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诗鬼”李贺
走出故乡,走向长安
文/郝加献
(一)长吉鬼才的鸿鹄大志
诗鬼李贺,字长吉。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李贺与李白非凡,并驾齐驱。
生命只有27岁。
留下200余首诗歌和一段短暂的人生传奇。
河南府谷昌所在的福昌县,因隋代连昌行宫建于此地而闻名遐迩。这里风景秀丽,山水草木别有景致,是洛阳附近的一处名胜。
公元790年,福昌县谷昌乡,今天河南宜阳,一户李姓人家的宅院内,一名男婴顺利落生,与正常的婴儿一样,没有惊天动地。
婴儿的父亲李晋肃看着襁褓里的这个有些羸弱的新生命,为他取名李贺,字长吉,来庆贺自己老来得子,更希望他能够吉祥平安,万事顺遂。
李家祖籍陇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晋肃,是大诗人杜甫的表弟,同样有着不俗的文学造诣。
杜甫曾在留给将要入蜀的李晋肃的离别诗中写道:凭将百钱卜,漂泊问君平。
殷殷嘱咐:蜀地路险,唯愿你一路平安。
文化基因,耳濡目染,李贺从小就对读书作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显露出非凡的天分。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这首名为《竹》的诗,在表述李贺的高远志向。
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竹子可以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李贺这颗刚刚破土萌发的幼笋,遐想与憧憬着茂林修竹、遍山翠绿、无限美好的未来。
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施展抱负,成为少年李贺的从业规划、人生理想。
李贺自幼身体羸弱,便把兴趣和精力都用到了读书上面,于书本中汲取养分,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
在父亲的要求和带动下,李贺时常放下书本进入昌谷的山林中游学,在四季轮转中增长见识。
他每有所感便记录在纸条上,放入随身携带的诗囊中。回到家,李贺又挑灯整理一条条的文字,一次次的感悟。他以异于常人的勤奋,拥有了远超同辈的文采。
读书与游学尽管很辛苦,但李贺很快乐,昌谷的灵秀山水滋养了李贺的童年和少年。 (二)少年天才遇到了千里马
父亲李晋肃去世,这美好的一切发生了改变。他当时才16岁。
身为家中长子,李贺不得不在痛苦中快速成长,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三年守孝,李家依靠父亲积蓄生活的日子逐渐陷入困顿。他只能拖着羸弱的身体,下田耕作,支撑着勉强度日的家庭。
丧父的痛苦,生活的困窘,犹如天边翻滚的乌云,浓稠如墨,气势汹汹地扑向这位少年。
李贺用诗作出回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荒漠平沙万里,犹如皑皑白雪;燕山连绵起伏,如钩弯月当空。
何时给坐骑戴上金络头,趁着秋高气爽,驰骋疆场,建立功勋?
从未离开昌谷的李贺以自己不凡的想象,将生活的苦难,幻化为塞外壮美的风光,他把自己比作壮硕而无主的骏马,渴望遇见一位伯乐,肆意驰骋在大漠荒原之上。
他叩问苍穹,伯乐在哪?梦想何时成真?
李贺不能预知,伯乐在悄悄走近他。但他相信自己。
807年,韩愈为躲避流言诽谤,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任国子博士。
韩愈每每收到的诗文大多平淡无奇,他随手弃置一旁。这天黄昏,劳累了一天的韩愈刚刚送走客人,侍从又送来了一叠诗稿。
本不抱期望的韩愈,只看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目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要把城墙摧倒;阳光照射在鱼鳞般的铠甲上,金光闪烁。
万木萧萧的秋色里,号角声声,响彻长天;暮色中边塞战场上,血凝大地,被落霞染成了暗紫色。
寒风翻卷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隆恩与赏赐,战士们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读罢,韩愈热血沸腾,击节赞叹,赶紧让侍从把李贺请进屋内。一位文坛巨匠,一位长吉鬼才,在这一刻相遇,相谈甚欢。
得知李贺从未去过塞外,《雁门太守行》完全是他的想象之作,韩愈惊讶之余,更起了爱才之心。
李贺终于遇到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在韩愈的引荐下,李贺结识了不少洛阳城中的朋友,他以诗会友,因诗才而声名渐显,不时有慕名前来求诗的乐工,登门拜访,更有达官贵人以酒宴相邀。
众人的追捧并没能迷惑这位年轻的诗人,他知道,仕途才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眼前的名望只是在为通向仕途造势。
为了便于交流,李贺搬到了洛阳城南的仁和里居住,登门拜访的韩愈与皇甫湜,华丽的衣冠,卓绝的风姿,更是令李贺心向往之,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自己就像垂翅的小鸟依附上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将变作大龙。
李贺直言不讳地对韩愈表达了自己想要步入仕途一展抱负的志向,韩愈也对身边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充满期待。 (三)李贺要破例,把自己的名字刻到凌烟阁上
三年过去,服丧期满。810年秋天,在河南令韩愈的鼓励下,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凭借工整的13首乐府组诗,李贺顺利通过考试,拥有了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距离金榜题名的时刻,只差最后一考。
庆功宴后不久,李贺便与亲友告别,早早动身前往长安,提前准备来年的礼部春闱。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宦官专权,王公贵族只知道宴饮作乐,寻仙问道,全然不顾百姓疾苦。
从洛阳到长安的路途虽短,李贺却亲眼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犹如泰山一样压在百姓身上。
这位少年不禁吟诵出自己那位远亲杜甫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身为李唐宗室后裔,李贺的心境悄然发生变化,他参加科举考试,不只是为自己谋取官职施展抱负,还想要挽救这个行将腐朽、摇摇欲坠的王朝。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为什么不雄腰佩戴武器,冲锋陷阵,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有哪一位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李贺这个瘦弱的书生,要破这个例,把自己的名字刻到凌烟阁上。
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李贺走进了长安这座雄伟的帝国都城。 【作者简介】郝加献,1962年出生,北京密云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2022年2月录入百度百科。
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历史文化散文分别荣获鲁迅文学杯、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
曾出版《我读毛泽东诗词》《玉女之殇》《中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