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同学侯培良跟我讲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他说,鲁智深一拳下去,虽然镇关西脸都打开花了,但镇关西不服软,叫道,打得好。二拳镇关西还是硬撑着叫打得好,接着第三拳下来,镇关西死了。镇关西这人,虽然恶贯满盈,在遇到事的时候,还是表现出宁死也不服软的气概,没有下跪求饶的怂样,也算是死的壮烈。
侯培良讲这个故事,也有炫耀镇关西的狠和鲁智深的拳重。鲁智深,当时叫鲁达,打完后一看镇关西真没气了,有点慌乱,故意大声叫道,你这厮,还装死?等我回头再来找你算账,说着就一走了之。鲁达的这段表现,是我后来看水浒传小说知道的。
鲁达那时候是个军官,不是江湖豪杰,打死人后与武松石秀等江湖豪杰直接承认有所不同,有点害怕这也是情有可原。从这段描写可知,鲁达原先只想教训镇关西,没想要他的命,可鲁达力气太大,拳头太硬,三拳打死镇关西,惹了大祸。
鲁达真正的英雄壮举,是在帮助林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他打死人后,为了躲避官府抓捕,逃跑出家,改法号智深,来到东京,正巧遇到林冲发配沧州,在明知道救林冲会得罪当今太尉高逑,后果很严重的时候,还能仗义相助,这说明官员鲁达已经变成了江湖豪杰鲁智深。
精彩的故事,让我喜欢上了水浒这本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他三部书都是一百二十回,唯独水浒才七十一回,还不是整数,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要评水浒了才知道,原来水浒传最初也是一百二十回,是被著名评书家金圣叹腰斩了。金圣叹真很厉害,三国水浒都被他评了一遍,能力是一定有的。既然腰斩了水浒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那时候我年纪小,没想那么多。后来金圣叹的七十一回本竟然成为正宗书,原著反而被人遗忘,就能证明金圣叹的影响力。
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看到的水浒传,都是金本。突然有一天,国家要评水浒原著了,出版社赶紧出版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我就看到了全本的水浒传。
评水浒,就是要弄清楚水浒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就是招安。
有言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前看水浒,虽然宋江常常挂在嘴边要争取招安,但前七十一回毕竟是以造反,也就是杀人放火为主,争取招安为辅,换句话说,招安主题不明确。我们看到的还是杀贪官,惩恶霸,忠义堂前分金银,豪气冲天醉方休的酣畅淋漓。
或许,人们看水浒,就是要这些个。
后五十回看了真让人压抑,明明是山寨里对内人人平等,自由自在,称兄道弟,对外杀富济贫,维护正义,扶助弱小,正处在鼎盛兴旺时期,却偏偏要接受招安投靠腐败的官府,去辅助这个不平等的国家政权。
当然官府里有宿元景这样的清官好官,但更多的,是掌管实权的高逑,童贯和蔡京等贪官佞臣。
我看水浒,第一感觉是宋江这个人很了不起,江湖上只要一提起宋江,没有不敬佩的,虽然宋江一有机会就宣传招安的好处,但当托塔天王晁盖在夺取生辰岗后被人举报,官府即将逮捕他的时候,宋江冒着生命危险通风报信,使晁盖他们七人逃跑脱险,宋江这时候非常仗义,实在令人钦佩。宋江自己最后为这件事牵连,被捕入狱,差点没命。
换句话说,宋江的仗义,更有欺骗性,也为最后大伙儿一起跟着宋江接受诏安埋下了伏笔,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诏安,原意是弃暗投明,改邪归正,为什么不好?又为什么在评水浒的时候被称作投降呢?
从被删除的后五十回看,招安后果确实不好。本来反朝廷的梁山英雄,投靠朝廷后,已经不与朝廷作对,从此弃暗投明,当好官做好人,好好生活。可是他们一投靠就被派去征辽,征方腊,田虎和王庆,鞍马劳顿,流血牺牲,好像国家就没有可用的军队去为国征战,一定要靠着梁山这支队伍。这分明是朝廷利用征战消灭掉梁山英雄,一举两得之计。
梁山英雄在这些征战中,伤亡大半,最后幸存的才被封赏当官。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宋江还是受到陷害被皇帝赐死。可宋江不但没有清醒,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不放心自己死后李逵还要造反,就分一半毒酒给李逵喝下,完成最后忠君爱国的壮举。
这样一个结局,确实有点压抑。评水浒让大家看清楚了什么是投降派,在回到现实生活中以后,就能辨别出什么样的人是投降派,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即使抛开这些不说,水浒传前后也确实不太一致,前半段主题是造反,比如江州劫狱,寻阳江写反诗,是反朝廷。后半段接受招安,为国效力,是挺朝廷,泾渭分明。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也都是前半段里的内容,金圣叹顺应潮流腰斩的好,后面写了那么多,都没有意义,多余的内容。
不过金圣叹这么一来,水浒传的投降主题被淡化了。评水浒就是恢复水浒原来的形态,原来的主题,为现实中的投降派画个像。
宋江也有他的道理,他反贪官反腐败,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也想让被迫造反的人谋一个走正道的出路,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朝廷,朽木不可雕,已经从根本上烂掉了,解决办法,只有换掉这块木,也就是灭掉宋朝建立新朝。由此可见造反才是正路,诏安才是歧途。2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