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年报》越办越好,今早我将《辽宁老年报》电子版发到朋友圈后,很多朋友都点赞了。
《辽宁老年报》有恩于我,是《辽宁老年报》成就了我。
1991年5月,我由一所农村中学被选调到铁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做文秘工作。9月初的一天,领导带我去了《辽宁老年报》报社,时任总编李元得知我是中学语文老师出身,又多年坚持写作,非常高兴,当即让我做《辽宁老年报》的通讯员。
从这一天开始,我便与《辽宁老年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的人生之路顺风顺水、多有收获。
为了当好通讯员,我一有空就钻进阅览室看各种老年报刊,其中看的最多的是《辽宁老年报》,因为我懂得,要为《辽宁老年报》写出编辑喜欢的稿,必须盯住这张报纸,尤其盯住头版头条内容。每周两刊的《辽宁老年报》,我不仅仔细看,而且还认真研究,琢磨每块版的版性及刊发稿件的文字表述特点。可以说,我是把写稿当成了一门学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话是成立的。很快,我的稿子开始在《辽宁老年报》受欢迎,曾经有一次我去报社送稿(那时投稿得靠邮寄,遇急稿时我坐车去沈阳报社送稿),两个编辑竟然抢起了我的稿。
收获最大的是跟着李元总编和记者采访。记得一个秋末冬初的下午4点多,李元总编打电话,说是从沈阳出发了,一个小时后到铁岭,让我陪他去开原靠山采访。当我们从开原靠山返回铁岭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在那次陪李元总编采访过程中,我不仅感悟到李元总编的敬业精神也领悟到了一些采访的技巧。

(77岁的李元总编和夫人生活得非常快乐,老总编依然健谈)
这些年,我一直跟李元老总编保持密切的联系,也一直得到他的热情鼓励。今年春节前,我借着去沈阳《辽宁老年报》报社办事儿的机会,去拜望了他。
当通讯员,不仅要多学习、多收集资料,还要多观察、多思考,由于坚持了这“四多”,让我写出了局领导满意的文字材料。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是老干部工作最艰难的时期,离休干部离休金、医药费拖欠严重,各级领导为解决“两费”拖欠问题,真是千方百计、用心用情,常常临时决定开清欠会议,而领导讲话的文字材料责无旁贷地由我完成。一个晚上要完成一篇领导讲话稿,而且没有修改时间,真逼人哪。领导讲话不仅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还要有清楚的数据和解决的办法,这些都得靠平时的积累。
那时的《辽宁老年报》便成了我最好的帮手,不论是带有方向和全局指导意义的头版头题稿,还是其他版面的工作经验稿,都让我受益匪浅。有了辽宁老年报,我就做到了与时俱进,掌握了上级精神,看准了形势,摸准了脉搏,了解了外地经验信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得到了工作要领,有了指导全局的思路。所以,我的文字材料一路过关,很好地服务了工作大局,因此,受到局领导和市领导的表扬,并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2013年5月退“二线”到大连带外孙儿,时任《辽宁老年报》总编宋兵在电话里说,别闲着,继续做《辽宁老年报》的特约记者。这一做就是10多年。期间,宋兵、李梅、李良宏几任总编都给予我很多关怀和支持,报社的编辑、记者也给予我许多帮助。
(2023年,我将10年采写发表的稿件编辑成这本《挥笔大连夕阳情》的册子)
这10多年,我见证了大连老干部工作、军队离退休工作和老龄工作发展进步,也从大连涉老工作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最欣慰的是交了很多朋友,让我在大连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