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顶梁柱
文/谯义三
历来的婚配都讲究门当户对。
我与妻则既不门当,也不户对。
我们虽然都出生在农家,然而我的父母是赤裸裸的农民,妻的父亲却是本乡信用社主任,她家是半边农。
论文化,我是大学,妻是小学,在寻常人的眼中,也不般配。
可是我们从小就由双方父母定了亲,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是我姑母婆家的亲侄女。姑母想把娘家的路接起,就托媒让妻与我定亲。
因文化差异地位升迁,不少糟糠之妻都含泪下堂。所以随着我读书的步步升高,乃至考上了大学,便遭到纷纷议论,说我可能变心。姑母和一些亲戚也劝,都赞扬妻的种种优点。我没有表态,但心里想的是只要未婚妻不变心,我绝不变心。我的理由有三:其一、未婚妻人品好,受到众人称赞,而模样也不差;其二、我重然诺重感情;其三、我能设身处地为未婚妻着想:我要是变心了,对她和她的家人是多大的伤害!在乡村要是女方被男方抛弃了,女方往往抬不起头。因此在大学时朋友不知我已定亲要给我当月老,我没动心。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婚前别说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虽也曾见面,我多次到姑母家,也在她家吃过饭,她也到过我家,为我钉过衣扣,武斗期间她还为我的安全担忧,我给她写过信,但从没说过话,更莫说亲昵举动了。她父亲管得严,又是大院子,叔伯哥嫂多,她怕羞,我也放不开。直到去结婚登记,我们才开始说话。
妻为人善良、纯朴、重情重义,外柔内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大半生瘦肩挑起星与月,茧手书写冬和春。我长期在外地从教,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与妻相聚,妻独自肩负着侍奉公婆、抚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在田间地头干男人们的重活,积劳成疾,身体瘦弱。
妻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敬爱老人,痛爱子女,常说她小时没读多少书,很后悔,吃苦受累也要送儿女读书。长子6岁我就要把他带去身边,父母舍不得,妻却赞同。后来次子小女也先后离开了山里,家中只有妻和父母相依为伴,少了欢闹,多了寂寞。妻忙里偷闲,隔些时候又背着吃的徒步近百里到我所在的学校看望我们。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妻在我们家是顶梁柱,差不多顶了整个天。没有她,我们家的屋顶就会坍塌。
妻只读到高小,识字不多,勉强能写短信。受我的熏陶,她也爱看书,有空不看电视而看书报。现在她已认识很多字,能读懂不少文章,我写的东西她都读,也几乎读了个遍。她不仅为我撑起整个家,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的教学和写作能有些成绩,其中有妻的奉献和功劳。她还给我提供了写作素材。我发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小说《老久》就是根据一次暑假她的讲述写成的;而我发在《四川文学》上的小说《先生娘子》中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妻,因此许多同事见到妻都亲切地叫她先生娘子。
我与妻结婚已50多年了,我们偶尔也有分歧和争吵,但从没翻脸打骂,一直相亲相爱。如今老了,儿女们不在身边,我们更是相依为命,朝夕厮守。少时相爱,老是伴,生活欢愉幸福。
不知人们认为我们的结合是否般配?

作者简介:
谯义三,笔名:山石、 辛书,中学教师 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在《四川文学》《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习作。出版了散文小说选《藏在心中的歌》和散文选《清风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