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雪》的明断暗续
文/毋东汉

最近相传,网络上有个所谓的“知名作家”冒天下之大不韪,说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下阕“脱题”了,没写“雪”。我就纳闷:这么显而易见的硬伤,难道当年周恩来、柳亚子、陈布雷、蒋介石都没看出来?后来,陈毅、郭沫若讲解此词都忽略这么严重的问题?这么低级的错误,竟犯在人民领袖身上,岂不惹仇家耻笑?其实,咱主席并没弄错,而且极为巧妙。而这位“知名作家”,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么是别有用心,否则就是枉为“知名”,或是欺世盗“名”。他以为自己比毛主席还能行,真是飞机上撂像片,丢人不知道高低!
我们先回顾《沁园春.雪》的诞生经过。1936年2月,毛主席领导红军准备东征渡黄河抗日,在清涧县高杰村镇高家坬塬看地形,那天刚下了薄薄一层雪,主席看到秦晋高原的起伏沟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捂山岭沟岔的原型启发,人民领袖的抒怀灵感,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储备,激发他写景抒情的冲动,回到袁家沟土窑洞,伏在小炕桌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词篇《沁园春.雪》。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应邀赴重庆谈判,爱国诗人柳亚子索句,毛主席抄这首词相赠。柳亚子连夸三声“好气派”,并说:给蒋介石十年时间,他也写不出来。这首词先在《新民报》发表,周恩来同时期在《新华日报》发表。这就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爆炸,鼓舞了人民大众和共产党人,同时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征求陈布雷对《沁园春.雪》的看法,陈布雷说是“气吞山河的佳作”。蒋介石就布置重庆的反动文人都写《沁园春》,企图压倒《雪》,结果,由于文人们缺乏人民领袖的胸怀,缺乏秦晋高原原型启发,缺乏渊博文史知识,以惨败告终。后来笔者读过那些反动文人的词,大多是粗豪的漫骂之作,很不风雅。笔者曾任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亲临高家坬塬畔,站在毛主席当年留有足迹的地方,看秦晋高原的山岭沟岔,如人大脑沟回,纵横交错,露出黄河一角,感慨主席的思路辽阔,境界高远。怪不得词中《沁园春.雪》,堪比小说中的《红楼梦》。
言归正题,《沁园春.雪》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历数各朝英雄,风流人物应数当代。上阕写雪景,下阕因景抒情;上阕破茧,下阕飞蛾;上阕烘云,下阕托月;上阕写江山如此多娇,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上阕搭台,下阕唱戏,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何错?
所谓“知名作家”者,若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实在缺文化,读初中时上语文课心不在焉。该不会没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按“知名作家”说,《岳阳楼记》前半部写岳阳楼的景色和阴晴变化,“春和景明”“淫雨霏霏”。后半部“脱题”了?写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脱题了?范仲淹用的是明断暗续的写作技巧,从字面看,题为《岳阳楼记》,后半部写的是忧乐观,脱“楼”之题了。实际上,写楼景阴晴,是铺垫,写忧乐观才是宗旨。同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也用的是明断暗续的写作技巧,下阕离开雪景写人,好像“断”了,实际如层层剥笋,“续”着呢!有了雪景衬托的江山之美,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史英雄“俱往矣”,数当代英雄,有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因为他是人民领袖。
读毛主席诗词,不难发现,他老人家诗词中抒情主人公,除了给杨开慧写的几首,诗词中的“我”指他本人以外,其余的诗词中的“我”皆为大“我”,不是小“我”,不是指红军战士,就是指全体人民,全体共产党人。《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也一样,指的整个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也是大“我”。
《岳阳楼记》能用明断暗续手法,《沁园春.雪》为什么不能用?某“知名作家”是双重标准、故意瞎说,还是缺乏知识?若是缺乏知识,我再斗胆给“知名作家”科普一下:诗文的题目其所以叫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从眼神并不知道全部内心活动。就像窗囗,你可以窥视,但也不能掌握屋内全部情景。谁说题目是雪,就不能写因雪而涉及的人?照你这逻辑,《白鹿原》只能写自然风光,白嘉轩就写不成?再写就脱题了?岂有此理!
打着学术研究旗号,吹毛求疵,故意找茬,行攻击、否定毛泽东思想之实,用心恶毒,行为卑鄙。我希望某“知名作家”不在此列,只是认识有偏,不必有挨噘的感觉。笔者言多必有差,意见仅供参考,可以反批评。虽不相识,咱们也许可为舞笔弄文的朋友,有机会一起茶聊。
2025-2-21-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