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唱淮海战役(三首)
张金坦
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搖了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根基,形成了北强南弱的有利态势,是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为后续渡江战役及解放全中国打下坚实基础,蒋家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即将灭亡!从而基本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大局!真是一役功成定九州!回顾淮海战役,77年前波澜壮阔的大决战场面又仿佛呈现在眼前!不由再唱大风歌!
一
国共争锋烟火稠,徐淮决战定神州。
铁军压碾摧枯木,钢旅围歼锁凛秋。
帷幄运筹凭粟策①,弹粮援送靠民轴②
钟山王气随云散,不尽长江滚滚流。
注:① 淮海战役主要是粟裕运筹策划指挥的。至于网争总前委Xxx指挥的,那是集体决议形式;而战况千变万化,军事主官有临时指挥决断权!事实也是这样。其他只是起辅助配合作用。尤是大兵团作战,非粟裕莫属!连毛主席也在多种场合赞誉有加! ②作为中心或枢纽丶安装作为旋转的机械零件。如车轴。这里代指淮海战役中,百万支前民工运输粮弹推的独轮车子。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2025.2.16夜于宅中
二
铁马金戈战火燃,兵争淮海起烽烟。
雄师席卷维①兵众,劲旅围歼韬②胆寒。
帅帐筹谋攻令布,小车滚动粟粮援。
蒋朝气数不复在,北壁无敌指江南。
注:①指国民党黄维兵团。②指国民党黄伯韬兵团、
2025 2.17下午于宅中
三
中原逐鹿摆戎场,淮海对决鼓角扬。
围阻活擒贼寇首①,碾逼自毙蒋兵王②。
锐师鏖战歼军匪,百姓支援送弹粮。
血火功成局势定,役碑铭史照八荒。
注:①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徐州战区"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丶兵团司令黄维等高级将领。②指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碾压瓦解的黄伯韬兵团司令,看到大势已去,开枪自杀身亡。
2025. 2.18下午于宅中
后注: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最具战略意义的战役,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以少胜多,彻底扭转了国共内战的战略态势。
一、战役范围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覆盖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区域,主要战场包括:
徐州(国民党“剿总”司令部所在地)
蚌埠(国民党援军集结地)
碾庄(黄百韬兵团覆灭处)
双堆集(黄维兵团覆灭处)
陈官庄(杜聿明集团覆灭处)
其他关键地点:连云港、商丘、永城、宿县等。
战略纵深: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达临城(今枣庄薛城),南抵淮河,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二、歼敌战果
淮海战役共历时66天,解放军以60万兵力对抗国民党军80万兵力,取得辉煌战果:
1. 歼灭敌军:国民党军5个兵团(含精锐第5军、第18军)、22个军、56个师,总计55.5万余人(含起义、投诚4.3万人)。
2. 俘虏将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12兵团司令黄维等高级将领124人。
3. 缴获装备:火炮4215门、飞机6架、坦克215辆、汽车1747辆、枪支15.1万支,以及大量弹药物资。
关键战役节点:
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1948年11月6日—22日)。
第二阶段:全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11月23日—12月15日)。
第三阶段:消灭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1949年1月6日—10日)。
三、胜利的重大意义
1. 军事层面
摧毁国民党军主力。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丧失全部精锐机动兵团,丧失战略主动权。
打通全国解放通道。解放军控制长江以北,直接威胁南京、上海,为后续渡江战役奠定基础。
加速战争进程。战役后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4个月后(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
2. 政治层面
民心向背逆转。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动员规模空前)支援解放军,体现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
国际影响扩大。向世界展示中共强大的组织动员和战略指挥能力,削弱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
3. 战略战术典范
协同作战典范。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创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经典案例。
以少胜多的奇迹。毛泽东评价:“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总结
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域的瓦解,成为解放战争由战略决战转向全面胜利的关键转折点。其规模之宏大、动员之广泛、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属罕见,深刻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