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夜的温暖记忆
●游雪莲(四川)
第一次去现场听民乐演奏音乐会,是2023年2月4日晚,在华商国际城举行的“我们节日·上元寻乐”自贡市首届民乐元宵晚会。那场晚会,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乐,还融合了流行音乐、古典乐等多元曲风,既传承弘扬了民族音乐和节庆文化,又营造了浓厚的元宵佳节氛围。虽已过去两年,但悠扬的琴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
美好旋律表达心声,动人音符抒发祝愿。古筝重奏《盛世中华》的震撼、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婉约、琵琶独奏《大鱼》的悠扬、民乐合奏《红颜如霜》的轻盈、合唱《这世界那么多人》的温暖……12个风格迥异的节目轮番上场,或大气磅礴,或低回婉约,或欢快轻盈,让各年龄段的听众都能在旋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同时,美丽的花灯点缀在舞台四周,为观众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通过传统节日,在广场演奏民族乐器,这让越来越多本来对古筝无感的人爱上了古筝。在民族音乐变得越来越小众的时候,演奏家们想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民族音乐的怀抱。这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佳事,同时也唤起民众对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灯光摇曳,愈发有情调。舞台上,时而低回、时而高亢磅礴的筝声,令观众胆战心惊;含蓄而沉稳的音符,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又一次将我们带到了阵阵筝声入耳、声声筝魂入心的境界。
舞台下坐满了观众,舞台周围的闪光灯照射在舞台中心,光束穿透空气弥漫在空中,形成一条明亮的道路,温和而熟悉。演出过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已经放在嘉宾面前,大家一起围在桌边,手中各端着一碗热汤圆,充满了热闹的气氛。主持人说:“汤圆代表阖家团圆,吃掉它,祝愿大家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2021年正月十五早上,当我起床来到厨房,母亲已经开始用大头菜臊子做的馅料包汤圆了。只见糯米团在她手心间不断翻滚,一眨眼工夫,已经将厚厚的壳粉揉搓成一块块饼皮。她揭开一旁的锅,“哗哗”的油烟直往上蹿,香气直往四周飘散。我脸一凑,被这香气熏得一脸都是幸福。每个汤圆里面装有我们家特色馅料——大头菜臊子,汤圆被臊子赋予了灵魂。
父亲用另一火头烧了一锅热水煮汤圆。我围着锅边垂涎欲滴,只等锑锅盖掀开,水汽四散。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汤圆浮在水面上,勺子一捞,雪白的汤圆就滚进碗中。我赶紧夹上一块,软糯包裹着大头菜臊子的咸香,余味无穷。
吃完汤圆,我早早来到社区参加居委会换届选举大会,投上庄严的一票。肉汤圆的香味,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绵绵不绝,余味悠长。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汤圆是一道美食,同时也是幸福的载体。我喜欢吃汤圆,更喜欢吃母亲做的肉汤圆。因为这美味的汤圆,我度过了一个开心难忘的元宵节。
夜深了,我静静地品读着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想起我的母亲,情感犹如海潮一阵阵奔涌跌宕,直到半夜时分,方才平静下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2021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成为母亲生命中最后一个元宵节。
此时,最忆那一碗肉汤圆。在母亲的手掌起合之间收集温暖和爱,在亲情里“回血”之后,带着“爱”的力量拥抱一个全新的春天,重新启程,迎接春暖花开。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又到了元宵团圆时。正月十五早上吃汤圆,既承接了上一年的光景,又寄托了新一年的祝福,热乎乎的汤圆吃进肚里,身心就温暖起来,对未来就充满了希望和热爱。

作者简介:

游雪莲,四川自贡人,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荣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四川关爱明天》《分忧》《蜀南文学》《盐都艺术》《自贡作家》《自贡三农》《自贡社会扶贫》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