》。
亚贵先生,不仅形成了自己"清奇"的文风,而且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兄友弟恭","父母在,不远游"的古风。十余年来,同他的妻子李芳婷女士,留守在家,照顾患病的母亲,晨省夕顾,十几年如一日,难能可贵,我戏称他们夫妻经营了一家夫妻文化店。因此,"天籁堂"这块匾,不仅是亚贵先生的文学堂号,而且是他们两夫妻文化小店的堂号。
听闻亚贵先生挂匾和作品座谈,本川里外的多名文化人士都发来了祝贺。 温养亭先生在住院治疗期间,专门打来了电话。虎章兄书赠送了书法以作贺礼。
诗词祝贺的除了我以外,还有本川道的王志辉、胡红选、龚军风、肖平,焦岱川的曹建仓,白鹿原上的田宏刚、刘少青。王志辉、曹建仓二友因事不能亲临,作品由我代读。其他作品由作者本人朗颂。
……
今逢盛事,众友齐集,同声祝贺,预贺《受雪》座谈活动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