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癸卯冬月初二晚雷雨大作有感(外一首)》谭德国
冬月初二舞金鞭,雷雨大作惊心魄。
寒夜冷风袭来猛,忧思重恐裹寂寞。
七绝·癸卯冬月初二夜雨雷雪至天明(新韵)
谭德国
昨夜惊雷到旦明,今晨寒玉裹松竹。
愁思鸟兽藏何处?若似人心早筑屋!
这两首诗均创作于癸卯年冬月初二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描绘了冬夜雷雨及次日晨雪后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癸卯冬月初二晚雷雨大作有感(外一首)》开篇“冬月初二舞金鞭”,运用比喻手法,将闪电比作舞动的金鞭 ,形象地展现出闪电划破夜空的凌厉气势,为“雷雨大作”营造出震撼的氛围。“雷雨大作惊心魄”直接点明雷雨的强烈程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面对这异常天气时内心的震撼。“寒夜冷风袭来猛”进一步渲染环境,寒夜与冷风的猛烈,从触觉角度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也为下句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忧思重恐裹寂寞”则直抒胸臆,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诗人的忧愁、恐惧和寂寞之感被无限放大,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七绝·癸卯冬月初二夜雨雷雪至天明(新韵)》中,“昨夜惊雷到旦明”承接上一首的雷雨,强调雷声响彻整夜,突出其持久。“今晨寒玉裹松竹”描绘出第二天清晨的景象,一夜之间雪落,松竹被雪覆盖,“寒玉”一词用得精妙,既写出雪的洁白晶莹,又传达出寒冷的感觉,展现出雪后清晨的清冷与宁静。“愁思鸟兽藏何处”,诗人由眼前雪景联想到鸟兽,在这寒冷的雪天,它们不知藏身何处,这种担忧体现出诗人的悲悯情怀。“若似人心早筑屋”则以新奇的角度收尾,将鸟兽与人心对比,认为人心早早有房屋可以躲避风雪,而鸟兽却无依,在这种对比中,含蓄地表达出对自然生灵的同情,以及对生命境遇的思考。
***
这两首诗通过对特殊天气下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巧妙地融入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悟。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
一、整体意境与情感表达
1. 第一首
意境营造
首句“冬月初二舞金鞭,雷雨大作惊心魄”描绘出冬月初二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本应是平静的夜晚,却雷雨大作。“舞金鞭”这种表述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想象,也许是雷电划破夜空如同金鞭舞动,给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感和奇幻色彩。
次句“寒夜冷风袭来猛,忧思重恐裹寂寞”进一步渲染氛围,寒冷的夜晚加上猛烈的冷风,让诗人内心的忧思更加浓重。这种忧思在寒冷和寂寞的环境中被放大,“裹寂寞”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忧思与寂寞相互交织的状态。
情感内涵
诗中表达出一种孤独、忧惧的情绪。雷雨和寒夜的环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可能是对生活的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者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2. 第二首
意境营造
“昨夜惊雷到旦明,今晨寒玉裹松竹”写出了从昨夜到今晨的时间跨度,惊雷持续了一整夜,早晨看到被冰雪覆盖(寒玉指代冰雪)的松竹。松竹在冰雪中的景象既有一种坚韧的美感,又暗示着寒冷的严酷环境。
“愁思鸟兽藏何处?若似人心早筑屋!”这两句通过鸟兽寻找藏身之所,联想到人心也应该有所依靠。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象成为了引发思考的媒介,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索氛围。
情感内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思考和对安定、依靠的渴望。看到鸟兽在恶劣天气下需要藏身之处,进而反思人心也需要一个心灵的“屋子”来抵御外界的风雨,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二、艺术手法
1. 第一首
对比与烘托
诗中用雷雨大作的剧烈和环境的寒冷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忧思。雷雨的动态和寒冷夜风的猛烈,与诗人内心的不安形成一种呼应关系,通过外界环境的恶劣来强化内心的情感。
独特的意象运用
“舞金鞭”这个意象比较独特,将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诗歌在传统的雷雨描写中有了一种新奇感。
2. 第二首
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联承接了冬夜雷雨的景象,颔联转折到今晨的冰雪景色,颈联进一步由景生情,从鸟兽的藏身之处联想到人心,尾联合到对心灵依靠的思考上,结构较为严谨。
设问的运用
“愁思鸟兽藏何处?若似人心早筑屋!”采用设问的手法,先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自己作答,强调了人心需要构筑依靠的观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语言特色
1. 第一首
语言较为直白质朴,如“忧思重恐裹寂寞”直接表达出忧思和寂寞的情绪,没有过多的修饰,但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受。
用词上,“舞金鞭”“寒夜冷风”等词语比较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画面感。
2. 第二首
语言简洁凝练,“昨夜惊雷到旦明,今晨寒玉裹松竹”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了从昨夜到今晨的时间变化和景象特征。
“寒玉”一词用得较为精妙,既形象地描绘出冰雪的晶莹剔透,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