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参加农民作家培训班想到的》
推荐理由:
钟声工作室自创办四年多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永昶既是志愿者,又是初学者。他克服年龄相对大、文化底子薄的情况,坚持听课学习,热情为大家服务,创作作品近80篇,其中有多篇文章发表和被推荐到各文学平台展示。不言而喻,他为其他学员带了好头。正好展播达到了400期,工作室将隆重推出,以飨读者!
这篇纪实作品是作者即兴创作完成的,经过几次不断修改充实,具备了相当的可读性和感召力,可见作者对于文学的执爱,对生活的热爱,其他学员一定要向他学习,将文学事业根植于心田,付出更多的努力,促使自己的文章再上新台阶!
2025年1月上旬,和朋友徐晓丽、代立根,还有几位非西吉籍农民作家,我们有幸参加了西吉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在将台堡党校举办的“农民作家培训班”。

时近寒冬三九天,明媚的阳光普照着与固原山形地貌截然不同的将台堡红色圣地,第一次来这里,首次和这么多陌生本土作家一同吃住学习,我深感荣幸和自豪,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祥和与温馨。
通过三天的学习、参观,听取了县委领导关于西吉县文学创作的情况,知道了西吉县成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对于本土文学的影响和渗透。无论县委领导,还是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的讲话和报告,都充满着自信和地气,这种自信和地气,自然来自全县众多作家创作的数以万计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来自于全县人民对作家的关心和扶持。这次培训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文学馆里那些令人目不暇接、耀眼夺目的本县作家作品和荣誉证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还有那一个个让人历久不忘的作家名字和他们的作品,成为西吉文学之乡的靓丽名片———火仲舫、郭文斌、马金莲、火会亮、了一容、周彦虎、赵炳庭、赵炳鑫、尤屹峰、牛学智、马骏、古原、郭宁、李兴民、史静波、李义、单永珍、单小花、李继林、刘汉斌……他们是这个县众多作家中的代表,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军,他们的名字背后隐藏的是执着、奋斗、努力和情怀,甚至还有汗水、眼泪、困惑及其他,当然也有鼓励与支持!
听了讲座,参观了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单家集夜话发生地和西吉文学馆,一向孤陋寡闻的我,被一次次地感动着。触景生情,我由衷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竟然生长出了“最好的庄稼”(铁凝语)!
在三天的学习相处中,我敏锐地感觉到了几种特别的现象,第一是全党重视,全民支持。据说西吉县委曾经将文学之乡的创建申报工作列入党委常委会议程,举全县之力,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学之乡的创建,促进群众性文学发展:学校建有文学社团,班级设有文学班组,乡镇和机关创建有文学协会,甚至形成了家族文学阵容,使47.5万人的县,就有1600余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中农民作家超过400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3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124 人,先后荣获鲁讯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国家级奖项7次,还获得人民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等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多次。
我还有一个特别感受,就是本土作家们改写了"文人相轻"的性质,变成了有人情味的"文人相亲",形成了和谐的“传帮带”格局:老作家帮助青年作家步入正轨;有成就的作家帮助农民文学爱好者步入文学殿堂,走上成功之路。经几届文学界人士合力奋斗,作家们相互支持鼓励,言传身教,形成了如今庞大的文学队伍。钟声文学工作室、木兰书院就是最典型的民间文学载体。
我没去过木兰书院,但这次有了比较深刻地了解,它是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老师创建的,目前在西吉域内成为本地作家活动的集散地,创建了"西部新乡土文学"平台,已经具备文学培训、探讨等学术交流功能,己承载起弘扬和宣传西吉文学的使命。由此我不能不提及钟声文学工作室。我国实力派作家火仲舫老师,他退而不休,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自费在固原市郊创办了钟声文学工作室,实行线上线下一对一辅导,数年来,义务辅导热心文学的青少年百余名,面批作文1200多篇约180万字,推荐展示学员作品400期,仅点评学员作品文字就达30多万。在这数字的背后,却有着火老师鲜为人知的情怀与付出。
我是一名志愿者,我亲身经历了一名初学写作者到迅速提高、成为作家的过程和感慨。来这里的学员,大都是对写作不得要领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思维人人有别,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写作理念,步入写作程序,难度可想而知。但火老师有的是办法,他首先指导有效阅读,举办读书活动,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展示自己的特长,引领他们走向文学乐园。他还将学员优秀作品改编成课本剧、情景剧,指导大家排演,然后根据活动情况写出感想,下次评讲时举一反三,找出优劣。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需要时间、耐心,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快捷的工作效率。他一个年届七旬又六的老人,精力从何而来?我曾经暗地里为他算过一笔账,每个学员完成20篇作文,每篇作文按800字计算,一期20名学员最少就是400篇作文32万字。相当于一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每篇看两遍,再加百字左右点评,得多少时间?消耗多少精力?况且,学员们发奋起来,写作就勤奋,相当一些人交来的作文就不止20篇,每篇也不止800字,有人能完成30—40—50篇不等,我在三年里就写了80篇。四期百名学员会是多少?一算着实吓一跳。大家都知道,他也是一名作家,有自己创作计划,如果这些时间用在他的创作方面,会是什么概念呢?就这样,他还担任几个宣讲团的宣讲员,义务为基层宣讲党课,凡是需要他出面的社会公益事业,他都义不容辞。如果没有关爱下一代和培养文学后续人才的大美情怀,他能放着休闲的娱乐不享受而要自讨苦吃呢?据了解,西吉、固原乃至宁夏及周边地区的相当一些作家(包括著名作家)都有他曾经引领、辅导、推荐、提携的印记。由此我主观地将他的文学情怀与西吉文学的发展壮大联系起来,我也自然想到了一个关键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火老师的“文人相亲”也就有了客观的答案!
通过西吉县重视农民作家培养的情怀,我有理由相信,这种“文人相亲”的现象会一如既往,发扬光大,体现在更多人的身上!
2025年2月13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