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冯远 中华人文之一 396cm×172cm 2021年 众家评说冯远: 冯远 中华人文之二 396cm×172cm 2021年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冯远艺术创作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对当代现实主义道路的坚守和拓展。他在美术界树立的形象,一是对历史题材的表现,二是对现实的观照。从最早表现的屈原《离骚》、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他表现党的革命历程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表现所具有的深度感,并不局限在对某种瞬间的叙事上,而是力求人物形象的塑造。冯远早期的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交响曲》,几乎奠定了他此后一切的创作类型,其中对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画面构成的辉煌表达,构成了他有关历史与现实表达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他的《世纪智者》完全通过肖像的方式来表现在世纪之交给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带来科技发展的这些人物,很显然这个肖像是通过对人物精神的一种刻画来表达一个世纪精神的浓缩,这实际上是人物画最重要的本体。如果把他这样的人物画全部变成一种构成,而不去塑造形象,仅具有一种形式美感,那么一定是缺少精神性的。除了英雄主义之外,冯远表达的平民百姓也特别感人,比如说《远山》《望乡》等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他造型的准确生动,而是他对普通人物命运的一种观照,是人物形象的朴实打动了我们,这才是中国人物绘画发展中需要的人物画作品,但是这样的一些人物画作品在20世纪并不多,这也是让我对其作品感到震惊的原因。 裔萼(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写实水墨人物画与20世纪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研讨主题,首先要厘清写实和写意两个概念,我们不能单单从技法层面去理解,还是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写实水墨人物画,20世纪初以西方科学写实去反驳或者反叛传统写意,我觉得是去更正当时过于对“形”偏废的文人画的末流,表面上是过去对“形”的偏废或者表现上“形”的渐衰和空疏,其实背后是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贫乏和空洞。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中国写意精神,不能说是来校正我们的写实绘画,而是进一步提倡反思我们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进一步弘扬它以意为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意境、人品的高度追求,这可能是今天提倡写意精神的一个重要意义,它也防止今天写实主义的艺术陷入到科学主义的唯真论的泥潭当中。也有些人陷入对客观形势再现的刻画当中,甚至是写实技艺的炫技性表达中,这是今天要警惕的。这也提醒我们,脱离现实、陈陈相因,是传统人物画衰败的一个原因,那么关注现实、锐意革新,就是它兴盛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冯远的作品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精湛的写实技法和笔墨的表现,最重要的还是它背后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光芒。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一 97cm×60cm 2020年 郭晓川(美术理论家、独立策展人):冯远的艺术作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社会道义感和责任感。这是贯穿他创作生涯的一个主线,这决定了他创作的高度。任何艺术家、艺术作品在任何时代,它的社会道义感和人文关怀,是核心的、支撑性的内容。第二,对形式的追求。他的作品《英雄交响曲》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形式上的一种变化,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还是非常明显的、突破传统的一些对画面处理的技艺或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从笔墨上来讲,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非常强的形式感。第三,作为一个艺术管理管和艺术教育者的包容。他的几位学生也是现代实验水墨绘画的先锋人物。从创作岗位和教育岗位来看,冯远先生在教育和管理上都极具包容性。这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现代教育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无限细分的结构,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需要触动生活的一种历练和体验,要把它们贯通起来、融合起来。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二 97cm×60cm 2020年 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写实和写意的关系,正是中国人物画提出的时代课题,我们的前辈已经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卢沉的《机车大夫》、李斛的《女民警》、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等,他们的作品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最好的回答。 20世纪主题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作品,在写实和写意的融合当中,在表现方法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到“笔墨当随时代”,把绘画放到社会性、人生、自然层面来认识。蒋兆和《流民图》的笔法是中锋用笔,但是他把中锋用笔深入到情感的体验中,变成了折线描笔法。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以墨线为骨,书法用笔,融合产生了新时代的新语境。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中锋用笔,寓意着刚健之美,在战争的遭遇当中产生了这样的笔法,都与情感有关。而情感与笔法、笔墨就形成了语言和语境,这就是现实主义绘画很重要的呈现。 冯远的作品描写时代精神,为劳动者塑像,是以一种自发的内在情感去体验的,自然而然在他坚实的造型基础上产生了笔墨语言,我称之为“冯氏笔法”,从山水的笔法里头转换过来,画现代人物的肖像,从人物勾勒到整个造型,从短的、长的、宽的,从刚健的、一种坚韧富有弹性的铁线描的方式,转换出来以后,在被赋予情感的造型当中发挥到了极致。闻一多先生讲过“力量的本质是情感”。没有基础和积淀,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三 97cm×60cm 2020年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远是“50后”水墨人物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个时期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活跃、艺术文化发展最向前奋进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冯远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冯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写实”两个字,就是造型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造型能力,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这一点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在当下和未来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向。 冯远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够体现出素描和线描的巧妙结合。由于冯远的线描非常好,他的创作都是用这样的线描功夫和素描造型结合的,浙派人物画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另外,他的写实人物画创作主题明确,透视关系好,而且人物组合非常合理,这是我们主题性的写实人物画的基本构成,也是我们20世纪水墨人物画基本的概况。 总的来讲,写实水墨人物画20世纪最主要的成绩,是写实造型能力的巨大提高和笔墨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或者说在笔墨语言技法上选出来的优质作品,这是以冯远等艺术家为代表的“50后”艺术家所体现的成绩,是特别值得总结的。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四 97cm×60cm 2020年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对于这次展览,我有三点要讲:第一,对20世纪人物画的成就总结。20世纪人物画取得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人物画家,其中写实水墨人物画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在中国1000多年来的历史上,我们的人物画打了一个翻身仗。第二,写实与水墨的问题。这本身是一对矛盾的东西,写实在西方表现为素描、古典绘画的方法,在中国就是工笔、线条、写生这样一种精细的方法。水墨是带着写意的一种方法,这两个东西本来是矛盾的,但是我们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画家的伟大创造。第三,冯远的成就。冯远有很好的白描基础、工笔基础,他的几张大画有非常好的写实基础,同时还有书法基础,他的行书和隶书写得很好,他最大的特点是用笔非常厚重有力,这是从书法里面来的。冯远把书法用笔和书写性带到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里面去了,这是他很大的特点,同时他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他画的《世纪智者》等,都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知识才能想出来、画出来。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五 97cm×60cm 2020年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负责人):近些年来的主题性绘画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一个母题,是历史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或者说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这两点在冯远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很好的注解和实践。从他笔下的两版《世纪智者》到他表现的少数民族人物和近代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润物无声地把中国画的笔墨、章法、造型与当代图式相结合,他最大程度地释放图式张力的作用,同时保留笔墨的质感和韵味。这种对更大的、跨文化的世界语境的召唤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当代中国人物画对于意境的呈现方法,甚或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话语体系。 此外,冯远在清华艺博展厅里展陈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人民和人性的关系,或者民众和人性的关系。人民、民众是集体性的、社群性的、国族性的,而人性是个体性的,同时又是普世性的。一位画家怎么把握一个集体性的题材、民族家国的题材,用一己视角把它呈现出来?我想《世纪智者》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和合之境,正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结尾里面所讲的“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斯望之”的那种理想。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六 97cm×60cm 2020年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冯远是新浙派画的第二代代表者,看他的作品,我们自然会回想起近现代以来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首先从思想上,它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题材上是新社会、新风貌,即人民性的,技法上是结合了写实手法和写意精神,这样一种结合,催生了冯远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 冯远的创作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来看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背景的文化语境下,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多元化是创作的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需要多方面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写实水墨人物是其中之一,不可或缺。第二,表现题材的需要。表现重大题材、表现重要人物、表现普通生活,写实的价值仍然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才会有20世纪乃至新世纪以来,冯远最早开创的重大题材历史画,这些作品将成为未来美术发展的经典或者代表作品。第三,写实水墨人物画还需要新的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展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我觉得拓展的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图像叙事的方式;第二是具体的实践语言。二者都可以从形式上拓展水墨写实人物画的空间。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七 97cm×60cm 2020年 范晓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冯远在理论上和艺术创作上都极具敏感性,这是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非常宝贵的前提和条件。纵观其艺术创作的历程,对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后期画的历史伟人,都体现了对底层人民处境的关怀。他表现各个阶层的人,都体现了一种总体精神的提炼,正是这样的凝聚,构成了一种宏大叙事当中的不空洞。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宏大叙事的创作,都是用图片构成的,如果没有对各阶层的真情实感,对整体精神的表现将是不够丰满的,在这种过程中,我们同时又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本人的存在,在这种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态度和温度。我们可以在作品中通过主题图示来辨识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笔意和笔法语言来体会艺术家所抒发的情感,但笔意形式和作品内容相结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融汇是很难的,这彰显了艺术家所要展现的时代精神的感人力量。相信冯远之所以有这么多鸿篇巨制,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是上述种种因素集合的结果。 冯远 世纪的智者 504cm×402cm 2015年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个概念的出现,其实是中国画追求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写实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在20世纪初叶,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写实反而成为中国画追求现代性的一种途径而出现的特殊概念。如果说写实人物画只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背景出现,它可能不会成为被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正是现实主义照亮了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道路。 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近4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为当代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可行性。具体到冯远的创作上,既有像《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的历史题材,也有《武昌起义》《星火》《黄河大合唱》等革命主题,还有现实主义以及民族风情等,他的创作题材很多样,尺幅也很巨大。从中可以看到他有坚实而强大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将单一的、具体的人物与社会的真实而确切的关联关系表现出来,体现出深远的历史视野、悲悯的人文关怀、深切的家国情怀、超脱的人文意趣以及博大的理想主义胸襟,向观众传递的是一种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正能量,这是他的作品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乃至振奋人心的内在因素。 冯远 公民 250cm×300cm 20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