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井田制到农民工(杂文)
文/毋东汉
说起农民工,联想到背井离乡,舍弃土地,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井田制。
井田制,把土地划分成“井”字形,井囗为公田,周围为私田。由于没有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没有管控调配能力的干部,结果公田荒芜,私田由于各人能力条件不同,有优有劣。统治者只好废弃井田制,分田到戸到劳,自负盈亏。
农田自负盈亏,由于天灾人祸,部分农户卖地自救;另部分人由于手艺或兼商,手头有钱,就趁机买地。如此恶性循环,穷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财主为了保护自己,培养自己子弟当官,封建统治者成为地主资产阶级代表。失地农民沦为雇佣,成为赤贫。这种状态一直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夕。其间,王莽篡汉称帝,曾恢复井田制。由于他不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王莽新政受到官僚地主们的抵制,人民得不到实质性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王莽由于其政策侵犯官僚地主利益,遇刺身亡,新朝覆灭。辛亥革命推翻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欲实行“耕者有其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没能实现。
春雷一声震天响,盼来救星共产党。(唱)“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接着,打土豪,分田地,贫苦农民扬眉吐气。土改以后,实现了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农民佔有土地以后,面临着资金多少,条件优劣,农具全缺,耕畜壮弱,劳力软硬等诸多问题。于是,(唱)“南风细溜溜吹,来了个变工队。”俗话说得好:“老驴啃脖子——工换工。”就是互助合作的意思。农村的变工队、互助组应运而生,克服了劳力少、牲口弱、农具差等困难,顺利生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使一些农户迈不过坎,只有卖地。劳力硬、牲口壮、农具全的富裕户手头攒下钱,就买地。这样,一部分人穷下去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毛主席党中央发现这个倾向,为防止穷富两极分化,号召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井田制。井囗大,井沿小,公田多,私田(自留地)少。农民光靠做庄稼富不起来,要像地主学习,“耕读传家”,兴办农村学校。要像地主学习,地主靠油坊酒坊醋坊和京货铺发展。于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人民公社应运而生。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是大二是公三是政社合一。没有人民公社,王莽小峪水库就修不起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于是,各公社都有机械厂和拖拉机站。公社变成乡政府后,生产队的牲口农具等财物,抓阄私分。那场面,酷似土改时分地主浮财。人们都很兴奋,从此不再听上下工铃,不受任何人指拨,想睡到啥时都行。
当下的农村,人移,地荒,路净,房空是不争的事实。村里开会或谁家婚丧大事,微信通知,电话转告,村里就热闹一阵子,事毕下午又纷纷散开,不知去向。中青年进城打工,半老夫妇进城给儿女帮工,带小孩,接送大孩上学,村子形成空巷村、半无人村,网络视频上有无人村,我们还没到喔一步。究其原因,答曰:“分田到户就是好,谁有啥本事成啥精。种点粮食够吃就对了,粮食卖不上价,划不来。不如进城打工挣钱。”说的很实在,也很无奈。那些歌颂包产到戸的人,有靠包产到户富起来的人,有在大集体时代吃过亏的人,还有认为自已有本事的人。歌颂大集体的人,都是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的人,大集体时代大小当过干部出过力的人,还有一些可怜人,包括负担重、命运瞎、没本事、没文化、没人缘的人,做买卖没本钱、做工没技术、干事没贵人相助的人。这些可怜人在生产队尚能跟着混,教他单干,势必发展到卖地。
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就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承认(城乡、工农、脑体)差别。有本事的人比较富,没本事的人比较穷,贫富差别不大。财产公有,共同富裕,进度慢,但稳步致远。而分田单干,自负盈亏,势必两极分化,出现新的地富和贫雇。烈士的鲜血就白流了。
有人说地主是靠勤俭成为地主的,这话指地主初创时可能没错。但地主成为地主以后,不会止步收手,就要开京货铺,开作坊,雇长工,放高利贷,自己可以不劳动了。生活来源靠剥削贫雇农和工人。分田单干,个别人可能成为新地主,条件是要有资本有关系,要兼营工商。
若要恢复生产队,形似刻舟求剑。但公有共富的路必须走。我们的根在农村,被迫进城,类似鱼上岸。
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由街道办统一领导,组成专业合作社。18岁至60岁男女劳力作为劳力,按文化程度、农技水平、劳力强度等条件,自报公议,三榜定案,评定劳动级别。由作业单位按级别给劳力发工资、缴三金一险。60岁退休,统一发退休金。同时,兴办适合农村的各种工厂,农忙时干农活,闲暇时在工厂上班。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稳步致远,公有共富。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若要走公有共富道路,现有的干部没经历过大集体生产,只有自负盈亏的经验。所以,干部培训是关键。要以周家庄、南街村、大寨为教学基地。
2025-2-16-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