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当时的秦国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是比较落后,经常遭到强国的欺负,秦国河西大片肥沃的土地被魏国强占。秦孝公力图改变贫穷落后的秦国局面,昭告天下贤士云集至秦国商讨国策。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各国精英汇集秦国,这些来秦国寻求机会的精英中,就有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
商鞅很快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以法办事,赏罚分明。他的变法深得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但改革方案遭到秦国贵族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损害自己的利益,百般阻挠。碍于压力,变法一时难以推行。
因为商鞅不是秦国人,没有背景,没有势力,更没有同僚,他担心这里的老百姓不相信自己,不接受新法。为了取得老百姓信任,让老百姓看到自己改革的决心,就想出一个妙计。
他命人在城南门竖起一根木头,宣布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赏黄金 10 两。10 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么轻的木头,谁都扛得动,哪用得了 10 两,会不会是戏言?看到告示,人们议论纷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人敢去尝试。商鞅见状,又将赏金提高到 50 两,大家更诧异了。就在此时,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跑出来说:我来试试,话音刚落,扛起木头就走,许多人也跟着看热闹。年轻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他 50 两黄金。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时间传遍了整个秦国大地,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他的威信由此迅速树立起来了,这才投身于秦国轰轰烈烈的变革洪流之中。
南门立木的故事,展现了商鞅的超人智慧,体现了他对改革的信念和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改革需要勇气和决心,只有言而有信,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秦孝公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竭力反对,商鞅劝秦孝公不要犹豫,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废除旧习惯老规矩,不必一味效仿古代。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奖励耕战”政策非常诱人,只要在战场上斩杀一个敌人,就可封官,如公士爵位,也可得到一座住宅,一顷土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奖励。当军功到达一定程度,即使父母是囚犯、奴隶,也可直接免除刑罚,提高相应的社会地位。战死沙场的,功劳会记在家人身上,使士兵无后顾之忧。
“奖励耕战”是秦国变强的根本,新法实施后,百姓辛勤劳作,粮食产量逐年攀升,为秦国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奠定了物质基础。奖励军功的举措,更加激发了秦人的热血与斗志,秦军在沙场上,奋力拼杀,所向披靡,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虎狼之师。
商鞅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行着新法。农业发展了,军事强大了,秦国打败了曾经欺负它的魏国。
接着,第二次变法开始实施,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进一步深入,如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统一度量衡制度等。朝廷可直接管辖到地方。集中力量办大事,朝廷后期修建郑国渠,那些大家族,豪门世家没有阻拦,才顺利完成了修渠。
新法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他们不敢公开抵制。可到了咸阳迁都时,在老师怂恿下,太子出来阻挠,这样就是触犯了法律,属于犯法行为,必须治罪。但不能直接施行于太子,就惩治他的幕后推手,也是真正的犯法者,这才割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给太子的另一位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这样强大的威慑力,促使新法得以顺利实施,秦都才实现了迁都之举。
其实,太子是无辜的,是保守派为了抵触改革派,把太子当枪使,太子成了冤大头。太子犯法一事,使百姓敬畏不得不服法,使百姓信服乐于服法,正因为商鞅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商鞅的二次变法,规定刑无等级,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宫贵族,凡是违法者一律依法治罪。这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思想的解放。它让秦国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商鞅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他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继位,商鞅失去靠山。当年,商鞅用酷刑惩罚太子的两个老师,等于当众羞辱了太子,太子和商鞅结下了仇怨,加之秦惠王主政和立场改变,贵族们不断给皇帝进谗言,公子虔带头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只有杀了商鞅,才能平息旧贵族的怨恨,稳固秦惠王的地位,在贵族们密谋下,一个时代枭雄便被扣上造反的罪名。落得一个百姓不敢收留、六国更不会收留的悲惨结局,最终这位秦国的大功臣,时代的风云人物,生命走到了尽头。
其实,在第二次变法后的战国时期,秦孝公时人赵良,曾劝商鞅隐退,放弃权利,归隐乡间,保全性命。如果不肯放弃权位,一旦秦孝公去世,新国君执政之日,也是他灭亡之时。这些忠言逆耳的话,可惜商鞅根本没听进去,更没有采纳这些建议,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权力。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立位。商鞅大祸临头,最终尸体被车裂。
商鞅之法,虽历经坎坷,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塑造了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风貌,不仅贯穿整个秦国历史,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思想印记。
在被旧俗与陈规束缚的那个时代,商鞅挺身而出,砸断了腐朽的枷锁。他的法令,如同一股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活力与创造力。他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无数有志之士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他推行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的力量坚不可摧。
然而,变法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必须具有必胜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面临着来自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但商鞅不曾退缩,他坚信变革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阻碍。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样评价商鞅: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这首诗,赞扬了商鞅取信于民,鞭挞复辟势力的行为,颂扬了变法精神。
回望历史,商鞅变法的那段动荡岁月,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感慨。置身于兵器、农具与竹简之间,真切感受到商鞅变法带来的力量。商鞅以他的智慧、勇气、胆识和举措,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威名,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苗晓瑛,陕西长安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长安作协理事、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政协长安文史员。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电子媒体发表散文随笔数百篇。出版散文集《青青潏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