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东|燕子冢名人墓后故事
张效东 蓝田文化研究
【蓝田历史人物“墓后故事”】
燕 子 冢
——被亲妈害惨亲爸逼死的
废太子临江王刘荣
文 / 张效东
【编者按】在牛兆濂主纂的民国《续修蓝田县志》的“土地卷・名胜古迹”条目中,重点记载了散布于蓝田大地的 31 座(处)历史名人陵墓。这些陵墓的主人,除了上古传说中的始祖陵尊卢氏、华胥氏二陵外,其余的或是帝后皇族、将相大臣,或是知名乡宦、地方名人。每一座墓葬背后,都蕴藏着墓主作为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行为举止、丰功伟绩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他们的命运与所处时代息息相关,成为我们解读历史、探究地方文化的生动素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这些墓冢,除了极少数几处,其余都已平毁不复存在。近些年,笔者抽暇实地考察了其中 10 余座(处)古墓葬的现状或遗址,同时广泛搜集、仔细梳理了古籍文献和史志中关于墓主人的记载,并撰写成文章。现在将这些文章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希望能带领大家一同探寻这些古墓背后的历史奥秘,重拾那些被时光掩埋了的“墓后故事”。
【县志记载】
临江王荣墓:在县东六里陈家岩村。史载,孝景帝(汉景帝)中元四年(前 146),临江王荣自杀,葬蓝田。燕数万为衔土置冢上。
【现地考查】
墓址位于三里镇陈家岩村一组村民何养生家后院,东经 109°21' 21",北纬 34°8' 50",海拔 494 米。据 1994年版县志记载:墓冢呈覆斗形,高 150 米(笔者按:此数字应为误记。笔者在现地考察时,当地老人回忆冢高有两层半楼房高,应约8米),面积 35×35 米。20 世纪 70 年代被平毁。
(GPS定位图)
【墓后故事】
刘 荣 其 人
刘荣(?~公元前 148 年),西汉宗室,汉景帝庶长子,汉武帝刘彻的兄长,母亲为栗姬。汉景帝四年(公元前 153 年)四月,刘荣被册立为皇太子。汉景帝七年(公元前 150 年)正月,随着栗姬失宠,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其弟胶东王刘彻被立为皇太子。两年后,刘荣因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被召还长安,遭受郅都严格审讯,最终自杀。
立 为 太 子
汉景帝于前元四年(公元前 153 年)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彼时,汉景帝 36 岁,登基为帝已 5 年。相较其父皇汉文帝 24 岁、登基不到 1 年就立他为太子,汉景帝此举显得不太寻常。故而有人猜测,汉景帝迟迟不立太子,一是可能对刘荣的表现不太满意,想观望刘荣的八九个弟弟中,是否会有更理想的太子人选;二是在等待薄皇后诞下嫡子。汉景帝的皇后是其祖母太皇太后薄姬的侄孙女,汉景帝或许迫于祖母压力,在皇后诞下嫡子前,不敢贸然立太子。直至太皇太后去世,才立宠妃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
无 错 被 废
刘荣担任太子不足 3 年便被废黜。实际上,刘荣并无过错,根源在于其不谙宫廷权力斗争的母亲栗姬,犯下两个致命错误。
其一,拒绝馆陶公主的联姻请求。
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这是个权欲极强的女人。刘荣成为太子后,刘嫖为家族权势富贵,向栗姬提议,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荣为太子妃。然而,栗姬厌恶刘嫖常向皇帝弟弟进献美女,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
如此一来,栗姬彻底得罪了馆陶公主。刘嫖转而将阿娇许配给十皇子刘彻,并与刘彻的母亲王美人结成对抗栗姬的政治联盟。此后,馆陶公主不断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同时夸赞王美人和刘彻。久而久之,汉景帝对栗姬也愈发不满。
其二,拒绝汉景帝的托孤。
一次,汉景帝生病,忧虑身后之事,便试探栗姬说:“我百年之后,希望你能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这显然是汉景帝期望她作为未来皇太后,能以社稷大局为重,维护皇族稳定。但妒火中烧的栗姬,不仅未领会汉景帝话语深意,执意拒绝,还出言不逊。汉景帝对此十分恼怒,心中对栗姬的怨恨更甚。
工于心计的王美人,趁机使出“火上浇油”之计。
其时,汉景帝废黜了一直未生育的薄皇后,依常理,新任皇后应是太子生母栗姬。就在此时,王夫人暗中指使一位大臣,上书请求汉景帝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见状,认定该大臣是受栗姬指使,顿时勃然大怒,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让你在我死后照顾其他妃子和儿子,你不肯,对当皇后却如此急切!
盛怒之下,汉景帝立刻将栗姬打入冷宫,并废黜了刘荣。栗姬最终郁郁而终。随后,汉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
自始至终,刘荣身为太子,未犯任何过错,就这么被废了。
被 逼 自 杀
失去太子之位的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封地在江陵,即现今荆州市。据当地县志记载,刘荣在江陵时,做了一些利民之事,如兴修水利、关心民生等。然而,厄运并未远离刘荣。担任临江王两年后,他再次撞到枪口上。这一次,他所犯的是“逾制”之罪——在扩建江陵王府宫殿时,侵占了祖庙之地。
在汉朝,每个诸侯国都建有供奉刘邦和汉文帝的庙宇,祖庙神圣不可侵犯,私占庙产更是大逆不道。但刘荣不至于无知到这种地步,为何会做出这种不知分寸的事情来呢?
其实,刘荣占用的并非祖庙正式土地,而是祖庙外围的闲置土地。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是否算“逾制”,关键在于皇帝的判定。可见,刘荣并未清醒认识到自身身份对于政局的敏感性。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 148 年),刘荣的宫殿尚未扩建完成,一封检举他占用祖庙扩建宫殿的状告信便递至京城。景帝大怒,即刻下令将刘荣召回京城问罪。据《史记》记载,刘荣出发时,刚登上马车,车轴就断了。江陵的父老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痛哭流涕地说:“我们的临江王再也回不来了。” 由此可见,刘荣在江陵还是得民心的。
但刘荣对父皇追责一事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他看来,此事并非特别严重,即便自己已非太子,仍是皇帝之子,父皇顶多为维护“祖制”,在众人面前责备几句,让他反省也就是了。然而,刘荣没想到,一进京城,还未见到皇上,就被直接关进中尉府。
负责审问刘荣的中尉郅(zhì)都,是有名的酷吏,也是汉景帝的心腹。面对郅都的严酷审讯,刘荣心生畏惧,请求见父亲和祖母一面,郅都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刘荣又请求郅都提供纸笔,以便写信向景帝说明情况并主动认罪,请求宽恕,郅都同样不予理会。
这下子,刘荣明白了:若没有汉景帝授意,一个小小中尉怎敢如此对待他?
绝望之下,刘荣在狱中自尽。
事 件 尾 声
临江王被逼狱中自尽,朝野震惊。刘荣的祖母窦太后一心为孙子报仇,强烈要求处死郅都。但汉景帝作为亲生父亲,其表现却耐人寻味。起初,他迫于母后压力,不得不罢免郅都官职,但没过几个月,便背着太后再次启用郅都为雁门郡太守。窦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直接罗织罪名,未经有司查证便将郅都抓捕。汉景帝欲赦免郅都,对窦太后说:“郅都是忠臣啊!” 窦太后回怼:“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 最终,景帝无奈,只得勉强斩杀郅都。
刘荣是汉景帝宠幸的栗姬所生的皇长子,犯下这一可大可小的过错,汉景帝明知郅都是双手沾满皇族鲜血的酷吏,却为何让他处理废太子刘荣之事,致其被逼自尽?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事件背后真正的 “主谋黑手”,或许正是刘荣的亲生父亲汉景帝。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但景帝不仅是父亲,更是皇帝。在他心中的天平上,亲情与社稷孰轻孰重,他自有权衡。汉景帝废皇长子而立年幼的皇十子刘彻,想必担心曾经拥立和亲近前太子的朝廷大臣和外戚仍在,谁能保证在他驾崩后,这些势力不会以刘荣为旗号,试图夺回太子之位或制造政治动荡,威胁刘彻的地位和未来朝政的稳固呢?
身 后 余 波
《汉书》记载了刘荣的身后事:他自尽后,葬于蓝田。数万只燕子衔着泥土,堆放在他的坟上,为他筑起高高的墓冢。刘荣不幸早逝且无子嗣继位,其封国因此被废除,封地归入南郡。
燕子衔泥成冢,这一情节应当源于民间传说,后被《汉书》采用,体现出刘荣颇得民心,百姓对他充满同情。
刘荣贵为太子,却无错被废,与大汉江山擦肩而过,最终被逼自尽,一切转瞬成空。这一悲剧结局令世人千古叹惋,有《临江仙・哀刘荣》一词为证:
曾立东宫承帝祚,
荣华转瞬成空。
庙垣侵地罪遭逢。
车轴折北路,
薄责困蛟龙。
魂断长安终饮恨,
蓝田埋骨孤踪。
燕衔泥土墓高封。
千秋思旧事,
荒冢泣悲风。
在村民何养生家后院
指认燕子冢遗址
【编者点评】
临江王刘荣的一生,恰似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剧。他本是皇长子,登上太子之位却又无辜被废,最终含冤而死。其母栗姬的短视与冲动,为他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汉景帝在亲情与皇权稳固之间的权衡,将他推向了绝境。刘荣的遭遇,凸显了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在那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亲情竟如此脆弱不堪。身为父亲的汉景帝,为了幼子刘彻未来的皇位稳固,不惜默许酷吏郅都对刘荣严苛审讯,哪怕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荣的悲剧,也是封建王朝权力角逐的缩影,无数皇室子弟在这漩涡中身不由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百姓们口口相传的燕子衔泥成冢的故事,与帝王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民间对刘荣的深切同情,更是对封建皇权下人性泯灭的无声抗议。临江王刘荣的悲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宫廷中权力、亲情与人性的复杂纠葛,让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感叹与反思。
参考文献
《史记・五宗世家》
《汉书・景十三王传》
《资治通鉴》
本期编辑:王西霞
蓝田文化研究
宣传蓝田文化,探寻历史足迹。 本公众号由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