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保存个人档案(随笔)
毋东汉
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填表时想不起入团、入党、参加工作时间,写某人传记时忘记了他生卒年月,甚至忘记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贵人名讳。陕西农民诗选的编辑欲知已故诗人庞惠农生卒年月,辗转微信电话涉及数人才获悉。所以,注意保存个人档案,十分重要。
个人档案包括:家政内容(户口本、身份证、各种会员证、毕业证、退伍军人证、工作证、结婚证、驾照、出国护照等),家史内容,来往账目,照片,影集,各种表格原件及各种批书,自传,发表作品的剪报和样刊及照片或复印件。各种申请书原件,书稿及校对稿,回忆录和日记。以及出版后的样书。
个人信息应有准确的标准性数据,填表时照抄,做到准确无误,免得牛头不对马嘴。个人信息字迹要工整,没有错别字,表述清楚。
“来往账目要记熟”,别人借自己的钱要记账,人家借了二十元误还三十元,只收二十元,退十元。借别人的钱也要记账,钱数、时间要写清,及时如数归还,有事再借不难。必要时,拉新账还陈账,维护自己的诚信。来往账目可以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牢记艰难的细节,回味当时困境,对借钱给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恩。
我有两个小小遗憾。第一个遗憾是没留下一张小时候戴红领巾的照片。使劲回忆,原来是照相那天,刚洗的领巾没晾干,单纯地认为借别人领巾不真实,所以照相没戴红领巾。本来洗像时可以添上红领巾,我幼稚地认为是造假,只好作罢。那时候照相,要走十五里路去王曲照相馆,不像现在。第二个遗憾是,我有一个黑皮日记本,把发表在报纸上的“豆腐块”剪贴在日记本里,约十篇左右。1964年,县委宣传部来人带走,说是给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物色人选。结果没选上,日记本也没退。当时搞文学创作的人都没选上,把一个仅编印大队社教简报的人选上了。若是现在,我只给他复印件。
从此以后,我养成三个习惯。一个是写日记,我的日记很简短,跟鲁迅学的。最短的日记只有几个字,如:“今日无事,读《红与黑》”。写日记帮助记忆、回忆,启发灵感。特别是旅游日记,简直就是游记提纲。第二个习惯是保存手稿校稿和样报样刊样书,凡是自己作品发表后,都要留存。遇到抄袭、剽窃,编辑改错,心中有数。第三个习惯是照相。我照相不是想用自己照片佔据别人的心,是激励自己行端走正,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势。给别人照相和保存别人照片,是为了铭记他们的恩德,陶冶情操,牢记亲情、爱情、友情、同志之情,努力成为有情商的人。我的启蒙老师吳素君,我的语文老师毋克明、美中录,我的班主任苍思武、常悦伦,我的入团介绍人徐孝兰、朱金水同学,我的入党介绍人毋克前仁兄和毋锁堂老侄,吸收我加入组织的团支部书记李占余和党支部书记王振升等,我都存有他们的照片。学友耕友文朋诗友更多。我的祖母、父亲、母亲、大姑、二姑、三姑……都有照片妥存。这是档案!我反对家庭历史虚无主义。
我家的家训是:“把娃管好。”“集体思想前程远,个人主义走不通。”“以孝传家,以诚待人,以忠报国。”分别为祖辈父辈和我辈警示规矩。
我的两个娃对我都很孝顺,大娃分居,犹操心我的热冷饥饱,买衣服,做好吃的。同住的二娃不仅管生活,退帮我校对,发邮箱,挽回丢失文件,对我手稿很珍惜。我的耄耋处境很温馨。
为老不尊和犯上作乱互为因果。有人只要求儿女孝,自己却没做到。对父母不孝的人,总是能找到理由和借口,把自己凌驾在父母之上,认为自己有能耐,不原谅长辈过错。儿女不孝成为报应。体现在无字家史档案中。
日记是人生轨迹,要如实记录。能写进日记的事就好好做,写不进日记的事就是不该做的事不做。犹如能写进年终工作总结的正经事就好好干,写不进工作总结的闲屄事情就不干。
发表作品要留底稿,留样报样刊样书。对照一下,编辑改好的地方,以后不要重犯类似的错误,编辑改错的地方,明确是非,警示自己。同时,起到保存资料作用。避免自己今后写作重复、矛盾和撞车。
影集和祖先照片是家史文物,读影集和瞻仰祖先照片是神圣庄严的雅事。有的年轻人连他太爷、老太、爷、奶的名字都不清楚或者写错,这叫忘祖、亏先,这是家庭历史虚无主义,把自己摆在禽兽般的档次。在日常生活中,别指望连他的父母都不敬的人尊重你,和那些在兄弟妯娌间酿仇恨的人少来往。试想,他连同胞血肉都不认可,你算老几?这些,从家史档案可以看出端倪。忘祖亏先的人,50年后必遭报应,子孙待他亦然。古今用人标准不离“孝”,是有道理的。连祖先都不敬的人,会尊敬单位领导吗?
言传身教是非物质家史档案,也应引起十分注意。夫妻间有意见分歧,不要当着孩子面吵架骂仗甚至动武。榜样的力量是深远的。发展党员时,大家往往议论:“这是谁家孩子?”选干部时也是如此。就连给孩子订婚首先看未来亲家人品。人们十分重视家风家训和道德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2025-2-17-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