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为2025年1月18日庆祝‘’中国春节申请非遗质文化遗产成功‘’而作。
过年
文/心海
小时候最盼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假期……过年,可以纵情的玩乐嬉戏。到吃饭的时间才回家,也不会被大人骂。
随着年纪的增长,年味儿好像变了味道,少了嬉戏玩乐,多了责任和担当。小时候过年时,跟着大人烧火蒸馒头,一锅一锅的大白馒头出锅,蒸汽充盈了整个的房间,如入仙境,炒花生,炒瓜子儿,炖大肉,那浓浓的烟火气弥漫着整个房间。馒头的麦香,瓜子儿的馨香,炖肉的淳香……各种的香味儿在空气中混杂着交融着,冲散了所有的烦恼与不快。那时候累并快乐着,满满的欣喜和幸福感在心头。大年三十儿和初一跟着母亲摆供品,也是一种很幸福很享受的事儿。一年下来,庄稼人带着丰收的喜悦,虔诚的供奉,感恩祖先庇佑,感恩天地馈赠。那种虔诚,现代的年轻人大多是不懂的。曾经的我也不大懂,认为那是迷信,后来长大些才懂得其实那是一种感恩,一种信仰,一种希冀——感恩天地的馈赠,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感恩先人护佑,希望来年平安顺遂,感恩党和政府政策好,希望国家富强,小家富有。
母亲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富强,才有百姓幸福和安康的好日子。‘’那一盘盘的水果和带着红点的大白馒头,切得整齐的白菜丝豆腐块儿,金针,木耳等等,不仅仅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今年收成收的汇报和对来年丰收的向往。那挂在脸上的幸福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上供神知,供品人吃。过年是一件那么虔诚与美好的事情。
长大了,经济条件好了,却变了观念,把一些风俗习惯当成繁文缛节摒弃,也曾经被当成除四旧破迷信废除,大盘的供奉多被陆陆续续取消了。过年形式上着实越来越简单,肢体上越来越轻松。轻松悠闲之余却好像少了什么,时常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了过年的感觉,生活也就好像缺少了奔头儿。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端午、中秋两个大节日被外国申遗成功‘’对国让的触动很大。国家也更加正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各级领导人积极筹划布置,大力发展文旅行业。终于,终于在2024年底,2025年元旦前夕,‘’春节‘’被我们‘’中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遗。全国上下欢欣鼓舞,全国各地开展了大大小小的欢庆活动。这真是‘’漫天烟火满街灯,人潮如流车成龙。繁星点点如灯似火,快乐安康呈兴隆。各地的灯展, 花会.联欢会竞相开放。涌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
贴窗花,贴对联儿,放鞭炮,除旧迎新,这些传统的仪式感更是必不可少的,卖窗花,对联的摊点布满大街小巷,。‘’年‘’味儿十足。大年三十儿晚上,剁馅儿,和面,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那可是中国年必不可少的‘春节’活动。
当新年的钟声敲起,热气腾腾的水饺儿就出锅儿了。我们还是习惯的,首先在桌上摆5个碗,每个碗里放5个饺子,然后在旁边整整齐齐的摆上5幅筷子。那是敬祖先敬天地。更是对党和政府赐予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的感谢。在鞭炮声中,在欢乐声中,在春节晚会的倒计时声中,在家人们相互问候,新的一年就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