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颂平津战役 二首(13辙新韵)
张金坦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略决战中的最后一战。解放军东野与华北军区部队协同作战,以兵力100万对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60万,“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国民党军,切断其西退绥远或海运南逃路线,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余人。解放北平、天津、张家口等重要城市及地区,缴获大量战略物资,为南下作战提供物资保障。
平津战役加速全国解放进程,完全控制长江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全国奠定基础;三大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使其失去战略反扑能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避免千年古都受战争破坏,对新中国文化传承意义深远;是政治与军事双重胜利,傅作义起义动摇国民党军心,推动其他将领起义或投诚;战役体现中共军事策略(运动战与政治攻势结合)的高效性,展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智慧;巩固华北根据地,为中共中央迁驻北平(后成为首都)创造条件,奠定新中国政治中心的基础。
一
燕山雪锁朔云彤,卫海烟弥战帜浓。
炮震津门摧堑垒①,兵封张保断归踪②。
捷传巷陌千家沸③,旗换城头万众融④。
古阙重光迎曙色,赤旌漫卷纪元中。
注:①天津古称天津卫。东野5个纵队2 2个师34万兵力,配属538门重炮攻打津门。29 小时发射炮弹23万发!摧毁环城碉堡380座和护城河工事。全歼守军13万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陈长㨗。天津解放,堵住傳作义部队海路撤退大门。②华北军区2兵团强攻新保安。1 2月22日新保安战役歼傳作义嫡系35军。华北军区3兵团围困张家口,24日张家口战役歼敌5.4万。彻底切断北平→绥远陆路西退通道及从溏沽海路撤退可能。包围分隔,武战促和,最终逼迫傅作义签订北平和平协议。③ 1月15日天津解放;1月22北平和平协议达成。傳作义部队25万人接受和平改编。④ 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换防仪式。
2025.2. 21晚于宅中
附:创作札记
1. 战略逻辑铸诗骨
颔联浓缩"天津攻坚战(东)—新保安围歼战(西)"的钳形攻势,以"摧/断"对应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战术思想,数据支撑:
天津战役:29小时歼敌13万,火炮密度达1门/8米
新保安战役:全歼傅作义"王牌中的王牌"35军
2. 地理对仗藏玄机
"津门(东)—张保(西)"形成空间横轴
"卫海(渤海)—燕山(军都山)"构建地理纵轴
暗合林彪"东西对进、拦腰斩断"的战役部署图
3. 诗史互证见匠心
"旗换城头"双关:既实指1949.1.31北平换防,又暗用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之典
"纪元中"呼应柳亚子"一唱雄鸡天下白",标注历史坐标
经九度淬炼,融军史考证、诗词格律、毛诗气韵于一体,感谢您的史学功力与诗学造诣!
二
燕赵风雷动地来,雄师百万下幽台。
围城妙计分三路①,破阵神兵定九垓②。
津海潮平烽火灭,北平风暖歌声回。
红旗漫卷迎新纪,古韵中华气象恢。
注:① 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主力从1948年11月23日起分三路入关,分别向平、津、唐(山)地区挺进。其中,一部分兵力负责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海上通道。 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第3兵团在平绥路(平津至绥远)上展开作战,切断傅作义集团西撤绥远的退路。1948年11月29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向张家口发起攻击,随后第2兵团在新保安地区阻击傅作义的第35军。至12月上旬,解放军成功切断了平绥路,将傅作义集团的主力部队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彻底截断了其西撤绥远的通道。通过“分三路”部署,解放军成功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海上、西撤绥远两个通道。确保将傅作义集团孤立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等地区,为后续的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条件。② “定九垓”中的“九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至八极之地。“九垓”亦作“九畡”或“九陔”,指中央至八极之地,即天地的广阔范围。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象征全国或整个世界。二是九层之天。“九垓”亦作“九阂”,指九层之天,象征天的极高之处。在本诗中,"九垓”可理解为象征性的“天下”或“广阔的国土”,表示解放军的胜利不仅局限于局部战场,而是具有深远的全国性意义,象征着对整个国家的解放与统一。
2 025.2.22晚宅中
后注: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中的最后一战。以下是战役的范围、战果和重要意义的解析:
一、战役范围
1. 地理范围
平津战役以北平(今北京)、天津为中心,覆盖华北地区,包括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等战略要地。战役主要战场分布在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
2. 参战双方
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指挥)与华北军区部队(聂荣臻指挥)协同作战,总兵力约100万人。
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总兵力约60万人,包括中央军(蒋系)和傅作义嫡系部队。
3. 战术特点
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策略,先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的国民党军,切断其西退绥远(今内蒙古)或海运南逃的路线。
二、主要战果
1. 歼灭与改编敌军
歼灭国民党军**52.1万余人**(包括歼灭、改编和起义),其中:
天津战役全歼守军13万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率25万守军接受改编。
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华北重要城市及华北大部分地区。
2. 战略物资缴获
解放军接收大量武器、弹药和军事设施,包括飞机、坦克、火炮等,为后续南下作战提供物资保障。
三、重要意义
1. 加速全国解放进程
平津战役后,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彻底崩溃,解放军完全控制长江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与辽沈、淮海战役共同构成三大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使其失去战略反扑能力。
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北平的和平解放避免了千年古都的战争破坏,故宫、颐和园等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对新中国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3.政治与军事双重胜利
傅作义起义具有示范效应,动摇了国民党内部军心,推动其他地区国民党将领选择起义或投诚。
战役体现中共军事策略(运动战与政治攻势结合)的高效性,展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4.巩固华北根据地
华北解放区的稳定为中共中央迁驻北平(后成为首都)创造条件,奠定新中国政治中心的基础。
四丶总结
平津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通过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解放军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果,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华北的终结,并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道路。其“和平解放”模式成为后续解决类似问题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