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蛇的正面象形。这种形态重点突出三角形的头和两只眼睛,弯曲的身体,由此演化出了“虫”字。
古文里出现的“虫”指的就是蛇。陕西人把蛇叫“长虫”,其他地方也这么叫,盖因于此。而我们常说的昆虫的虫应该是“蟲”,三个虫叠加在一起表示多,后来蟲简化成了虫,昆也有众多之意,所以昆虫是指众多生活在一起的虫子,我们常见的蚂蚁、蜜蜂等社会性群居动物都是昆虫。
第二种,是蛇盘起来的象形。演化出的字是“它”,“它”字是蛇的本字,表示一坨、一堆、一团等意。“它”做了代词之后,其本意逐渐淡化,但与“它”相关的字仍隐含一坨、一堆、一团的意思。
比如,一坨屎(极像蛇盘起来的样子)、秤砣(团在一起的重物)、驼峰(背部有一坨肉)、鸵鸟(背部似乎也有凸起)、大雨滂沱(如同一盆一盆往下倒的雨)、船舵(也是盘起来的造型)。
第三种,是蛇张大嘴巴的象形。突出嘴巴和舌头,逐渐演化成“巴”字,专指嘴巴极大的巴蛇。“人心不足蛇吞象”指的就是这种大嘴巴的巴蛇。
现代汉语词汇里多数与“巴”相关的字大概都有张大嘴巴凝视的象形。嘴巴、下巴就不用说了;巴结、巴望是不是有张着嘴巴乞求、凝望,甚至贪婪的眼神;巴在地上(墙上、树上)专门指那些爬行动物一动不动注望前方的神态;甚至常吃的锅巴其实就是粘在锅底糊状物受热后开裂(张嘴)的样子,没想到却成了美食。
也有学者认为地支第六位“巳”也是蛇的象形演化出来的一种字形,个人认为还有待于商榷。
第四种,是蛇伸长拉直的象形。突出头和分叉的舌,逐渐演化成“也”,所以,也字也是蛇的本字之一。
与“也”相关的字都隐含其意,表示拉长延伸、延绵不绝、持续不断的意思。比如,土地的“地”,很多土块堆积在一起才是地,可见土与地是两个概念。池,指护城河,护城河围绕城墙持续不断,故而称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中的池就是护城河。拖车、拖把、拖延、拖着尾巴,其中的拖有牵引、拉动、延宕之意。施工、施行中的“施”其实就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工作完成一项工程或一件事情。毛主席诗词有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其中的逶迤表达连绵不断的意思。
另外,“也”极似女阴的象形,表意繁衍之地,生生息息,世代不断。
由此可见,蛇的本源字有四种,分别虫、巴、它、也,是由蛇的四种象形演化而来的,虽然字义随着汉字的发展而有变化,但与蛇有关的本义则继续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