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理”还得“文”为基
文/程流锁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人的学习和技术经验的总结,就靠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基础,进行充分表现,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这在我教授高中物理的经历中是深有体会的。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从磁铁与螺线圈相对运动使电流计指针偏转,揭示电磁感应现象,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再引申到穿过封闭导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引起感应电流,也顺理成章。但在教学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时,进展就比较困难。通过实验演示,定性分析,把楞次定律进行了句子成分的分析,并试图用一种简洁的语言代替,帮助学生理解咬舌、难懂的定律原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使楞次定律的教学比较顺利。
我首先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从它激起的磁场(新磁场)方向用右手定则来判断。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还要靠它与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关系来决定。接着用演示实验作出如下小结:
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措施是:‘与其反向’;
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措施是:‘与其同向’。
楞次定律原文如下: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为了便于通俗地解释,我把句子成分进行了如上划分:
主语——磁场;谓语——阻碍;宾语——磁通量变化;定语——感应电流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状语——总要。从而把定律简化为:磁场阻碍磁通量变化
进一步规定: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叫老磁场;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叫新磁场;老磁场磁通量增、减是原因;引起(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磁场是现象,是结果;磁通量的增加和减少,概括为变化,两个“就”字概括为总是。
这样定律就可简化为:
1、新磁场总要阻碍老磁场变化
2、电磁感应的结果总要对抗电磁感应的原因
强调阻碍并不是阻止,只是:
老磁场磁通量增加,新磁场与老磁场方向相反;(老增新反)
老磁场磁通量减少,新磁场与老磁场方向相同,(老减新同)
在解决了定律的概念后,再举多种多样的“变化”为例,进行分析判断,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此基础上,我参考多种材料,撰写了一篇《楞次定律的剖析和运用》论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1989年第三期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稿费110元),由湖北省图书馆函告我:此文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的权威学刊复印收录。通过此次教学,深切体会到学生要通过专注学习理科,向高层进取,必要打好文科基础。怪不得前几年一些理工科大学增加语文课,来对学生进行文科“充电”呢!
2025· 01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