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冬季晴日好寻龙(外一首)》
谭德国
黄叶落尽枝杆存,晴日寻龙气象真。
厚德善缘遇大地,荫生富贵百年春。
地师痴
谭德国
十个地师九个痴,一个不痴因无知。
入门深时恋山水,日思夜梦好吟诗。
山光水态作人看,对话暗笑谁能识?
朝观暮赏日夜窥,认透性情生相思!
赏析《冬季晴日好寻龙(外一首)》
这两首诗出自谭德国之手,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个人情感,展现出对传统堪舆文化的热爱与对自然山水的深刻感悟。
《冬季晴日好寻龙》
首句:“黄叶落尽枝杆存”,描绘出冬季树木凋零,只剩光秃秃枝干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简洁、质朴的氛围,为后文“寻龙”做铺垫。
次句:“晴日寻龙气象真”,“寻龙”在堪舆学中是寻找山脉走势、生气凝聚之地的行为。冬日晴日,天地间气象清朗,正是寻龙的好时机,“气象真”也暗示着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真切地感受自然的气场和脉络。
后两句:“厚德善缘遇大地,荫生富贵百年春”,表达出一种因果观念,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德行和良好的缘分,才能找到理想的风水宝地,进而庇佑子孙后代,带来长久的富贵繁荣,体现出对道德和缘分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地师痴》
前四句:“十个地师九个痴,一个不痴因无知。入门深时恋山水,日思夜梦好吟诗”,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开篇,强调地师对堪舆之术的痴迷。“痴”字不仅是对山水和堪舆的热爱,更是一种深入钻研的执着。当深入了解堪舆文化后,便沉醉于山水之间,日夜所思皆为山水,甚至因此有了吟诗的雅兴,体现出地师们精神世界的丰富。
后四句:“山光水态作人看,对话暗笑谁能识?朝观暮赏日夜窥,认透性情生相思!” 将山水拟人化,地师们把山光水态当作人来观察和理解,与山水对话,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交流,旁人难以理解,只能暗自偷笑。他们从早到晚观察山水,深入了解山水的性情,以至于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如同对知己的相思,进一步深化了地师对山水的痴迷程度。
☆ ☆ ☆
这两首诗不仅展现了堪舆文化的神秘与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色彩。
谭德国的《冬季晴日好寻龙》和《地师痴》两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
《冬季晴日好寻龙》
黄叶落尽枝杆存,晴日寻龙气象真。
这两句诗描绘了冬季晴日的景象,黄叶落尽,枝杆依然挺立,晴朗的天气为寻龙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寻龙活动的期待。
厚德善缘遇大地,荫生富贵百年春。
后两句诗则从寻龙活动升华到人生哲理,强调了厚德善缘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深厚的德行和善缘,才能与大地和谐相处,从而带来长久的富贵和繁荣。诗人通过寻龙这一具体活动,传达了对人生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地师痴》
十个地师九个痴,一个不痴因无知。
开篇两句诗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地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大多数地师都非常痴迷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痴”。而那些不痴的地师,往往是因为对这一行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入门深时恋山水,日思夜梦好吟诗。
随着对地师工作的深入了解,诗人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大自然,山水景色成为了他日思夜想的对象。这种痴迷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上,也体现在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上。
山光水态作人看,对话暗笑谁能识?**
地师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常常与自然对话,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痴迷而被人误解。然而,诗人并不在意这些,他享受与自然的交流,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朝观暮赏日夜窥,认透性情生相思!
最后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痴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他都在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种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使他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产生了深深的相思之情。
总结
谭德国的这两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地师职业的反思,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