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是上海西部的一个小镇,离我家不远,步行只要三十分钟就到了。不过我们一般都是乘坐54路公交车来往。中学毕业后,我就到北新泾上班了。从家里出发,沿着天山路,走过一望无际的农田,机器轰鸣的工厂,前方出现了小屋民居,道路小巷,北新泾就到了。
这条路我很熟,小时候经常走。我姨婆老家在七宝镇,到七宝走亲访友,北新泾是必经之路。
北新泾是小桥流水人家类型的江南古镇,到了天山路的尽头,有一条石板路小巷,那就是东大街。
北新泾有三条大街,分别是东大街,西大街和北大街,另有南北向的蒲松北路,是北新泾最的繁华大街,聚集了邮局,银行,百货,食品和煤炭五金交电商店,后来又建设了新泾旅馆,是条可通汽车的街道,镇政府港监和工商所也在这里。
东大街很窄,是条步行街。街两旁绝大多数都是民居,只有一家中药店。进入东大街没走几步,有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淙淙,小船穿梭,是为新泾港。
新泾港在穿过东大街后流入著名的苏州河,北新泾镇就是建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真个是水陆码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上海是长三角龙头,北新泾又是上海西部的制高点,凭着区位优势,现在的北新泾早已是上海西部中心城区,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都在北新泾以西,是上海空港和铁路枢纽与市中心人民广场之间的一块宝地,但在当时还是个农村乡镇。
我在临近北大街口的景德陶瓷店工作,这是一栋两层楼砖木结合瓦房,三开间门面,楼上分别住着程章彪蒋凤娣等三户人家,也就是我们店面的三个房东。
北新泾还有一条商业街,就是我们店所在的街区,它东起北翟路/蒲松北路,西到北翟路/北大街。这一带除了我们景德陶瓷店,还有朝阳食品,新泾食品,洁美洗染,茶馆,医药,文具,春霞服装,理发,新泾饭店,早晚商店,新泾浴室,春燕服装厂,朝晖饭店,照相馆,应有尽有。
这个商业阵容,作为一个乡村集镇,够繁华了。特别是茶馆,天天都有来自苏州或上海本地的县乡剧团演出苏州评弹,一杯茶水,一个板凳,三两好友,在一起边喝茶边听书,慢节奏的优雅生活。
北新泾还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新泾电影院,离得稍微远一点,从蒲松北路向南,然后向东过东大街往南走,绕过新泾水闸,来到另一座小桥再次穿越新泾港,电影院就到了。
真是江南水乡,出门要过桥,处处能见船。
我们景德陶瓷店(后改名新泾陶瓷店),就在北大街口附近,我对于北大街这一带非常有感情。
我的工作离不开北大街,店面在北大街东侧,铁锅仓库在北大街西侧的公用电话间隔壁,陶瓷仓库在北大街上(后来与同样在北大街的茶馆互换),我每天都要在北大街转上好几圈。
提到茶馆,除了听书,还有"老虎灶",以前的上海,这样的"老虎灶"何止千万,上海到处都是,上海的标志。
我一上班,就拿起竹制的筹码,带着热水瓶到"老虎灶"去泡水,不用自己烧水喝。现在"老虎灶"都被送水工替代,上海再也见不到"老虎灶"。老虎灶用废木块和木屑作燃料,我去泡水时,甩出一根大筹码,找来八根小筹码,拎着二瓶水就回来了。
北大街口是谢国良家,我认识他儿子谢阳和谢为兄弟俩,都是隔壁邻居,铁锅仓库另外一隔壁住着百岁老人许老伯,他精神矍铄,经常看到他住着拐杖出来逛街,后来年纪大了,许老伯坐在家门口往外张望,直到过了一百岁才走。那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岁老人非常罕见。
关系密切的邻居还有马路对门的刘红宝家,后来对面沿苏州河岸的一排房屋,包括理发店文具店春霞服装店都拆除了,我们店里可以直接看到对面的苏州河秀丽景色,还方便了从水路而来的煤炉内胆的卸货,之前由于没有码头停靠,船只能从苏州河拐进新泾港靠岸,炉胆和水缸陶钵卸在一栋五层楼房与煤炭店之间的沿岸地带,按上铁门和栅栏,这块地就成了陶瓷店的一个水缸仓库。
小的水缸我可以用推车放到店面出售,但大的水缸只能放在仓库里,有人需要,我带到仓库去选购。
巨大的水缸很重,易碎,搬运移动起来跟大铁锅相似,用滚动的方法。我们店地处农村,农民伯伯经常开着拖拉机来买一米多直径的铁锅,生产队养猪用的。
北新泾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时间也讲不完,以后有机会再讲吧,最后再讲讲北新泾大礼堂。大礼堂原来是座庙,那一段时间,宗教活动暂停了,就改作大礼堂,它位于蒲淞北路中部,我们公司经常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员工会议,我的师傅史长春还在主席台上讲过话,记得主席台上并排悬挂着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这些会议都是在下班以后开的,主要内容是传达中央精神,安排下一步工作,比如送货下乡,支援农业学大寨。
#往事回忆#22·7·15

从景德陶瓷店原址看苏州河对岸。原沿河店面房已拆毁。

北大街铁锅仓库旧址(铁锅仓库原位于北翟路近北大街口,后被征用开设装潢油漆店,搬到北大街陶瓷仓库内,这一细节本文没有提及)

高楼前的小房是朝阳食品店,店右边是北大街出口,左边就是景德陶瓷店旧址,已拆毁。

东大街小桥已拆毁,小河为新泾港,照片拍摄地点为原东大街桥下。远处教堂在新泾港与苏州河交汇处,原来是新泾拉丝厂旧址,已拆除。拉丝厂和教堂,本文没有提及。
