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叶黄了
忘南(福建)
在深秋,不要去追问凝望落日的人
那如纸身影
已,经不起一声乡音的推搡
◇波吒简评:《杏叶黄了》,是一幅深秋的画面。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中,写的是一个思乡的人。
凝望落日的人,在深秋的背景下,更显孤寂,落日的余晖洒在身上,仿佛为其镀上一层落寞的色彩。“不要去追问凝望落日的人”,这种劝诫式的口吻,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人不禁要问,他在凝望落日时,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那如纸身影,已,经不起一声乡音的推搡”,将人的身影比作纸,形容人物的单薄与脆弱,仿佛一阵风、一声呼唤都能将其轻易撼动。而 “乡音的推搡” 则以移就的修辞,加以化无形为有形的动作呼应,展现出乡音对游子内心的强烈冲击。这里的“推搡”,不只是身体上的触碰,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同时,“乡音” 这一意象的出现,瞬间点明了主题 —— 思乡。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深秋的落寞氛围中,望着落日思念故乡,此时哪怕只是听到一声熟悉的乡音,内心的思乡之情都会如决堤之水般汹涌,其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这份思乡的情感冲击。诗的结尾,令人震撼。
又见牵牛花
忘南(福建)
不知缠绕的是篱笆
还是那不停歇的蝉鸣
一朵朵,开始朝故乡倾斜
◇波吒简评:此诗是有所思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触动,脑海里浮现出故乡熟悉的牵牛花,牵牛花的影子,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诗中,牵牛花是乡愁的寄托。
“不知缠绕的是篱笆,还是那不停歇的蝉鸣”,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组合。牵牛花缠绕篱笆是常见的乡村景象,而蝉鸣则是夏日乡村的典型声音,将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交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乡村夏日场景中 。“不知缠绕” 一词,模糊了现实与感觉的界限,给人一种如梦似幻,既真实又虚幻的氛围,让人分不清究竟是牵牛花缠绕着实体的篱笆,还是夏日的蝉鸣也被牵牛花的藤蔓牵扯其中,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朦胧美。结尾的“一朵朵”,则是作者心中的牵牛花,那牵牛花仿佛就是自己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向故乡“倾斜”,是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思念的具象化表达。“倾斜”一词,可以被视为一种动态的、非静止的状态,象征着事物的变化和流动。在这里借代萌生回家的想法。
短短三行诗,有想象,象征,借代,有意象的转移。忘南的微诗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而且在情感上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展现了她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我想画你的笑
忘南(福建)
风把花香赶进围墙
欲出门的月亮 望着窗花
一尾媚眼在脑海里游来 游去
◇波吒简评:全诗通过细节描写来推动情感变化,将内心一种微妙而难以言喻的,对某人的喜爱与思念之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诗中的“笑”,是作者托物寄情的载体。“风把花香赶进围墙”,带有极强的意境美。在这里,作者把想象中的笑,比喻成随风而入的花香,风与花香本是无形的,诗人巧妙地用“赶进围墙”,赋予了它们具体的形态和方向。将美好聚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一种温馨、甜蜜的感受。此时,诗人被某种情感所包围、所牵动,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笑”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如花香般浓郁而持久。
“欲出门的月亮/望着窗花”,月亮是夜的象征,它欲出未出,似乎有想要表达什么,又在等待着什么;而窗花则是诗人眼中的一抹亮色。窗花是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常见的装饰,它代表着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氛围,月亮望着窗花,仿佛也被这温馨的场景所吸引、所留恋,进一步烘托出温馨、祥和的氛围,也暗示着此时的场景是在一个充满节日氛围的家中。“一尾媚眼在脑海里游来/游去”,将眼睛比作灵动的鱼,“游来游去” 则生动地表现出这双眼睛在诗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状态,而 “媚眼” 一词又暗示出这双眼睛的主人可能与诗人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或许正是标题上所提到的 “你的笑” 的主人,这双眼睛中蕴含的深情脉脉,如同笑容一样,让诗人深深着迷,难以忘怀。
这是一首微诗中的朦胧诗,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这首诗,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以及运用诗歌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