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昊然|蛇盘兔与纸幡旗
蛇盘兔与纸幡旗
文/昊然
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没有哪个节日能像清明节这样让人牵肠挂肚的了。每到此时,漂泊在外的游子便会匆匆忙忙踏上返乡的路途,而久居乡村的亲人们更是为这一天的到来早早做着准备。
一、蛇盘兔
在我的家乡——山西灵石,过清明节,老百姓有手工制作“蛇盘兔”习俗。这可能与春秋时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母子葬身火海的故事有关。传说介母的娘家在我的近邻——曹村。从记事起,清明节前几天,院里的女人们发好了面,用灵巧的双手捏出大大小小的“蛇盘兔”,然后上笼蒸熟。据说介子推属蛇,介母属兔,“蛇盘兔”是为纪念这母子俩的。虽说是用面捏的蛇盘兔造型,但那栩栩如生的蛇吐着性子,盘绕着比它肥硕且高大的兔子,让人遐想联翩。其实,这一民俗是在纪念,介子推用身躯挡住四周的熊熊火焰,来护卫母亲。还有个传说,原始社会时灵石一带有以蛇为符号和以兔为符号的两个部落,经常因为地盘相互争斗,双方均有伤亡。两位聪明的酋长不谋而合,发明了“蛇盘兔”这一食物,相互赠送于对方的百姓,众人见这食物活灵活现又极可爱,由此便有了“蛇盘兔,必定富”的民谚,争斗逐渐淡化。两位酋长因势利导,将两个部落融为一体,强强联合,雄踞一方。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气生财”“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也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家乡地处太岳山与吕梁山交界的丘陵区,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小麦产量低。旧时,白面很紧缺,庄户人家平日是舍不得食用的。但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毫不吝啬地把它拿出来做这些祭品,因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早已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蛇盘兔”是清明节祭祀“后土”的必备。自古“后土娘娘”被尊为“大地之母”,统管大地上一切事务,我的老家上坟时得先谢“后土”之恩。在坟地的右上方整出一块平地,再把“蛇盘兔”放上去,点着香蜡,恭恭敬敬地叩上三个响头,方可去祭拜祖先。“蛇盘兔”还是清明节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在家乡人看来,送此物就是送福运,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我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临走时,堂弟们总要给带些“蛇盘兔”,再三嘱咐:一定要让孩子们吃。而我返城后自然也忘不了把“蛇盘兔”分送左邻右舍,和大伙儿共享这一份美好。
二、纸幡旗
在清明节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做纸幡旗。民间称之为“剪旗旗”。幡旗,本是古代战场使用的旗帜。《史记·天官书》曰“故北夷之气如羣畜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后汉书·刘盆子传》:“宝(李宝)从后悉拔赤眉旌帜,更立己幡旗。”唐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诗:“铁马擐红缨,幡旗出禁城。”杨炯《战城南》诗:“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不知何时,这旗帜被移植到了家乡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而且说坟头幡旗越多,象征人丁越兴旺。做纸幡旗用五颜六色的纸,越艳越好。但黄纸是忌用的,可能在古代黄色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家才配。纸幡旗做工精巧,将几张彩纸叠摞在一起,折成三角形,剪刀转圈剪,剪成相互连接的丝带状长条,然后轻轻地提起一抖,便形成了环环相扣、有头无尾的串串链条,扎在高粱秆上。上坟时插在坟头,村里人讲:这是“子孙不断,人丁兴旺。”
在古书中查寻,纸幡旗最早从古代军队中流行开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战争是残酷的,将士阵亡后尸骨无法运回故土,只能就地掩埋。生者为了纪念疆场上殉难的战友,便把战旗插在坟场。但由于战事频发,阵亡的将士越来越多,战旗短缺,于是,有人便发明了纸幡旗,插在亡灵的坟头,以示追思。灵石地处秦晋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时每当硝烟散尽,厮杀过的战场上就会飘起一面面五彩斑斓的纸幡旗。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了民间,久而久之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清明时节,黄土之上,一处处坟头幡旗飘飘,蔚为壮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纸幡旗一头连着地下的祖先,一头系着人间子孙。每年的清明祭祖,其实就是后人与祖先心灵的一次对话。而那迎风飘动的纸幡旗正是家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村里老一辈将象征着:福禄寿禧贵的“五色旗”插在最亲人的坟头上。旗帜代表着方向,意味着长长久久,久久长长;子子孙孙,绵延不断……
【作者简介】昊然,1963年生,山西灵石人,现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文化晋中》编辑部主任,著有散文集《秋晴集》
(在线编辑:疏影横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