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峰
题记:我的父亲苦难一生,当他晚年重病,我作为那个困难时期的一名军人,既没时间陪同尽孝,也没多少能力去救治,铸成我一生遗憾!父亲离开我们20年了,每每想起倍觉心痛!今天偶然听到《思念陪着鸿雁飞》埙的独奏曲,那如泣如诉的乐曲,又勾起我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哀音携梦绕林泉,
一曲恸伤南飞雁。
残月愧对慈恩魂,
惟留风烛泪涟涟!
一一乙巳年正月于惠州
【诗说(1)】
在乙巳年正月的一个静谧夜晚,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诗人,偶然间听到了一首埙独奏《思念陪着鸿雁飞》。这如泣如诉的乐曲,宛如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他内心深处那扇紧闭已久的情感之门,勾起了他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哀悼。在这份深情厚意的驱动下,诗人以诗意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父亲一生的追忆与遗憾,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那份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一、题记:苦难一生的父亲与未尽的孝道,诗人的题记简短而深情,他直言不讳地讲述了父亲一生的苦难以及自己在父亲晚年重病时,作为一名军人的无奈与遗憾。作为子女,未能陪伴在病重的父亲身边尽孝,也未能提供足够的医疗救治,这成为了他一生的痛楚与遗憾。这段题记不仅为全文奠定了悲情的基调,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 二、乐曲引发的情感共鸣《思念陪着鸿雁飞》这首埙独奏,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埙,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乐器,以其低沉而悠长的音色,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鸿雁南飞时的哀鸣,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与孤独。这种情感与许峰对父亲的思念不谋而合,使得他在听到这首乐曲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三、诗意盎然的情感表达在诗文的主体部分,诗人以诗意的语言,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他写道:“哀音伴梦绕林泉,一曲恸伤南飞雁。”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乐曲的哀婉动人,也暗含了诗人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哀悼。接着,他又写道:“残月愧对恩慈魂,惟留风烛泪涟涟。”这两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愧疚与遗憾,以及自己在父亲离世后的悲伤心境。诗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离故乡千多里路,且他自己己近7旬,用南飞雁、残月、风烛几个词隐喻诗人自己,生动而贴切,意味深长。
四、结语:永恒的思念与无尽的哀愁诗文在结尾处并未给出明确的结论或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而深沉的方式,将许峰对父亲的思念与哀愁延续到了读者的心中。这种结尾方式不仅符合诗人的身份特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父亲那份永恒不变的思念与哀愁。
五、赏析总结诗人的这首短诗,以其深情而诗意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哀悼。他通过题记、乐曲引发的情感共鸣以及诗意盎然的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情感世界。同时,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埙这一古老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独特魅力。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怀念与哀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学会感恩与珍惜。(邓三君)
【诗说(2)】
近日,读到了著名诗家许峰老师新近创作的一首标题为《怀念父亲》的诗:“哀音携梦绕林泉,一曲恸伤南飞雁。残月愧伴恩慈魂,惟留风烛泪涟涟。”打眼一看,这就是一首极度思念、愧疚、哀痛的感伤诗。
离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故亲的清明节还有些时日,作者何以如此伤感急早写出这样一首怀父之诗呢?诗的小序《题记》告诉了我们缘由:“我的父亲苦难一生,当他晚年重病,我作为那个困难时期的一名军人,既没时间陪伴尽孝,也没多少能力去救治,铸成我一生遗憾!父亲离开这个世界20年了,每每想起只有心痛……!今天偶然听到一位老师埙独奏《思念陪着鸿雁飞》这首曲子,那如泣如诉的音乐,又勾起我对父亲的无尽思念。”看来如泣如诉的音乐是作这首诗的由头,也仅仅是个由头而已,思之久,痛之深,愧之多,念之切,才是作者写这首诗的真正动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已故父亲的久久思念及无法弥补侍亲遗憾的情感。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沉重,通过音乐《思念陪着鸿雁飞》的触发,作者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和表达,才形成了这首堪与历史上一些著名怀念、感伤诗相媲美的《怀念父亲》。
思念伤感极强。诗的情感非常强烈,充满了对父亲的怀念和自责。每一句都透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未能尽孝的愧疚。
“哀音携梦绕林泉”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与父亲的灵魂相遇,哀伤的音乐与梦境交织,形成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一曲恸伤南飞雁”,通过南飞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无法尽孝和对父病的无奈之痛,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作者父亲在湖北蕲春老家,他本人在驻广东的部队,“南飞雁”就是指远离家乡为国尽忠的作者自己。在诗的小序中明白的告诉读者,那曲用特别擅长表达哀婉伤感之情的乐器埙独奏的《思念陪着鸿雁飞》,引发了他的无尽的思念和伤感。诗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此刻极度思念和哀伤之心情。
意象运用精致。诗中运用了“哀音”、“梦”、“林泉”、“南飞雁”、“残月”、“恩慈魂”、“风烛”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残月愧伴恩慈魂”中的“残月”象征着不完整和遗憾,很可能是作者认为他自己也迈入病弱老年,已是“残月”,更能感同身受年老体衰的父亲当时的艰难和无助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和思念。
“惟留风烛泪涟涟”中的“风烛”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当年儿子在远方的老父亲是“风烛”;当年未能尽孝现在已失去父亲的老年的作者也是“风烛”,且因遗憾而成为“泪涟涟”风烛了,这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语言简洁力劲。这是许诗一贯的风格。该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没有多余的修饰,直击人心。既使用了古典诗的韵致和节奏,又不囿于格律束缚,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得该诗在表达现代情感的同时,也保留了古典诗的美感。 结构布局得当。该诗的结构紧凑,四句诗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篇章。从梦境到现实,从音乐到自然景象,诗的情感层次逐渐深入,最终以“泪涟涟”作为情感的爆发点,达到了高潮,一个因为国尽忠而未能为父尽孝,留下长久遗憾哀痛之情的人的全部内心活动跃然纸上。其实这也是许多共和国军人的共情同憾,忠孝难能两全,军人的牺牲奉献也包括了军人家属亲人的牺牲奉献。作为军人出身的我和众多战友们,以及三观正确且有家国情怀和悲悯之心的广大读友们,必然读之能感同身受,感人至深,引发共鸣,引人深思。 《怀念父亲》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的诗歌,通过音乐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弥补的遗憾。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序的补充使得诗的情感更加真实和具体,增强了读者的认同度。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成功且属上乘的怀念和感伤之作,能够引起读者对亲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品读赏学许诗,也引发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故以旧作献丑结束:
七律·父亲节吟(新韵)
文/德音如江
终南默立不闻言,先考英魂化做山。
地陷东南峰却在,天倾西北父难还。
愧为人子失行孝,恨向无常未去寒。
惊见千金节庆日,余思飞远泪涟涟。
(孙德江)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邓三君,长期从事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先后出任过《惠州商报》副总编,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渡口》《品读》《愿是盘中一粒盐》等散文、文艺评论,新闻教程著作10余部。 孙德江,网名:德音如江,陕西宝鸡人,常居西安或南京。1972年应征入伍,2014年军队退休。近年有5部格律诗集出版,在微刊发布诗词千余首,多次获诗赛奖励。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郑州诗词学会、南京横塘春风诗社、军旅“铁血狮群”诗社会员。主编:洪新爱
组稿、制作:放飞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部分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