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推车的记忆
蔡枝强
我的名字叫小推车。我有一个轮子,两条腿。轮子和两条腿呈等腰三角形。当不动时,轮子和腿支撑着身体,稳稳地站立。我身高二尺多,比轮子高一点。长一米多(包括小车把),宽二尺多。当行走时,只有轮子着地。我底盘比较低,离地一尺左右。车厢在轮子两侧,为装货蹭不到货物,在轮子两侧装有木牚。在装货物时,两侧重量要基本一致,否则,偏沉了,我就容易摔倒。有的地方称我为“鬼头车”。
有人说我是鲁班发明的,我也没去考证。我盛兴于解放前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出现,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从身背、肩扛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我运送货物更快捷和轻松。在农村,人们用我运送各种物资,如,肥料、柴草、蔬菜、粮食等生活用品。盖房时,运送土坯,砖瓦等建筑材料。也有人推我载着老人和孩子走亲访友或看病。我也随着主人交过公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供销社下乡送货也用我。你听,当时歌唱家郭松唱的东北民歌《送货郞》就这样唱的,“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由此可见,我在农村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用具,我炙手可热!
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用我为八路军运送过军粮和弹药。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跟随支前的老百姓。从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到打过长江去。我们穿过枪林弹雨,紧紧跟随解放军。我们运军粮、运军用物资,也护送过伤员。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前面有百万大军作战,后面十万老百姓推的推、拉的拉的小推车队。支前的小推车队伍长龙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也真正体会了一回 毛主席“全民皆兵”思想的巨大威力。
我生活在文安古洼,这里盛产芦苇和高粱秫秸。到了每年秋后,高粱和芦苇成熟,就开始收割。高粱秫秸和芦苇两米多高,用普通的鬼头小推车运送就不方便了。于是就衍出新型小推车,我们这一带称为“王八脖子小推车”。我的车上盘在轮子上面。身高一尺多,身长一尺多,车把一尺多,脖子有二尺。脖子是由两根二寸见方的长条木头组成。在运送比较长的货物时,在小推车脖子的前方戴个枷。枷的下方有圆孔,用一米长的棍子插入孔中。使得棍子在脖子左右两边一样长。另一根棍子插在摽在小车腿上的铁丝上。货物搭在两根棍子上,再用绳子把货物摽在小车两侧。就这样,两三米,甚至更长的货物都能用小车运送。芦苇是织席编篓、盖房等重要原料,高粱秫秸也是人们用于盖房的材料,除了本地人使用外,多余部分要运送到远处去销售。这时这种小车就发挥了特长。
我所生活的地方是文安大洼。此地人称是九河下稍。历代的文安洼十年九涝。俗语说“上游蛤蟆撒滩尿,文安大洼把水闹”。当地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历代的皇帝想治理,但束手无策。1963年,太行山脉山洪暴发,洪水淹了文安洼。党中央非常关注人民的安危。毛主席发表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于是正式拉开了千军万马根治海河的序幕。省、市、县,一直到公社都成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治河大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省海河指挥部统一调度,春秋两季在全省范围内治理大江大河及修建水库等大工程。另一部分人(也是大部分人)利用农闲时间,在全县之内进行地面工程。县域内开挖河道、沟渠。直到河、沟、渠纵横交错,,真正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才停止。河北是全国治河的缩影。治黄、治淮等工程同时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进行。据有心人统计,十多年的时间里,把挖过的沟、治过的河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两周。彻底把洪涝治理到了可控范围。我所在的文安洼再也没有闹过洪水。2023年,山洪暴发。文安洼只损失了泄洪道内的财产和庄稼。这是因为有根治海河的老底子,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党员、干部、群众的坚守的结果。
根据治河的需要,我又变身成了小平推车。我身高一尺多,在车轮上面的身体是个平台。平台上是用半尺宽的木板或铁片三面围起的车斗。车斗长二尺多,宽二尺。小车把有二尺,在身体后面。别看我其貌不扬,我曾跟随治河大军走南闯北。东挡西杀。小伙们在我身上装上像小山一样的土堆,快步如飞。无论多大的工程,都在我和治河大军的配合下胜利完工。
那时候的劳动场面,治过海河的人都有体会。那真是人如潮,旗入海,干劲高涨一起来,感人至深。有首诗歌这样写道:满天朝霞满天旗,
新开河道长千里。
人如潮涌车轮滚,
移山倒海如卷席。
人民自有回天力,
牵着龙王东海去。
在根治海河的劳作中,我又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无比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有幸也曾是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机械化和高科技的普遍应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挖河有挖掘机,运土有大卡车。我彻底被解放了。我被放置在闲屋一隅。在农村偶尔还可以找到伙伴。我完成了使命,这一生我无怨无悔,并为我做过的事业感到自豪。
2025年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