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合一实相:李银辉的诗歌
作者:黄永健
艺术评价新标准
当前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要做好艺术评论,首先要澄清艺术的概念,“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对于构建当代艺术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当下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的实际需要,我们提出基于本土化艺术概念之上的一套艺术评价体系。
艺术的本体是情意复合体,或曰“情意合一实相”,艺术作品的形式——相,《说文解字》训为“从木目”,站到树上看,故“目接物曰相” —— 肉眼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相”,相当于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真实事物,而在佛学中“实相”为本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道”、“体”、“绝对理念”——抽象存在。作为真实事物和抽象存在的“情意合一实相”之相,艺术作品之形式是“情感中的理念的形式凝定”,而不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以特定的形式存在的,只不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完美的形式)契合宇宙和生命的“理式”、“结构”和“律动”,而不是随意的、散乱的,举凡诗歌、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建筑、影视、书法等,其上乘经典之作,必然得到了“情意绾合”、“形式完美”的境地,今天后现代艺术罔顾艺术形式的“合目的性”凝定,以感性显现的散乱、破碎对抗艺术的本体规定性,必然会遭遇人类艺术演化大势的扬弃。“情意合一实相”又可以指向历史上出现过存在过又消逝了的艺术作品,以及将要出现的艺术作品,“情意合一实相”对应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艺术存在。这个本土化的艺术本体定义,通过“实相”及物性的一面对应唯物主义的艺术本体论,通过“实相”不及物的一面对应唯心主义的艺术本体论,它将“情”、“活感性”放在“意”、“思想”之前,有力的激活了中国艺术传统中几乎占主流地位的“缘情”观,同时与西方艺术传统中的“理念的感性显现”——意情合一实相,拉开了距离,实现了艺术学理论核心概念的自我建构。
通观本土化艺术本体论“情意合一实相”的“情”、“意”、“相”(形式)三原质,我们将当代艺术评价体系描述为上品、中品、下品、下下品共十二类:
一、上品:情意合一实相
1、上上品:情意合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冲融映照却能依情出理,在理念上合而为向善向美的人生愿景,引人向善趋美,形式完美;
2、上中品:情意合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冲融映照却能依情出理,在理念上合而为向善向美的人生愿景,引人向善趋美,形式近于完美;
3、上下品:情意合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交织却能依情出理,在意念上合而为向善向美的人生愿景,引人向善趋美,形式一般;
二、中品:情意不一实相
中上品:情意不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冲融映照,与思想理念比并而立,却能引人向善趋美,形式完美;
中中品:情意不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冲融映照,与思想理念比并而立,却能引人向善趋美,形式近于完美;
中下品:情意不一,感情真挚强烈,多种情感冲融映照,与思想理念比并而立,却能引人向善趋美,形式一般;
三、下品:意情合一实相
1、下上品:意情合一,意为经,情为纬,意情互证,思想意蕴引人向善趋美,具有正能量、中能量导向,形式完美;
2、下中品:意情合一,意为经,情为纬,意情合一,思想意蕴引人向善趋美,具有正能量、中能量导向,形式近于完美;
3、下下品:意情合一,意为经,情为纬,意情合一,思想意蕴引人向恶趋丑,具有负能量导向,形式一般;
下下品:意情不一实相
下下上品:意情不一,意为经,情为纬,意情互违,思想意蕴引人向善趋美,具有正能量、中能量导向,形式完美;
下下中品:唯意寡情,意为经,情为纬,意情互违,思想意蕴引人向善趋美,具有正能量、中能量导向,形式近于完美;
下下下品:意情不一,意为经,情为零,徒为说教,思想意蕴引人向恶趋丑,具有负能量导向,形式一般;
李银辉的诗歌及其品级
艺术是人类内在情感的语言化、形式化、意象化的客观对应物,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诗歌也是人间的情感外化,李银辉的诗歌也是人间的也是她本人的情感外化。通读李银辉的这本诗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总体感觉是在抒情,本次诗集新书分享活动内容提示告诉读者:如果说诗歌,是从伤痛的缝隙中透下的光,那诗人李银辉就是在这光束中翩翩起舞的舞者。电脑回车分行为一首短诗:
如果说诗歌
是从伤痛的缝隙中透下的光
那诗人李银辉
就是在这光束中
翩翩起舞的舞者。
作者披露了她写诗的初衷:诗歌写作是她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以及对自我,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乃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她在深圳打拼,吃了不少苦,受了许多难,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这段历程,如果她不说,也就烂在了肚子里,成为永远的秘密。周思明读这本诗集,深感与众不同。得出的结论:感情真,思考深,诗意浓。感情真,思考深,诗意浓,这三点评价合在一起就是情意合一。余秀华的诗歌也可以用感情真,思考深,诗意浓三个特质加以评论,她基本上成功了,但是余秀华的思考和诗意有问题,当然会不断引起大家的质疑,贾浅浅的诗歌可以用“感情假,思考“深”,诗意淡”三个特质加以评价,所以她失败了,有人说贾浅浅的诗歌哲理性强,老百姓不明白,也许她的诗是写给未来的、写给少数人的等等,总之,喧嚣一时不是成功,流芳千古才是经典,情意合一实相准则下的艺术评价新体系是从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艺术标准,可以用来点评当代诗人的作品,尽管李银辉的诗歌文本是否达到了“感情真、思考深、诗意浓”的高度,有待评价,但是这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感情是从作者遍尝生活百般滋味中抒发出来的,而且是在“打拼、吃苦、磨难”中翩翩舞蹈出来的,因此生活的加持和人生的百般滋味作为背景,使得这本抒情诗的情感成分真实不虚,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从个人写作历练和生命体验刻录,以及对于社会的“诗歌教育”以至“诗歌疗愈”等多个角度,这本诗集都具有它的可圈可点之处。
银辉坦言这本诗集中以下几首是她较为满意的,试看: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飞舞的季节
叶子忙碌得够呛
环卫工人的腰疾又犯了
叶儿伴在车尾旋转,华尔兹悄然上演那是秋姑娘被吹起的裙角
那是一曲无声的浪漫只有风儿解得了的情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困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看春夏秋冬更换着衣裳 听黄鹂画眉清丽歌唱
一个安静的下午
清茶孤饮,素曲伴耳唯有云飘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是一座座的孤岛
孩子离开了家
客厅就成了一座孤岛他离开了温暖的被窝我就成了一座孤岛
太阳离开云层的遮盖 脱颖而出,万道霞光 它成了一座遥望的孤岛
飞机刺向云端,成了一座孤岛孤岛上的人,一样做着美梦
两只脚,要么前后行走要么停留站立
左脚是孤岛,右脚也是孤岛左脚瘦些,右脚宽些
同样都是娘生的却走着不同的路尝着不同的苦
十字路口,行人堆积你站成一道风景
那个岛上你成了灯塔 然后转瞬消失在人海中↓
给那个孤岛取个名叫作陌生人你好
2022 年 10 月 20 日
这首诗抒写哀愁之情,没有说“我孤独哀愁啊”,让哀愁溶化在各种离离合合之间,孩子、老公、太阳、飞机、左右脚、路人以及写诗者皆是孤岛一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春夏秋冬,欲哭无泪的都市人在
在情绪的底回中,触碰到了生活背后的“现代病”、“都市症”,作者的情与意在舒缓的不免跳跃的喃喃倾吐中合为一个中心意象一一孤岛,也即情意合之相的“相”,这个“相”再放大为二三十行的自由体分行诗(有人称为散文),读来并不陌生,可以共情,大多数读者可以在这随性任情的近于白话语句中,拾取各自的一段情一份意。而当份哀愁之情与浪漫、华尔兹、姑娘的裙角、黄鹂画眉、清丽歌唱及素曲伴耳等阳光温暖的画面打成一片,生活中的哀愁就不是哀愁,因此,这首诗起码裹挟了哀乐二情,人生本来就是哀乐参半,由此,本诗的"意”就指向正能量,指向提振人心,和解自我的价值导向,对比情意合一实相准则下的艺术评价新体系,可以在自由诗的范畴内,获得上中品或上下品下的诗歌品级。
月半无痕
时间长了翅膀 云朵捂紧了耳朵
天蓝得藏不住心事风紧绷着脸庞
栓子被人施了魔咒
燕子的呢喃带着北方的腔调
挥之不去的雾霾压低了宇宙的眼泉水的歌唱漏了一个音符
流行的音乐夹杂多余的水分 动人的身姿爬满了多余的脂肪岁月雕琢的轮廓模棱两可
牛郎的匆忙永远赶不上银河的步伐太阳累了一天也该休息了
争艳的花朵缺少傲娇月半无痕花落几许 江湖里卧虎藏龙
最后只留下一个人暗自沉沦
2022 年 10 月 15 日
蜗牛的软肋
它住着简陋的房子 人们说那叫独栋别墅精致,孤独
像一顶奇特的弯帽子用肉身造成
所以很脆弱
俗称雨后的散步家它举家出游
用软肋遨游地球
它勇敢地交出坚硬的壳 和温润的地面相拥相恋 孩子把它当成玩具戏耍 大人毫不留情地把它踩尿它的尸骨不需要掩埋
隔日就被运往了很远的地方
风锁不住的春秋
静谧中晃悠的狗尾巴草成为一堵墙的对话者 它们彼此没有说话
只有风吹过
风是这个世界的使者它受命于天的主宰 它不停地走
到处留情
可不知道为什么 它并没有留下痕迹
只留下一瞬间的摇晃
它走后,时间又把一切锁了起来
2019 年 11 月
岁月的剪影
你在年华里慢慢老去打着将近百年的鼾
蚂蚁爬过的山柚子皮,和你干枯的皮肤一样躺在地上
我在光阴里遇见了你,悄悄地走过你的身边
你永远不会知道我的目光,此刻多么认真地雕塑你瘦削的躯体
你被太阳无数次亲吻过的脸,黝黑穿越高挺的鼻梁,岁月的剪影犹在
拐杖安静地躺在你的睡椅下,和你同眠 漓江的水默默地流淌,潜入你熟悉的梦乡走过的路,蹍过的石子
花掉的时间,积攒的底气
我想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目光,从鹏城游移到兴坪明天早上,我就要离开
2018 年 12 月 24 日平安夜
上列四首自由诗依然在抒情一一现代人的不满意感、疏离感、错位感以及挫败感,情感依然真实,但是诗意滑向中能量、消极、游移等,只能属中品的中中品或中下品。
牛尾巴泼泥成画
耕田犁地,把春天翻新
阳光,难得在山窝上伸个懒腰
牛沉默寡言,偶尔向着天长啸一声
农夫蹚着浑浊的水,永远没法留下脚印
追赶是他永恒的主题
牛几乎不可能在田里摔跤,除非真老了
麻雀也不可能爬上农夫的双肩
因为它们没有牛肚子
估计它们的祖先被鞭打过
所以稻草人一旦穿蓑衣
麻雀的后代就不敢造次
初绿如丝,一点点浮游起来
抹上树梢,钻进田埂的外套
寒风钻了牛角尖
牛尾巴泼泥成画
却又瘫软无力地滑了胎
黄昏里的乡村,炊烟缭绕
纸烟的灵魂,诡异地升腾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211
牛默默地走,农夫默默地归
热乎乎的饭菜,芬芳的酒
爬呀爬出了窗
2022 年 11 月 2 日
本首诗还是在抒写存在意义上现代人的孤独感,语言有些拖沓,但是末尾的“热乎乎的饭菜”、“芬芳的酒”将人间的不满意进行时空的切换和升华,给人以和解的安慰和希望,因此,这首诗可评为上下品或中上品。
离开情,艺术作品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实一切艺术作品“以情为本”,“以情窥真”,痛苦的绝望的感情与欢快的昂奋的感情以及人类一切的悲欢离合是艺术品发生、存在的根据,伟大艺术的第一要义是“真情实感””,而不是“真理妙义”,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哈姆雷特》到《泰坦尼克号》,情为经,意为纬,情意合一,情酣理密,相对而言,中世纪宗教艺术、现代所谓实验先锋戏剧,意为经,情为纬,意情合一,最多只能成为第二流艺术,后现代艺术号称玩观念,与文革八大样板戏一样,观念先导情性隐退,都是背离艺术本体的反艺术行为,理念至上观念先行,或者将意义作为评价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则最终艺术为哲学取代,艺术消亡。
作者简介
黄永健(紫藤山),北京语言大学文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哲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教授,为现当代文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学科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客座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学、艺术文化学、中国诗学、比较诗学和文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2013年申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 已结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此外主持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两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结项成果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发表文化学研究论文和艺术学理论论文80多篇,文艺评论150多篇,著作10部。
(图文供稿:黄永健)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