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东 | 蓝田“墓后”故事 · 支家沟汉墓
张效东 蓝田文化研究
2025年02月22日
【蓝田历史人物“墓后”故事】
支 家 沟 汉 墓
——误为荆轲墓的长公主墓
文/张效东
【编者按】在牛兆濂主纂的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土地卷・名胜古迹”条目中,重点记载了散布于蓝田大地的 31 座(处)历史名人陵墓(另有“古冢汇志”附录无名古冢24处)。这些陵墓的主人,除了上古传说中的始祖陵尊卢氏、华胥氏二陵外,其余的或是帝后皇族、将相大臣,或是知名乡宦、地方名人。每一座墓葬背后,都蕴藏着墓主作为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行为举止、丰功伟绩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他们的命运与所处时代息息相关,成为我们解读历史、探究地方文化的生动素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这些墓冢,除了极少数几处,其余都已平毁不复存在。近些年,笔者抽暇实地考察了其中 10 余座(处)古墓葬的现状或遗址,同时广泛搜集、仔细梳理了古籍文献和史志中关于墓主人的记载,并撰写成文章。现在将这些文章陆续刊出,以飨读者,希望能带领大家一同探寻这些古墓背后的历史奥秘,重拾那些被时光掩埋了的“墓后”故事。
【县志记载】
民国县志援引古《长安志》记载,在县西北三十里有荆轲墓(民国县志又注:县城西北二里另有一冢,人称荆轲墓)。1994年版县志记载,墓冢覆斗形,高11米,长宽各30米。后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发掘,确认为一高等级汉墓,初步认定墓主为西汉鄂邑长公主。

发掘中的支家沟大墓
【现地考察】
遗址位于支家沟村与刁旗寨村之间的沪陕高速公路路基处,东经 109°10' 16",北纬 34°14' 13",海拔 480 米。

(GPS定位图)
【墓后故事】
考古发掘认定为汉墓
在华胥镇支家沟村西约500米的灞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覆斗状墓冢,高达 10 米。该墓冢北靠骊山,南面灞河,东西两侧有支家沟、刁寨沟两个红河水流形成的宽大冲沟,中间这块高亢的黄土台塬,一看就是一处风水宝地。大概是根据民间传说,明清以及民国县志,皆记载其为刺杀秦始皇的燕国志士荆轲之墓。
本世纪初,由于新筑沪陕高速公路恰好经过此处,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这座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该墓为西汉高等级贵族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部分组成,共出土陪葬品3900余件。其中有300多枚五铢钱,为汉武帝元狩年间所制,考古专家据此排除了战国墓的可能。又结合出土的西汉皇家专用随葬品的宦者俑,和墓室遗骨鉴定为成年女性等因素,参考有关西汉皇族的文献记载,综合判定墓主应为汉昭帝朝的鄂邑长公主。

出土的皇家专用随葬宦者俑
长公主其人
鄂邑长公主(?~前80年),刘姓,名字不详,长安(今西安市)人。她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女儿,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姐。但史书并无长公主之母的记载。
汉武帝时期,她被册封为鄂邑公主(注意,“鄂”读è,是湖北的简称。可别把“鄂邑”错当成户县的新改名“鄠邑”)。封地在江夏郡,位于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长公主的丈夫是盖侯王充耳,所以又被称“盖主”“鄂盖长公主”等。 汉武帝死后,抚养汉昭帝,多次增加爵邑。 汉昭帝继位,进封为鄂邑长公主。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联合燕王刘旦、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合谋诛除执政的霍光。事败之后,自杀身亡。

抚养弟弟汉昭帝
受汉武帝晚年宠爱的钩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弗陵,汉武帝觉得刘弗陵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很像自己少年之时,故而极为宠爱。后元二年二月(公元前87年3月),汉武帝病重,将他年仅八岁的儿子刘弗陵立为皇太子,并果断采取了两个确保朝政安稳的重大措施:一是托孤顾命大臣,组成以大将军霍光为首,有上官桀、金日磾(读jin mì dī)、桑弘羊等重臣参与的辅政班子;二是为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找借口将钩弋夫人赐死。但因汉武帝的三任皇后相继或废或死,后宫无主,刘弗陵也没了母亲照顾,时鄂邑公主是汉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鄂邑公主便担负起抚养汉昭帝之责并入主后宫。
后元二年二月十四日 ,汉武帝病逝。 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为为汉昭帝,当即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后来又对鄂邑长公主多次加封爵邑,其中一次,便是把蓝田加封为长公主的汤沐邑(即收取赋税的私邑)。如此以来,长公主在朝廷便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

鄂邑长公主与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私通(长公主丈夫已死),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闻此事,便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但二人仍不能公开成婚,因为汉家旧例,非列侯不能娶公主为妻。
怨恨执政霍光
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昭帝年十二岁,长公主开始张罗为昭帝选皇后。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让年仅六岁的女儿上官氏入主后宫,遭到霍光反对。
上官安与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关系密切,便请他通过长公主帮忙,并许以利用其权势帮丁外人封侯作为回报。于是,在长公主的操弄下,上官安的女儿进宫做了婕妤,上官安则因亲升为车骑将军,封桑乐侯。又过了一个多月,就册立上官氏为皇后,当时上官皇后才只有六岁。

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之后,很感激鄂邑长公主,就出面为丁外人请求封侯,被霍光以“无功不得封侯”驳回。他们又为丁外人求取光禄大夫之职,以期得到昭帝的召见,再次被霍光拒绝。长公主因此对霍光极为怨恨。
结成谋反集团
无巧不成书,在长公主与霍光结怨的同时,辅政“四人帮”中,除辅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逝外,其他二人也先后与霍光结仇。
上官桀、上官安因为几次为丁外人求取官爵未能成功,觉得颜面尽失,加之此前多次请求为上官家族及其他亲戚封官被霍光拒绝,双方因而结怨,成为政敌。
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酒类专卖、盐铁官营富国有功,便恃功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存在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
更有燕王刘旦,自认为是汉昭帝的哥哥,却未能继承帝位,心中常抱有怨恨。
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联合起来,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燕王刘旦前后派遣10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

事 败 自 杀
于是,鄂邑长公主这些人就与燕王刘旦一同设谋,让人以燕王名义向昭帝上书,攻击霍光专权跋扈,似有异心。此时的汉昭帝,年仅14岁,却难得的稳重聪慧,一眼便识破了他们的阴谋(由此可见汉武帝选这个接班人,是何等眼光!)后来,上官桀的党羽凡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道:“大将军是忠臣,先帝所托付来辅佐朕的,敢有诽谤他的人就判他的罪。”
从这以后,上官桀等人就不敢再说霍光的坏话了,他们就准备发动武装政变。计划由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但阴谋泄露被人检举,于是昭帝、霍光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人及其家族全都诛杀。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罪不可恕,先后自杀身亡。
葬 在 蓝 田
长公主死后为何被埋在蓝田?对此,史书缺乏记载。推测起来,一是和蓝田是长公主最后获封的私邑这一因素有关,或许支家沟大墓在她生前就已营建。再者,从长公主被多次追加封爵的记载来看,昭帝还是顾念姐姐长期抚养之恩的。在她犯下如此重罪的情况下,依然给予宽容,允许其仍在蓝田陵墓按皇家规格安葬。但由于事发突然,仓促中墓室中多有凌乱不整,这也是专家据以推断墓主的因素之一。

长公主墓址位于此处
铁丝网隔开的高速公路路基
【编者点评】
鄂邑长公主的一生,恰似一幅色彩斑驳的历史画卷,令人感慨万千。她本肩负着抚养幼帝的重任,尽享皇室尊荣,倘若能恪守本分,必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段温情佳话。起初,她承担起照顾汉昭帝的责任,这一行为尽显皇室亲情的温暖,也让她在朝廷中获得了尊崇地位。然而,权力的诱惑和私欲的膨胀,却使她迷失了自我。
为了满足情夫丁外人的私欲,她不惜与上官桀父子等人勾结,一步步陷入权力斗争的深渊。从为上官安之女谋皇后之位,到与众人合谋诛杀霍光、废黜昭帝,她的每一步都偏离了正道,将原本的亲情和忠诚抛诸脑后。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被仇恨和贪婪蒙蔽了双眼。
反观汉昭帝,虽年仅十四岁,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睿智与冷静,能够洞悉阴谋,坚守对霍光的信任。这与长公主的利令智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赋予人荣耀和地位,也能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罪恶之中。鄂邑长公主在权力的诱惑下,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她的故事是历史的一声沉重叹息,警示着后人权力面前要保持清醒,莫让欲望吞噬理智,莫让贪婪毁掉人生。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荣辱兴衰不过是沧海一粟,唯有坚守正道与本心,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真正的价值。正如这首《青玉案·长公主》所叹:
骊山灞水风云聚,
黄土冢,埋孤女。
鄂邑封疆曾几许?
抚孤摄政,
权倾朝宇,
却为情仇误。
丁郎未得封侯举,
怎奈权情迷心腑。
圣主英明清殿宇。
一朝事败,
香消玉殒,
空剩桃花雨。
【参考文献】
《汉书·外戚传》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汉书·昭帝纪》
【阅读链接】:张效东|燕子冢名人墓后故事本期编辑:王西霞 

蓝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